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系统
淋巴系统(lymphatic system)由淋巴管道、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组成,淋巴管道和淋巴结的淋巴窦内含有淋巴液。
淋巴管道包括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淋巴导管;淋巴组织包括弥散淋巴组织、淋巴小结;淋巴结、胸腺、脾和扁桃体属于淋巴器官。在安静状态下,每小时约有120ml淋巴回流入血液,每天回流的淋巴相当于全身血浆总量。如果淋巴回流受阻,大量含蛋白质的组织液不能及时吸收,可导致淋巴水肿,压迫体表组织后不出现凹陷。当炎症、寄生虫、异物或肿瘤栓子阻塞淋巴管,外伤或手术切断淋巴管时,淋巴经交通支回流,形成淋巴侧支循环,从而保证淋巴回流。淋巴引流包括肺、食管、胃、肝、直肠、子宫及乳房等器官的淋巴引流。
淋巴系统是心血管系统的辅助系统,协助静脉引流组织液,也可吸收消化系统中的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并将它们运送到静脉循环。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具有产生淋巴细胞、过滤淋巴液和进行免疫应答的功能。淋巴系统常见疾病有淋巴水肿、淋巴丝虫病、淋巴管炎、淋巴管瘤、原发性肠淋巴管扩张症、淋巴管平滑肌增生等。
对淋巴管的首次记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关于淋巴系统的形成与进化,最被广泛接受的是赛宾(Sabin)教授提出的淋巴发育模型。20世纪90年代末,淋巴特异性标志物如淋巴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和淋巴管内盘透明质酸受体等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进入21世纪后,研究发现淋巴系统在参与调节机体生理代谢过程、参与眼内压的调节,以及中枢神经系统中运输脑脊液、大分子物质和免疫细胞等方面均发挥作用。
结构组成
淋巴系统由淋巴管道、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组成,淋巴管道和淋巴结的淋巴窦内含有淋巴液,简称为淋巴。自小肠绒毛中的中央乳糜池(即人体淋巴循环的一部分,收集肠干,左右腰干的淋巴,注入到胸导管中,再注入左静脉角,汇入血液中)至胸导管的淋巴管道中的淋巴因含乳糜微粒呈白色,其他部位的淋巴管道中的淋巴无色透明。血液流经毛细血管动脉端时,一些成分经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后,90%经毛细血管静脉端吸收人静脉,10%水分以及大分子物质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淋巴液沿淋巴管道和淋巴结的淋巴窦向心流动,最后汇入静脉。
淋巴管道
毛细淋巴管(lymphatic capillary)
以膨大的盲端起始,互相吻合成毛细淋巴管网,然后汇入淋巴管。毛细淋巴管由很薄的内皮细胞构成,基膜不完整。内皮细胞间隙较大,内皮细胞外面有纤维细丝牵拉,使毛细淋巴管处于扩张状态。因此,毛细淋巴管的通透性较毛细淋巴管的结构大,蛋白质、细胞碎片、脂类、异物、细菌和肿瘤细胞等容易进入毛细淋巴管。肿瘤细胞经淋巴道转移是肿瘤转移的常见途径。上皮、角膜、晶状体、软骨、胎盘、脊髓等处无毛细淋巴管。
淋巴管(ymphatic vessel)
淋巴管由毛细淋巴管汇合而成,淋巴结串联其中。淋巴管的结构与静脉相似,内有很多单向开放的瓣膜,可防止淋巴液逆流。由于相邻两对瓣膜之间的淋巴管段扩张明显,淋巴管外观呈串珠状或藕节状。淋巴管分浅淋巴管和深淋巴管两类,浅、深淋巴管之间存在丰富的交通:
