氯霉素
氯霉素(英文名:Chloramphenicol),为酰胺醇类抗生素,该药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肺炎克雷伯菌如流感嗜血杆菌、沙门菌属等的作用较其对革兰阳性菌为强;对衣原体属、支原体和立克次体亦具有抗微生物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伤寒和其他沙门菌属感染:敏感菌株所致伤寒、副伤寒;耐氨苄西林的B型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或对青霉素过敏患者的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脑膜炎、敏感的革兰阴性杆菌脑膜炎(常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应用)等。
该药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多,如骨髓抑制、灰婴综合征、神经炎和视神经炎、咽喉痛等。
氯霉素主要剂型有片剂、胶囊剂、注射液、眼糊剂、滴耳液、滴眼液,给药方式为口服、外用和注射给药。属于医保甲类药物。
医学用途
适应证
氯霉素片、氯霉素胶囊、氯霉素注射液适用于
氯霉素眼膏、氯霉素滴眼液适用于
氯霉素滴耳液适用于
用法用量
口服
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
滴眼
滴于眼睑内,每次1~2滴,每日3~5次。眼膏:涂入眼睑内,每日3次。
滴耳
氯霉素滴耳液用于外耳道炎、中耳炎,滴耳,一次2~3滴,一日3~4次,其浓度为5%。急性中耳炎,已排脓者可应用浓度为2.5%的药液。
制剂与规格
药理机制
药代动力学
风险与禁忌
不良反应
骨髓抑制
是氯霉素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有两种不同表现形式:①与剂量相关的可逆性骨髓抑制,其程度与氯霉素应用的剂量大小及疗程长短均有关,常见于血药浓度超过25mg/L的患者。临床表现为贫血,并可伴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②与剂量无关的骨髓毒性,表现为严重且不可逆性再生不良性贫血,与个体特异质反应有关,常在用药数周甚至数月后发生。发生率大小不一,多在1∶(20000~50000)之间。病死率高,少数存活者可发展为粒细胞白血病。临床表现有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倾向,如点、瘀斑和鼻出血等;以及由中性粒细胞减少所致感染征象,如高热、咽喉痛、黄疸、苍白等。大多数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于口服给药后发生,但也可发生于静脉给药和局部给药后。
氯霉素局部使用时如疗程长且反复应用,亦可有一定体内蓄积现象,偶可发生血液系统毒性反应。
溶血性贫血
可发生在某些先天性葡糖-6-磷酸脱氢酶不足或缺乏的患者。
灰婴综合征
典型病例发生在出生后48小时内即给予高剂量的氯霉素者,治疗持续3~4日后可发生灰婴综合征,血药浓度可高达40~200mg/L。临床表现为腹胀、呕吐、进行性苍白、发、循环衰竭、体温降低、呼吸不规则、数小时或数日后死亡。常发生在早产或新生儿应用大剂量氯霉素(每日按体重超过25mg/kg)时,亦可发生在母亲产前使用氯霉素的新生儿以及成人或较大儿童应用更大剂量(约每日按体重100mg/kg)时。及早停药,尚可完全恢复。
出血倾向
口服氯霉素长程治疗可诱发出血倾向,可能与骨髓抑制、肠道菌群减少致维生素k合成受阻、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有关。
周围神经炎和视神经炎
常在长程治疗时发生,及早停药,常属可逆,但也有发生视神经萎缩而致盲者。其他神经系统症状有精神错乱、妄、抑郁和头痛。也可发生耳毒性,尤其是在使用滴耳液之后。
消化道反应
口服后可有腹泻、恶心、呕吐等。
过敏反应
可致各种皮疹、发热、血管性水肿,尤其是在局部使用后。类过敏反应罕见。也可发生Jarisch-Herxheimer反应(赫氏反应)。
二重感染
可致变形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等的口腔、肺、胃肠道及尿路感染。
注意事项
特殊人群用药
禁忌证
对氯霉素或甲砜霉素有过敏史者禁用。
药物相互作用
风险提示
历史
使用情况
1949年,帕克戴维斯公司出品的氯霉素上市,它在抵御各种以前无法治愈的致命疾病方面,显示了令人惊叹的疗效,并应用于临床,来治疗敏感菌的感染。1950年,临床上观察到氯霉素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因此使用大大减少,因其右旋体无活性但无毒性,临床上常使用氯霉素的右旋体。拥有氯霉素专利的帕克戴维斯公司,在氯霉素销售第一年,就使公司的全年销售额增长了30%以上,到1951年营业额超过1.35亿美元,帕克戴维斯公司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药公司。
化学信息
氯霉素(Chloramphenicol),为酰胺醇类抗生素,化学名为2,2-Dichloro-N-[(aR,βR)-β-hyd-roxy-a-hydroxymethyl-4-nitrophenethyl]乙酰胺,分子式为C11H12Cl2N2O5,分子量为323.1,该药为一种细的、白至灰白或黄白色针状结晶或长条形结晶,溶于水(1:400),易溶于乙醇、丙酮、乙酸乙酯或丙二醇,2.5%水溶液的PH为4.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