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
八旗是由清太祖努尔哈赤创立的军事社会组织,后来发展成完整的制度,对于清代历史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八旗是由女真时期的牛录组织演变而来,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战时民众是兵,无战时又是民从事劳作生产。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确立八旗之制。皇太极在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编制八旗汉军,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编成蒙古八旗。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完成汉军八旗的编制,八旗统率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至此八旗的制度臻于完善。清后期,八旗官兵逐渐腐败,军纪涣散,战斗力低下,先后被绿营、新建陆军所替代。辛亥革命后,八旗制度基本灭亡,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并将溥仪驱逐出宫,至此清朝政府正式倾覆,八旗制度正式消亡。
清朝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努尔哈赤直接统领,其它6旗分别由努尔哈赤的子侄等人统领。八旗之间没有上下之分,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摄政王多尔衮死后,顺治帝亲政,他将多尔衮所管辖的正白旗归由自己统领,他管辖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便被称为上三旗,其它五旗就是下五旗,上三旗与下五旗之间的职责也区分开来。八旗的兵制分为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禁旅八旗分为郎卫和兵卫,由上三旗管辖,有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汉侍卫、蓝侍卫负现紫禁城的守卫。驻防八旗分为四大类:辅驻防、东北地区驻防、直省驻防兵、藩部兵。畿辅驻防是在顺治初年设立的,管理北京附近的地方;东三省驻防兵制管理东北三省;直省驻防是清代直省驻防的结构;藩部兵制驻防指的是内外蒙古、青海省、西藏自治区。
雍正帝、爱新觉罗·弘历都称八旗制度是清朝立国之根本。八旗制度与清政权相始终,它既是清王朝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走向衰败没落之路。
名称由来
固山是满洲户口和军事编制的最大单位,固山,满语的意思是旗,固山额真的意思是旗之主。梅勒额真的梅勒的满语的意思是两侧副手的意思,梅勒额真意思就是副旗主。每旗之下有二十五个牛录,八旗一共有二百左右个牛录。八旗制度逐步健全,八旗制度虽有变革,但其基本制度一如国初旧制。
历史沿革
八旗起源
八旗制度,起源于女真族的狩猎组织,多个牛录一起围猎或作战的时候,每个人拿一支箭,十个人中一个领队,称作牛录额真。后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落,在后完颜阿骨打乙卯年(公元1615年),努尔哈赤以三百人设为一牛录,指挥者额真一人。五个牛录设一个指挥者甲喇额真,五个甲喇额真设一个指挥者固山额真,每个固山额真设左右两个梅勒额真。最初有四旗,以纯色黄旗、红旗、蓝旗、白旗区别。后又用这四个颜色镶色,用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种颜色作旗帜。八旗的颜色也不是一开始就定好了,最开始的时候是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的旗,后来是黄旗无画,黄旗画黄龙,赤旗无画,赤旗画青龙,白旗无画,白旗画黄龙,青旗无画,青旗画黑龙八种颜色的旗帜。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二月,旗帜颜色定为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八种颜色的旗帜。镶色旗是在正色旗的边上镶上一条边,未镶色的称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镶边的旗称为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八起来称为八旗。