浅淋巴管:皮下组织内,与浅静脉伴行。
深淋巴管:位于深筋膜深面,多与血管神经伴行。
淋巴干(ymphatic trunk)
全身各部的淋巴管经过一系列淋巴结群中继后,在膈下和颈根部等处汇合成淋巴干。淋巴干共9条,包括成对的腰干、支气管纵隔干、锁骨下干、颈干和不成对的肠干。
淋巴导管(lymphatic duct)
淋巴干汇合成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分别注入左、右静脉角。此外,少数淋巴管注入盆腔静脉、肾静脉、肾上腺静脉和下腔静脉。
胸导管(thoracic duct)
胸导管是全身最大的淋巴管,在平第12胸椎下高度起自乳糜池,经主动脉裂孔进入胸腔。沿脊柱右前方和胸主动脉与奇静脉之间上行,至第5胸椎高度经食管与脊柱之间向左侧斜行,再沿脊柱左前方上行,经胸廓上口至颈部。在左颈总动脉和左颈内静脉的后方转向前内下方,注入左静脉角。胸导管末端有一对瓣膜,可阻止静脉血逆流入胸导管。在标本上,胸导管末段常含有血液,外观似静脉。乳糜池位于第1腰椎前方,呈囊状膨大,接受左、右腰干和肠干。胸导管在注入左静脉角处接受左颈干、左锁骨下干和左支气管纵隔干。胸导管引流下肢、盆部、腹部、左上肢、左胸部和左头、颈部的淋巴,即全身3/4部位的淋巴。胸导管与肋间淋巴结、纵隔后淋巴结、气管支气管淋巴结和左锁骨上淋巴结之间存在广泛的淋巴侧支通路。胸导管内的肿瘤细胞可转移至这些淋巴结。胸导管常发出较细的侧支注人奇静脉和肋间后静脉等,故手术误伤胸导管末段后结扎时一般不会引起淋巴水肿。
右淋巴导管(right lymphatic duct)
右淋巴导管长1-1.5m,由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和右支气管纵隔于汇合而成,注入右静脉角。右淋巴导管引流右上肢、右胸部和右头颈部的淋巴,即全身1/4部位的淋巴。右淋巴导管与胸导管之间存在着交通。
淋巴组织
淋巴组织分为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两类。除淋巴器官外,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管道以及皮肤等处含有丰富的淋巴组织,起着防御屏障的作用。
弥散淋巴组织
淋巴小结
包括小肠黏膜固有层内的孤立淋巴滤泡和集合淋巴滤泡以及阑尾壁内的淋巴小结等。
淋巴器官
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胸腺、脾和扁桃体。
淋巴结(lymph node)
淋巴结为大小不一的圆形或圆形灰红色小体,一侧隆凸,另一侧凹陷,凹陷中央处为淋巴结门。淋巴结凸侧连有数条输入淋巴管。淋巴结门有输出淋巴管、神经和血管出入。一个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可成为另一个淋巴结的输入淋巴管。淋巴结多成群分布,数目不恒定,青年人约有淋巴结400-450个。淋巴结按位置不同分为浅淋巴结和深淋巴结:
浅淋巴结:位于皮下组织内。
深淋巴结:位于深筋膜深面。
淋巴结多沿血管排列,位于关节屈侧和体腔的隐藏部位,如肘窝、腋窝、窝、腹股沟、脏器门和体腔大血管附近。淋巴结多为0.2-0.5cm大小,不易触及。可触到的淋巴结(如腹股沟浅淋巴结)质地柔软,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淋巴结的主要功能是滤过淋巴、产生淋巴细胞和进行免疫应答。淋巴结内的淋巴窦是淋巴管道的一个组成部分,故淋巴结对于淋巴引流起着重要作用。
引流某一器官或部位淋巴的第一级淋巴结称局部淋巴结,临床通常称哨位淋巴结。当某器官或部位发生病变时,细菌、毒素、寄生虫或肿瘤细胞可沿淋巴管进入相应的局部淋巴结,该淋巴结进行阻截和清除,从而阻止病变扩散。此时,淋巴结发生细胞增殖等病理变化,致淋巴结肿大。如果局部淋巴结不能阻止病变的扩散,病变可沿淋巴管道向远处蔓延。因此,局部淋巴结肿大常反映其引流范围存在病变。甲状腺、食管和肝的部分淋巴管不经过淋巴结,直接注入胸导管,这可引起肿瘤细胞更容易迅速向远处转移。
