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Monetary Policy Instruments),又被称为货币政策手段,是国家银行用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手段。为实现稳定物价、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平衡国际收支等目标,中央银行必须运用相应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引导宏观经济变量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从中央银行制度建立以来,各国货币当局一直在不断探索各种有效的政策工具,各国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箱都在不断发展和丰富。一般来说,各国中央银行都享有工具选择的自由,即可以自主决定采用哪种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根据调节职能和效果的不同,可分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信用管制和间接信用指导。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控制证券市场信用、不动产信用和消费者信用;直接信用控制是通过设置利率上限、信贷配额、流动性比率以及直接介入等手段来实施的;间接信用指导是通过道德劝告、窗口指导等来实施的。根据传导途径的不同,货币政策工具还可以分为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制定和执行两个阶段来实现预期的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银行无法直接控制货币政策目标,只能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施加影响。货币政策主要有三大传导渠道:利率传导渠道、资产价格渠道及信贷渠道。
概念
货币政策工具(Monetary Policy Instruments)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这些工具,影响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利率以及市场参与者的预期,最终实现对经济的调节和控制。
分类
按调节职能和效果分类
根据调节职能和效果,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信用管制和间接信用指导。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The General Monetary Policy Instruments),也被称为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国家银行使用的手段,用以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或紧缩产生普遍的影响。这些工具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常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这些工具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调节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的总量,来实现货币政策的调整和控制,也被称为总量调节工具。
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Required Reserves)是中国人民银行要求金融机构根据存款规模,在央行账户中持有一定比例的准备金存款。存款准备金率以百分比表示准备金与金融机构存款规模之间的比例。存款准备金可以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按照央行规定的比率计算出来的准备金规模,用于满足监管要求,商业银行无法动用这部分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是超额准备金与存款规模之间的比例,是指超过法定准备金要求的准备金,用于满足银行机构提现和支付结算等需求。
存款准备金率是世界各国中国人民银行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作用是调整金融机构法定准备金的水平,从而影响超额储备的数量,进而对信贷扩张和货币创造的规模产生影响。
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 (Rediscount Policy)是国家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基础货币的渠道。商业银行可以将符合中央银行标准的票据和债券贴现给中央银行,以获取必要的准备金来创造存款并发放贷款。通过控制再贴现利率,中央银行可以调控准备金的数量,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传统的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主要手段,但在“利率走廊模式”下,再贴现政策则成为辅助工具。作为辅助工具,再贴现政策的主要作用是稳定市场利率预期。
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利用短期利率作为主要工具来调整货币政策的立场。通过改变再贴现率,国家银行可以影响短期利率、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以及超额准备金。这种政策既可以调节货币总量,也可以调节信贷结构,实现最后贷款人的职责。
再贴现政策主要目的是通过影响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储备金数量来调节市场上的资金供应和需求,同时也对利率水平产生影响。通过调整再贴现率的数值,中央银行能够有效地执行货币政策,以实现其最终目标。
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操作(Open Market Operations,OMO)是20世纪20年代美联储为解决财政问题而进行债券买卖时意外发现的一种操作方式。是价格型政策框架中最为重要的工具之一。国家银行通过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来调节货币供应量,通过购买或出售有价证券来吸收或释放基础货币的方式。 和一般金融机构不同,中央银行进行证券交易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利,而是为了通过这种手段来调节货币供应量。但公开市场操作所释放的流动性并不会有效刺激信贷增长,反而会增加一级银行的同业净资产,同时减少非一级银行的同业净资产。