制度确立
确立了八旗颜色之后,努尔哈赤掌近正黄旗和镶黄旗,次子代善掌管正红旗和镶红旗,五儿子莽古尔泰掌管正蓝旗,八儿子皇太级掌管正白旗,长孙杜度掌管镶白旗,侄儿阿敏掌管镶蓝旗。八旗建立之初,努尔哈赤和他的子侄分领了八旗。努尔哈赤不仅以旗统治兵,还以旗统治人,八旗的社会职能包括政治、经济、民政、家族四个方面。
八旗制度的政权组织分为三级,固山、甲喇、牛录,打仗时是军事单位。最高的军事长官也是行政长官分别为固山额真、甲喇额真、牛录额真。出兵打仗时他们是军队统领,无战时是管理生产生活的统领。牛录是军事单位,也是户籍编制单位,被偏入八旗的人户称为旗人。牛录额真大多是一族之长,一个牛录就是一个大家族,牛录额真就是族长,管理本牛录内的家族事物。牛录额真和村领催等官员,掌管本牛录,本村寨的民政事物。它们管理土地、奴仆、牲畜、生产、分配财务、登记户口、经营户宅、收纳税赋、摊派劳役、拘捕逃人、料理婚丧嫁娶、排解纠纷、迎来送往等。
八旗扩充
八旗汉军
后金天命六年(公元1621年)攻克辽阳后,努尔哈赤对于辽河以东的汉族居民,想用诸申官来管理,但是又怕语言不通,就利用原来的来被监禁或者被削职闲住的明朝官员对他们进行管理。但是汉族的居民不断的进行反抗斗争,努尔哈赤便将汉族居民平均分给诸申和汉官管理,分配的办法是诸申总兵官三千人,副将各一千七百人,参将和游击各一千人,备御各五百人。汉人总兵官各千人,副将各三千人,参将和游击各二千人,居民保持村屯组织,以武官为最高统领。
天命十年(1625年),由于汉民的反抗和叛逃,努尔哈赤对汉民进行大甄别大屠杀后,汉民全部给女真贝勒和大臣为奴,在对汉民进行大甄别、大屠杀之后,将汉民全部重新编为十三丁一庄,给女真贝勒、大臣为奴,全部直接附于满洲八旗成为家奴或拖克索(农庄)内从事生产的奴仆。同是在汉族中每20人抽一人当兵,他们质需要的马匹和军械由这20名汉人共同出钱购买,当兵的家庭称为汉军户,这种家庭会有优待。
皇太极继汗位后,不再把被征服地区的汉人编入满洲八旗人家为奴,编庄别居,减少了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他对这些汉人,由投降过来的原明朝官员或后金提拔的汉人官员来管理。天聪七年(公元1633年),皇太级下令,原分入八旗满洲中的汉人壮丁每10丁中抽出一丁披甲入伍,组成汉军旗,旗色用黑色。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七月太宗把原来的一旗汉军扩展为两翼旗汉军,旗的编制按照满洲八旗办理,两翼旗均用黑色。
八旗蒙古
后金天命四年(公元1619年),后金取得了萨尔浒之战的胜利,援明的喀尔喀五部被八旗军痛击,色本、巴本等20余名首领被俘,喀尔喀五部及科尔沁部派遣使求盟共同抗明。天命六年(公元1621年)起,喀尔喀五部及科尔沁诸贝勒、台吉等,纷纷归顺后金,努尔哈赤对归顺之人均赐财物,授官职,编入八旗之中。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病逝,皇太极即位,皇太极派兵击败背盟的喀尔喀扎鲁特部。天聪元年(公元1627年)初,皇太极征服朝鲜及尔喀蒙古的奈曼部衮出斯巴图鲁与敖汗部琐诺木杜棱、塞臣卓里克图,次年,喀喇沁与后金盟誓议和,巴林部贝勒塞特尔等亦率部归金。天聪二年(公元1628年)正月,后金击败察哈尔多罗特部。九月,后金又会合其所属的蒙古科尔沁、敖汗、奈曼等诸部。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皇太极对蒙古牛录进行改编,正式成立八旗蒙古,旗制与八旗满洲相同。
八旗改色
后金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皇太极即汗位后,名义是皇太极是后金的国汗,实际上与几个大贝勒的权势没有区别。处理政务也是由几个大贝勒按月轮流执政,朝会和宴会的时候也是皇太极与其他三大贝勒并排而坐。征战获得的战利品也是平均分给八旗。皇太极为了加强以汗为首的中央集权,削弱八旗贝勒的权势。皇太极对每旗置的固山额真扩大了他们的权限,每旗设总管旗务大臣二人,调遣大臣二人。这样变相削弱了诸贝勒掌管旗务的权力。天聪三年(公元1629年)正月,皇太极以关心三大贝勒身体健康为由,表示按月轮政的事就不劳烦各位兄弟,也可以让其它贝勒代替。这样削去了三大贝勒的执政大权还拉拢其它贝勒为己所用。