胸腺(thymus)
胸腺是中枢淋巴器官,培育、选择和向周围淋巴器官(淋巴结、脾和扁桃体)和淋巴组织(淋巴小结)输送T淋巴细胞。胸腺还有内分泌功能,可分泌胸腺肽和促胸腺生成素,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
形态
胸腺由左、右叶构成,呈不对称的扁条状,质软,两叶之间借结缔组织相连。新生儿和幼儿的胸腺相对较大,重10-15g。性成熟后胸腺发育至最高峰,重达25-40g,随后逐渐萎缩,多被结缔组织替代。胸腺也可伸至颈部,尤其是小儿,胸腺肿大时可压迫头臂静脉、主主动脉弓、动脉弓和气管,出现发和呼吸困难。
位置分布
胸腺位于胸骨柄的后方,上纵隔的前部,贴近心包上方和大血管前面,向上到达胸廓上口,向下至前纵隔。
脾(spleen)
脾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具有储血造血、清除衰老红细胞和进行免疫应答的功能。
形态
脾呈暗红色,质软而脆。脾可分为膈、脏两面,前、后两端和上、下两缘。膈面光滑隆凸,对向膈。脏面凹陷,中央处有脾门(splenic hilum),是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之处。在脏面,脾与胃底、左肾、左肾上腺、胰尾和结肠左曲相毗邻。前端较宽,朝向前外方,达腋中线。后端钝圆,朝向后内方,距离正中线4-5cm。上缘较锐,朝向前上方,前部有2-3个脾切迹(splenic notch)。脾肿大时,脾切迹是触诊脾的标志。下缘较钝,朝向后下方。
位置分布
脾位于左季肋部,胃底与膈之间,第9-11肋的深面,长轴与第10肋一致。正常时在左肋弓下触不到脾。脾的位置可随呼吸和因体位不同而变化,站立比平卧时低2.5cm。脾由胃脾韧带、脾肾韧带、膈脾韧带和脾结肠韧带支持固定。
在脾的附近,特别在胃脾韧带和大网膜中存在副脾(accessory spleen),出现率为10-40%。副脾的位置、大小和数目不定。因脾功能亢进而做脾切除术时,应同时切除副脾。
扁桃体
咽后上方的咽扁桃体、两侧的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和下方的舌扁桃体,共同构成咽淋巴环,对消化道和呼吸道具有防御功能。
咽扁桃体(pharyngeal tonsil)
鼻咽部上壁后部的黏膜内有丰富的淋巴组织称咽扁桃体,幼儿时期较发达,6-7岁时开始萎缩,约至10岁以后完全退化。有的儿童咽扁桃体可出现异常的增大,致使鼻咽腔变窄影响呼吸,熟睡时表现张口呼吸。
咽鼓管扁桃体(tubal tonsil)
位于咽鼓管咽口周围至软腭之间的许多颗粒状淋巴组织,称咽鼓管扁桃体,系咽扁桃体的延续。
腭扁桃体(palatine tonsil)
腭扁桃体位于口咽部侧壁的扁桃体窝内,是淋巴上皮器官,具有防御功能。腭扁桃体呈椭圆形,其内侧面朝向咽腔,表面覆以黏膜,并有许多深陷的小凹称扁桃体小窝,细菌易在此存留繁殖,成为感染病灶。腭扁桃体的外侧面及前、后面均被结缔组织形成的扁桃体囊包绕。此外,扁桃体窝上份未被腭扁桃体充满的空间称扁桃体上窝,异物常易停留于此处。
舌扁桃体(lingual tonsil)
舌根背面黏膜表面可见由淋巴组织组成的大小不等的丘状隆起,称舌扁桃体。
淋巴回流
在安静状态下,每小时约有120ml淋巴回流入血液,每天回流的淋巴相当于全身血浆总量。淋巴流动缓慢,流量是静脉的1/10。远近相邻两对瓣膜之间的淋巴管段构成“淋巴管泵”,通过平滑肌的收缩和瓣膜的开闭,推动淋巴向心流动。淋巴管周围的动脉搏动、肌肉收缩和胸腔负压对于淋巴回流有促进作用。运动和按摩有助于改善淋巴回流功能。如果淋巴回流受阻,大量含蛋白质的组织液不能及时吸收,可导致淋巴水肿,压迫体表组织后不出现凹陷。
淋巴侧支循环