公开市场操作主要作用是通过直接购买或出售政府债券来改变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储备金水平。这种操作可以影响银行的流动性,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活动。公开市场操作的最终目标是维持稳定的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确保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Selective Monetary Policy Instruments)是指国家银行用于针对特定信贷业务或经济领域的工具,其目的是调整信贷结构并控制银行业务的质量。这些工具是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重要补充。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控制证券市场信用、不动产信用和消费者信用。
消费者信用控制:
消费者信用控制(Consumer Credit Control)是中央银行采取的一种管理措施,旨在影响消费者对分期付款或贷款购买非房地产的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并防止过度消费。这些措施包括规定消费者在分期购买耐用消费品时必须支付的最低首付款,以降低可借款金额和限制那些无法支付首付款的消费者;限定消费信贷的最长期限,以提高每期还款金额,以防止那些收入较低的消费者过度借贷;规定可用消费信贷购买的耐用消费品种类,从而限制消费信贷的规模。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Securities Market Credit Control)是指国家银行采取措施来限制与证券交易相关的贷款,以遏制过度投机行为。这项控制的主要手段是调整保证金比例。通过根据金融市场状况的调整,中央银行可以提高或降低保证金比例,然后再根据该比例确定对券商等投资机构的贷款额度。最高贷款额度等于证券交易总额减去法定保证金比率的比例。当证券市场价格波动大、风险较高或投机行为盛行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投资者需缴纳的保证金比例来抑制投机活动,降低市场风险,以及控制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不动产信用控制:
不动产信用控制(Real Estate Credit Control)是国家银行对金融机构在不动产领域提供贷款的限制措施,其目的是遏制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这些控制措施包括确定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贷款的最高限额、规定借款人首次购房的付款比例和可贷款比例等。当房地产市场存在过度投机的现象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首付款金额、调整房贷利率等手段来抑制房地产行业的过快发展。
直接信用管制
直接信用控制(Direct Credit Control)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行政命令或其他方法直接干预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这种控制是通过设置利率上限、信贷配额、流动性比率以及直接介入等手段来实施的。
利率限制:
国家银行在合法框架下,使用最常见的直接信用管制工具来限制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例如,1980年以前,美国颁布了一项名为Q条例的法规,该法规规定活期存款不得支付利息,并对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设定了利率上限。中国的商业银行也是由中央银行规定存贷款利率。利率管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银行通过提供高利率来竞相吸收存款,这样做会导致银行的融资成本上升,并增加信贷风险。
信用配额:
信用配额(Credit Allocation)是国家银行基于金融市场情况和经济需求的客观分析,对各商业银行进行信用规模的分配,并设定最高限额。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信贷供给相对不足,因此普遍采用信用配给制度。在1998年以前,中原地区长时间采用信用配额制度来分配信贷供给。中国人民银行通过设定信贷计划,控制商业银行一年内的信贷规模,并对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金贷款以及贷款的地区分配等进行规定。从1998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取消了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控制,转而要求银行按照资产负债比例自律性管理信贷。
流动性比率:
流动性比率 (Liqidity Ratio)是指流动资产与存款的比例。当规定的流动性比率较高时,商业银行能够提供的贷款,尤其是长期贷款的数量就会减少,从而达到限制信用扩张的效果。此外,提高流动性比率还有降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作用。然而,由于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存在矛盾,流动性比率过高也会不利于商业银行的经营。
直接干预:
直接干预是指国家银行通过制定严格法规,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具体运营行为进行硬性规定,以实现金融体系的稳定。这些规定包括限制贷款额度和用途,以及对活期存款的吸收进行限制等措施。
间接信用指导
间接信用指导(Indirect Credit Guidance)是指通过道德劝告、窗口指导等方式,中央银行通过间接手段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进行影响。
道义劝告:
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其威望和地位,通过向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布通知、指示或与其负责人进行面谈,交流信息并解释政策意图,以促使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主动采取相应措施来贯彻中央银行的政策。道义劝告的形式包括情况通报、书面文件指导和与商业银行负责人面谈等方式。它可以是国家银行制定的业务指导和发表的政策评论,也可以是中央银行提出的非正式的政策要求。
窗口指导:
窗口指导是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制定的一种指导政策,通过规定商业银行的贷款重点投向和贷款变动数量等来影响金融市场。虽然窗口指导和道义劝告都没有法律效力,但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与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方向总体上是一致的,在实际中这种做法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与直接信用指导相比,窗口指导更具灵活性,并且商业银行更容易接受。然而,要使窗口指导真正发挥作用,国家银行必须具备在金融体系中具有强大地位和高度威望,并拥有足够的法律权力和手段来控制信用活动。
按传导途径分类