淋巴管之间有丰富的交通支,参与构成淋巴侧支循环。当炎症、寄生虫、异物或肿瘤栓子阻塞淋巴管,外伤或手术切断淋巴管时,淋巴经交通支回流,形成淋巴侧支循环,从而保证淋巴回流。外伤后或在炎症或肿瘤等状态下,常出现淋巴管新生,这对于组织修复、机体免疫和肿瘤转移有着重要作用。
淋巴引流
淋巴结位置及引流
头颈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头颈部的淋巴结在头、颈部交界处呈环状排列,在颈部沿静脉纵向排列,少数淋巴结位于消化道和呼吸道周围。头颈部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下行,直接或间接地注人颈外侧下深淋巴结。
头部淋巴结
颈部淋巴结
颈部淋巴结主要包括颈前淋巴结和颈外侧淋巴结。
(1)颈前浅淋巴结(superficialanterior cervicallvmph node):沿颈前静脉排列,引流颈前部浅层结构的淋巴,输出淋巴管注入颈外侧下深淋巴结。
(2)颈前深淋巴结(deep anterior cervical lymph node):
1)喉前淋巴结(prelaryngeal lymph node):位于喉的前面引流喉和甲状腺的淋巴输出淋巴管注入气管前淋巴结、气管旁淋巴结和颈外侧下深淋巴结。
2)甲状腺淋巴结(thyroid lymph node):位于甲状腺峡部的前面,引流甲状腺的淋巴,输出淋巴管注入气管前淋巴结、气管旁淋巴结和颈外侧上深淋巴结。
3)气管前淋巴结(pretracheal lymph node):位于气管颈部的前面,引流喉、甲状腺和气管颈部的淋巴,输出淋巴管注入气管旁淋巴结和颈外侧下深淋巴结。
4)气管旁淋巴结(paratracheal lymph node):位于气管和食管之间的侧沟内,沿喉返神经排列,引流喉、甲状腺、气管和食管的淋巴,输出淋巴管注入颈外侧下深淋巴结。感染或肿瘤转移可引起气管旁淋巴结肿大,压迫喉返神经,出现声音嘶哑。
(1)颈外侧浅淋巴结(superficial lateral cervical lymph node):沿颈外静脉排列,引流颈外侧浅层结构的淋巴,并收纳枕淋巴结、乳突淋巴结和腮腺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其输出淋巴管注入颈外侧深淋巴结。
(2)颈外侧深淋巴结(deep lateral cervical lymph node):主要沿颈内静脉排列,部分淋巴结沿副神经和颈横血管排列。以肩舌骨肌为界,分为颈外侧上深淋巴结和颈外侧下深淋巴结两群。
1)颈外侧上深淋巴结(superir deep lateral cervical lymph node):主要沿颈内静脉上段排列。位于面静脉、颈内静脉和二腹肌后腹之间的淋巴结称颈内静脉二腹肌淋巴结,引流鼻咽部、腭扁桃体和舌根的淋巴。鼻咽癌和舌根癌常首先转移至该淋巴结。位于颈内静脉与肩胛舌骨肌中间腱交叉处的淋巴结称颈内静脉肩胛舌骨肌淋巴结,引流舌尖的淋巴。舌尖癌常首先转移至该淋巴结。沿副神经排列的淋巴结称副神经淋巴结。颈外侧上深淋巴结引流鼻、舌、咽、喉、甲状腺、气管、食管、枕部、项部和肩部等处的淋巴,并收纳枕、耳后、腮腺、下颌下、颏下和颈外侧浅淋巴结等的输出淋巴管,其输出淋巴管注入颈外侧下深淋巴结或颈干。
2)颈外侧下深淋巴结(inferior deep lateral cervicallymph node):主要沿颈内静脉下段排列。沿颈横血管分布的淋巴结称锁骨上淋巴结,其中位于前斜角肌前方的淋巴结称斜角肌淋巴结。左侧斜角肌淋巴结又称Virchow淋巴结。患胸、腹盆部的肿瘤尤其是食管腹段癌和胃癌时,癌细胞栓子经胸导管转移至该淋巴结,常可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锁骨上缘形成的夹角处触摸到肿大的淋巴结。颈外侧下深淋巴结引流颈根部、胸壁上部和乳房上部的淋巴,并收纳颈前淋巴结、颈外侧浅淋巴结和颈外侧上深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其输出淋巴管合成颈干,左侧注入胸导管,右侧注入右淋巴导管。
上肢淋巴管和淋巴结
上肢浅、深淋巴管分别与浅静脉和深血管伴行,直接或间接注入腋淋巴结。
肘淋巴结
肘淋巴结(cubital lymph node):分浅、深两群,分别位于肱骨内上髁上方和肘窝深血管周围。浅群又称滑车上淋巴结。肘淋巴结通过浅、深淋巴管引流手尺侧半和前臂尺侧半的淋巴,其输出淋巴管沿肱血管注入腋淋巴结。
锁骨下淋巴结
锁骨下淋巴结(infraclavicular lymph node):又称三角胸肌淋巴结,位于锁骨下,三角肌与胸大肌间沟内,沿头静脉排列,收纳沿头静脉上行的浅淋巴管,其输出淋巴管注入腋淋巴结,少数注入锁骨上淋巴结。
腋淋巴结
腋淋巴结(axillary lymphode):位于腋窝疏松结缔组织内,沿血管排列,按位置分为5群:
胸部淋巴管和淋巴结
胸部淋巴结位于胸壁内和胸腔器官周围。
胸壁淋巴结
胸后壁和胸前壁大部分浅淋巴管注入腋淋巴结,胸前壁上部的浅淋巴管注入颈外侧下深淋巴结,胸壁深淋巴管注入胸壁淋巴结。
胸腔器官淋巴结
(1)肺淋巴结(pulmonary lymph node):位于肺叶支气管和肺段支气管分支夹角处,收纳肺内淋巴,其输出淋巴管注入支气管肺淋巴结。
(2)支气管肺淋巴结(bronchopulmonary lymph node):位于肺门处,又称肺门淋巴结,收纳肺、食管等处的淋巴,其输出淋巴管注入气管支气管淋巴结。
(3)气管支气管淋巴结(tracheobronchial lymph node):分为上、下两群,分别位于气管权的上、下方,输出淋巴管注入气管旁淋巴结。
(4)气管旁淋巴结(paratracheal lymph node):沿气管排列。气管旁淋巴结、纵隔前淋巴结和胸骨旁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汇合成支气管纵隔干。左、右支气管纵隔干分别注入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
下肢淋巴管和淋巴结
下肢浅、深淋巴管分别与浅静脉和深血管伴行,直接或间接注入腹股沟淋巴结。此外,臀部的深淋巴管沿深血管注入髂内淋巴结。
腘淋巴结
腘淋巴结(popliteal lymph node):分浅、深两群,分别沿小隐静脉末端和腘血管排列,收纳足外侧缘和小腿后外侧部的浅淋巴管以及足和小腿的深淋巴管,其输出淋巴管沿股血管上行,注入腹股沟深淋巴结。
腹股沟淋巴结
腹股沟浅淋巴结(superficialinguinallymph node):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分上、下两群。上群与腹股沟韧带平行排列,引流腹前外侧壁下部、臀部、会阴和子宫底的淋巴。下群沿大隐静脉末端分布,收纳除足外侧缘和小腿后外侧部外的下肢浅淋巴管。腹股沟浅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注入腹股沟深淋巴结或髂外淋巴结。
腹股沟深淋巴结(deepinguinal lymph node):位于股静脉周围和股管内,引流大腿深部结构和会阴的淋巴,并收纳腘淋巴结深群和腹股沟浅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其输出淋巴管注入髂外淋巴结。
盆部淋巴管和淋巴结
盆部淋巴结沿盆腔血管排列。
淋巴结
骶淋巴结(sacrallymph node):沿骶正中血管和外血管排列,引流盆后壁、直肠、前列腺或子宫等处的淋巴,其输出淋巴管注入髂内淋巴结或髂总淋巴结。
髂内淋巴结
髂内淋巴结(intermaliliac lymph node):沿髂内动脉及其分支和内静脉及其属支排列,引流大部分盆壁、盆腔脏器、会阴深部、臀部和大腿后部深层结构的淋巴,其输出淋巴管注入髂总淋巴结。
髂外淋巴结