根据传导途径,货币政策可分为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
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
数量型货币政策是一种直接影响和调节货币供应数量、从而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政策。这种政策主要由中央银行负责实施。通过使用不同的工具,如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和再贷款政策以及信贷政策等,以便直接干预货币信贷市场,从而间接地影响经济中的基础货币供应。
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
价格型货币政策是一种通过调整资产价格,如利率和汇率,来影响市场参与者的财务成本和收入预期,从而引导他们根据宏观经济调控信号来调整自身行为的政策。利率政策是通过改变利率水平和结构,以影响社会对资金的需求,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调控。汇率政策则是通过调整本币和外币的比价水平,以调控国际贸易和资金流动,最终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如国际收支平衡。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兼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一方面,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建立激励相容机制,将中国人民银行资金与金融机构对特定领域和行业的信贷投放挂钩,发挥精准滴灌实体经济的独特优势;另一方面,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具有基础货币投放功能,有助于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信贷平稳增长。
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旨在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使用债券、股票ETF、沪深300成分股等资产为抵押,从国家银行换入国债、中央银行票据等高流动性资产,将大幅提升机构的资金获取能力和股票增持能力。现行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央行不得直接向非银金融机构提供贷款,因此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采用的是“以券换券”的方式,既提高了非银机构融资能力,又不是直接给非银机构提供资金,不会投放基础货币。创设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以引导银行向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用于回购和增持上市公司股票,中央银行向银行发放再贷款,提供资金支持比例为100%,再贷款利率1.75%,银行可以在此基础上加点0.5个百分点至2.25%左右,首期额度3000亿元,未来可视运用情况扩大规模。
作用及传导机制
作用机制
在市场经济下,国家银行无法直接控制货币政策目标,只能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来对宏观经济施加影响。但这些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进行沟通。货币供应量被称为中间变量,利率一般作为中间目标变量的第二个观测值。这两个变量既容易掌握和衡量,又可以敏锐地反应,便于观察货币政策执行部门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使这两个变量发生变化,进而促进实现终极目标。因此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分析必须联系这两个中间变量,用它们来衡量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但是仅有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对象还不足够,还必须通过敏感地反应各种经济信号的利益主体,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相应行动,才能使这两个中间变量发生预期的变化。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运用可以通过利益激励的传导,影响它们的信贷活动,从而使货币供应量的利率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
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是指,当国家银行确定货币政策后,通过一系列操作来实现预期的目标。这一过程包括制定和执行两个阶段。在制定阶段,中央银行根据最终目标确定中间目标、操作目标和政策手段。在执行阶段,中央银行通过操作政策手段直接影响操作目标,进而影响效果目标,最终达到货币政策的目标。
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三大传导渠道:利率传导渠道、资产价格渠道及信贷渠道。
利率传导渠道
利率传导渠道是世界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渠道。其基本逻辑是:价格在短期被假定为黏性,因而短期名义利率的变动会影响实际利率即实际资本成本。因此货币当局通过调整短期名义利率,如联邦资金利率,来影响经济主体,包括家庭和企业的资本成本,从而影响他们的购买耐用消费品和资本品投资决策,最终导致总产出的变动。
以扩张性货币政策为例,利率传导渠道如下:,
代表货币供应量;代表耐用消费品;代表投资;代表产出。
资产价格渠道
资产价格渠道是指国家银行利用货币政策来影响资产价格,从而对经济产生影响的传导途径。与利率渠道不同,资产价格传导途径侧重于通过股票、房地产和汇率等资产价格的调控,影响企业和家庭的投资与消费决策。尽管资产价格对经济起着重要作用,但中央银行若过度强调资产价格目标,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经济影响,甚至损害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信贷渠道
信贷渠道是指中央银行政策变化对银行向企业和消费者发放信贷的影响,从而影响实体经济的理论模型。不同于利率渠道,信贷渠道强调货币政策行动的直接效应,而且具有间接放大机制。它与利率渠道相互作用,通过改变企业和家庭获得的信贷量来影响经济。
目的
货币政策工具是国家为进行宏观调控使用的重要工具,主要目的有:
参考资料
Substitutability of Monetary Policy Instruments.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2023-11-06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介绍.中国人民银行.2024-09-24
【新华解读】降准降息、降存量房贷利率、新设工具稳定股市!央行三大增量政策同日落地.新华财经-今日头条.2024-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