髂外淋巴结(extermaliliac lymph node):沿髂外血管排列,引流腹前壁下部、膀胱、前列腺(男)或子宫颈和阴道上部(女)的淋巴,并收纳腹股沟浅、深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其输出淋巴管注入髂总淋巴结。
髂总淋巴结
髂总淋巴结(commoniliaclymph node):沿髂总血管排列,收纳上述3群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其输出淋巴管注入腰淋巴结。
腹部淋巴管和淋巴结
腹部淋巴结位于腹后壁和腹腔脏器周围,沿腹腔血管排列。
腹壁淋巴结
脐平面以上腹前外侧壁的浅、深淋巴管分别注入腋淋巴结和胸骨旁淋巴结,脐平面以下腹壁的浅淋巴管注入腹股沟浅淋巴结,深淋巴管注入腹股沟深淋巴结、髂外淋巴结和腰淋巴结。
腰淋巴结(lumbar lymph node):位于腹后壁,沿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分布,引流腹后壁深层结构和腹腔成对器官的淋巴,并收纳髂总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其输出淋巴管汇合成左、右腰干。
腹腔器官的淋巴结
腹腔成对器官的淋巴管注入腰淋巴结,不成对器官的淋巴管注入沿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分支排列的淋巴结。腹腔淋巴结、肠系膜上淋巴结和肠系膜下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汇合成肠干。
肺的淋巴引流
肺浅淋巴管位于胸膜脏层深面,肺深淋巴管位于肺小叶间结缔组织内、肺血管和支气管的周围,注入肺淋巴结和支气管肺淋巴结。浅、深淋巴管之间存在交通。通过淋巴管,肺的淋巴依次由肺淋巴结、支气管肺淋巴结、气管支气管淋巴结和气管旁淋巴结引流。肺下叶下部的淋巴注入肺韧带处的淋巴结,其输出淋巴管注入胸导管或腰淋巴结。左肺上叶下部和下叶的部分淋巴注入右气管支气管淋巴结上群和右气管旁淋巴结。
食管的淋巴引流
食管颈部的淋巴注入气管旁淋巴结和颈外侧下深淋巴结。食管胸部的淋巴除注入纵隔后淋巴结外,胸上部的淋巴注入气管旁淋巴结和气管支气管淋巴结,胸下部的淋巴注入胃左淋巴结。食管腹部的淋巴管注入胃左淋巴结。食管的部分淋巴管注入胸导管。
胃的淋巴引流
胃的淋巴引流方向有4个,各淋巴引流范围的淋巴管之间存在丰富的交通。
肝的淋巴引流
肝浅淋巴管位于肝被膜的结缔组织内。肝膈面的浅淋巴管多经镰状韧带和冠状韧带注入膈上淋巴结和肝淋巴结,部分淋巴管注入腹腔淋巴结和胃左淋巴结。冠状韧带内的部分淋巴管注入胸导管。肝脏面浅淋巴管注入肝淋巴结。深淋巴管位于门管区和肝静脉及其属支的周围,沿静脉出肝,注入肝淋巴结、腹腔淋巴结和膈上淋巴结。肝浅、深淋巴管之间存在丰富的交通。
直肠的淋巴引流
齿状线以上的淋巴管引流有4个方向,齿状线以下的淋巴管注入腹股沟浅淋巴结。
子宫的淋巴引流
乳房的淋巴引流
乳房的淋巴主要注入腋淋巴结,引流方向有3个,乳房内侧部的浅淋巴管与对侧乳房淋巴管交通,内下部的淋巴管通过腹壁和膈下淋巴管与肝的淋巴管交通。
生理功能
淋巴系统是心血管系统的辅助系统,其功能是协助静脉引流组织液。同时,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具有产生淋巴细胞、过滤淋巴液和进行免疫应答的功能。此外,淋巴系统可吸收消化系统中的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并将它们运送到静脉循环。
维持内环境稳态
通过输送组织中的水分和大分子物质,维持最佳的细胞外液和基质的成分,从而保持机体细胞内外环境的稳态,保证组织细胞结构的完整和细胞功能的正常。
过滤和清除功能
过滤淋巴液,清除内源性和外源性的死亡、变异、坏死的细胞,以及组织碎片和外来微生物。
免疫防御功能
产生淋巴细胞,运输抗原呈递细胞和细胞介质调节淋巴循环,攻击外来的异物。淋巴液和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系统接触,激活体内的免疫机制,发挥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
吸收脂肪
脂蛋白又称乳糜微粒,体积太大,难以被毛细血管摄取,因此需要淋巴管输送。
常见疾病
淋巴水肿
淋巴水肿分为原发性淋巴水肿及继发性淋巴水肿,其治疗主要是物理性干预,需要通过刺激淋巴收缩来减轻肢体肿胀和压迫肢体控制水肿的再累积。完全减充血疗法是一种多组分治疗,可降低淋巴水肿的程度,维持皮肤健康。对于淋巴水肿,尚无长期药物治疗方法。
原发性淋巴水肿:是由淋巴系统先天性畸形或功能障碍引起的先天性、发育性或遗传性疾病
继发性淋巴水肿:是由其他疾病或治疗引起的。淋巴水肿不是一种可逆性疾病。
国际淋巴学学会共识文件将淋巴水肿划分为4个阶段:
0期:指潜伏或亚临床状态,尽管淋巴转运存在损伤但未见肿胀。
1期:称为凹陷性水肿,早期是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的液体积聚,可以通过抬高肢体解决。
2期:特征是存在抬高肢体也无法消除的凹陷性水肿。
3期:淋巴细胞象皮病,不再出现水肿。该期的特征是营养性皮肤改变,如棘皮症、脂肪沉积、皮肤纤维化和疣状过度生长。
淋巴丝虫病
全世界有超过1.4亿人曾经感染丝虫病。其患病率和造成的全球负担仅次于疟疾和肺结核。感染病例中大多数是由Wuchereria bancrofti丝虫引起的,其余是Brugia malayi丝虫。患者被这些丝虫或寄生虫的幼虫感染,幼虫通过伤口进入淋巴管后发育为成熟的成虫,产生微丝蚴,然后进入血液循环。
淋巴丝虫病可以是无症状的(亚临床的),也可以具有急性期或慢性期表现。急性期可表现为慢性淋巴结炎,特征为发热和淋巴结肿痛,从而造成淋巴结纤维化,淋巴再生通道受损。淋巴管炎是另一种急性期表现,特征是受损皮肤表面细菌感染所致的炎性斑块和全身症状。其他急性期表现包括丝虫热和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这是由于对肺丝虫的免疫反应引起的。长期发展,丝虫病可导致淋巴水肿、鞘膜积液和肾脏损伤。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微丝蚴可以诊断出活动性感染,多普勒超声可以检测局部淋巴管阻塞,血清学技术可以取代微丝蚴的显微镜检。这些感染也可以应用抗生素和抗寄生虫药物治疗,如阿苯达唑、二乙基咔和伊维菌素。
淋巴管炎
淋巴管炎是淋巴管道的一种炎症,常见于病原菌感染,包括细菌、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淋巴管炎通常是由微生物感染皮肤伤口或病原菌浸润淋巴管及向区域淋巴结扩散引起末端感染的并发症。淋巴管炎也可反映恶性肿瘤(肿瘤性淋巴管炎或淋巴管性肿瘤)或全身性炎症反应,如克罗恩病(肉芽肿性肠淋巴管炎)或阴茎硬化性淋巴管炎。反复发作的细菌性淋巴管炎会导致血栓和淋巴管纤维化,这是淋巴水肿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这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往往包括疼痛性的皮肤红斑和淋巴结肿大。患者常常有轻微外伤或皮肤感染、发热、寒战、肌肉疼痛和头痛等病史。治疗通常需要使用抗菌药物,一些患者还需要外科清创术。
淋巴管瘤
淋巴管瘤是由胚胎发育异常引起的先天性淋巴管畸形,通常在患者0-2岁时被检测到。这种病症是由于淋巴囊在发育过程中分化异常或淋巴血管组织衔接失败导致的。根据畸形的深度,淋巴管瘤分为3类:
单纯性淋巴管瘤:三者中最表层的,以乳头状真皮中表层1-2mm的小泡为特征。病变中充满了清澈的无色液体,并且通过扩张的淋巴管与皮下淋巴囊相连接。
海绵状淋巴管瘤:以深部病变为特征,是一种微囊性软组织肿块,是表皮下不同组织(包括真皮、皮下组织和肌间隔膜)的淋巴管扩张。淋巴管瘤的表层皮肤可能会出现一些色素沉积和增生,但通常不受影响。
囊性淋巴管瘤:以深部病变为特征,是由淋巴系统汇入颈内静脉受阻引起的积液性病变,从而导致淋巴液的局部积聚。这些囊性积液通常被包裹在纤维囊中。它们扩大和填充扩张的淋巴管和组织,从而导致了淋巴水肿。囊性淋巴管瘤与染色体疾病有关,如Turner和Klinefelter综合征。
淋巴管瘤在淋巴发育过程中可表现为孤立的系统性、多灶性病变。后者常常表现为内脏受累,且受累的呼吸道、胃肠道或其他器官常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淋巴管瘤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法或化学硬化法。
原发性肠淋巴管扩张症
原发性肠淋巴管扩张症以肠淋巴管扩张为特征,扩张的淋巴管常位于黏膜、黏膜下层或浆膜下层。临床表现包括严重水肿、小肠壁增厚、蛋白质丢失性肠病、乳糜胸或乳糜腹、间歇性腹泻、恶心和呕吐。CT成像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可显示小肠肠壁结节状增厚,并伴有低密度条纹,以及扩张的淋巴管。对比淋巴管造影,同位素淋巴管造影和磁共振淋巴管造影也可显示肠道淋巴管异常。低脂饮食及补充中链三酰甘油是有效的。生长抑素或其类似物可以改善乳糜性腹水。
淋巴管平滑肌瘤
淋巴管平滑肌瘤是一种以肺部囊性病变和淋巴管壁增厚为特征的疾病,主要是由于异常的平滑肌细胞通过腋窝淋巴管和肺间质迁移导致的。淋巴管平滑肌瘤与肺囊肿和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有关,肿瘤由平滑肌细胞、脂肪组织和未发育的血管组织组成。肺部最常受累,表现为呼吸困难、乳糜性胸腔积液、咳嗽、咯血、动脉性肺动脉高压和气胸。乳糜性腹水也很常见。非肺部疾病包括淋巴管平滑肌瘤,在纵隔、腹膜后或盆腔内以囊性肿块表现的良性肿瘤。肾错构瘤和脑膜瘤也与淋巴管平滑肌瘤有关。组织活检是淋巴管平滑肌瘤的主要诊断方法。该病的治疗主要通过胸膜固定术和胸膜切除术,进而栓塞和预防气胸。
历史
人类对淋巴管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对淋巴管的首次记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1652年,丹麦医生巴托林发表了关于淋巴系统的全面描述,并且创造了淋巴管(lymphatic vessel) 这个词。几乎同时,瑞典科学家奥劳斯·鲁德贝克也获得了相似的发现。
关于淋巴系统的形成与进化,最被广泛接受的淋巴发育模型是由赛宾(Sabin)教授提出的,她认为在发育早期,静脉中的内皮细胞形成孤立的原始淋巴裹。外周淋巴系统是内皮细胞以出芽的方式扩散到周围组织和器官所形成的局部毛细血管。1910年,亨廷顿(Huntington)和 麦克卢(MeClure)提出了另一种模型,认为最初的淋巴囊起源于间叶,独立于静脉,并随后建立静脉连接。随着人们对淋巴系统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关键的调控分子和特定的淋巴内皮标志物被发现。
20世纪90年代末,淋巴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和淋巴管内盘透明质酸受体等淋巴特异性标志物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进入21世纪后,关于淋巴管的分化和成熟过程的研究迅速增多,研究发现淋巴系统参与调节机体生理代谢过程,其不仅参与眼内压的调节,而且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淋巴系统也有着运输脑脊液、大分子物质和免疫细胞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