皇太极他将自己掌管的正白旗改为正黄旗,夺取了杜度掌管的镶白旗主之位,让自己的长子豪格担任,改色为镶黄旗。皇太极将父亲努尔哈赤留给爱新觉罗·阿济格,爱新觉罗·多铎、爱新觉罗·多尔衮三个幼子的两黄旗改为两白旗,列为左翼之中,地位下降。皇太极在每旗设管理旗务大臣一名,即固山额真,职责是总理一切事务,这样分散了主旗贝勒的权力,降低了他们的自主性。天聪四年(公元1630年),爱新觉罗·阿敏获罪,被罢官幽禁后,由他弟弟爱新觉罗·济尔哈朗为镶蓝旗旗主。天聪六年(公元1632年),皇太极取消了四大贝勒并坐的仪式,改为由皇太极一人“南面独坐”,提高了皇太极的地位。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正蓝旗主爱新觉罗·莽古尔泰意图谋反事败遭诛,该旗由皇太极所得,皇太极将其与自己亲领的正黄旗混编重组,成为新的正黄旗和镶黄旗,并从中分出8个牛录给予豪格统领的原镶黄旗,又再次将其改色为正蓝旗。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豪格在继位之争中被摄政王多尔衮陷害下狱暴亡,正蓝旗又为多尔衮所得,多尔衮将其与自己统领的正白旗混编重组,成为新的正白旗和镶白旗,将胞弟爱新觉罗·多铎统领的原镶白旗改色为正蓝旗。
上下之分
皇太极即位后,各旗旗主发生了变化,皇太极掌管正黄旗和镶黄旗当时镶黄,多尔衮掌管正白旗,多铎掌管镶白旗等,到崇德末年,顺治即位后,多尔衮掌政,多尔衮掌管正白旗。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多铎去世后,镶白旗归多尔衮掌管。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多尔衮死后,多尔衮被削爵,他的正白旗归顺治帝掌管。顺治帝手中就有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这样八旗旗主地位发生变化,八旗制度也发生了变化。之前的八旗是地位平列的,现在的八旗中顺治帝手中的三旗称为上三旗,其它五旗称下五旗,下五旗是诸王、贝勒、贝子等分封之地。上三旗的奴仆只给皇帝服役,不给其它五旗的诸王服役。上三旗中没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而下五旗的奴仆,只侍候诸王,而不侍候皇帝。
全国驻防
八旗驻防的兵将有四大类分别是畿辅驻防兵、东三省驻防兵、各直省驻防兵、藩部兵。顺治初,畿辅驻防地有独石口,张家口市,山海关区,喜峰口,古北口防御一个人或两个人设防守尉,防御。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天津水师营都统一,驻有兵将二千多人,分左右两翼。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热河驻防兵二千人。东三省驻防,共有驻所四十四所,兵将三万五千三百多人。驻防的兵前锋、领催、马甲、守门库等,其它职位的兵,需要还是不需要,要多少,都是根据各个驻防点的自己来定,没有什么限制。藩部驻防兵,是内外蒙古,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
全国驻防线主要有:运河驻防线,黄河驻防线、长江驻防线、东南沿海驻防线、京畿驻防线、关外驻防线、塞外蒙古编旗驻防和甘肃新疆驻防线,制定线路的原则是旗民分治,驻防地的旗人筑城另居,或者是划需而居,称之为满城。康熙帝末年(公元1722年),全国设置驻防将军11名,即西安市、江宁、杭州市、京口、福州市、广州市、荆州市、右卫,以及沈阳市、吉林省和黑龙江。雍正朝时期添设青州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两处驻防。乾隆时期增设绥远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成都市驻防将军三名,裁撤京口、青州城和右卫三名,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在乌鲁木齐市增设的一名都统。此时共有驻防将军十三名。八旗营区在乾隆时期系统地分布在各军事要地,实行永久性的驻扎。
走向衰亡
八旗入关以后,即采取了大规模的“圈地”活动,圈占民人的大批良田划归旗人;豁免旗人的税赋与劳役;清朝的旗人由清朝政府供养,八旗子弟当兵后由政府发饷银,八旗由此逐渐衰落。在康熙时期八旗子弟生计困难,无力购置兵器,无心投入战斗。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中,八旗中指挥战斗的亲王,贝勒们不作为,遇到战事先观望,只顾自己,要求发兵是还会借口兵器不佳等理由,拖至失去战机,后八旗军的主力位置被绿营兵取代。此后的八旗官兵越来越腐败,乾隆检查八旗的骑射训练,发生无人能射中,上马坠地等事。八旗官兵在乾隆时期生活奢靡,官僚机构腐败。清朝末年八旗子弟因习惯享受富贵的生活而逐渐军纪涣散、战斗力减弱,后随着罂粟在中国的泛滥,大量的八旗子弟开始吸食鸦片,更加削弱了八旗军的战斗力。
清朝末年,清政府实行新政,编练新建陆军,八旗旧营遭到裁撤,以腾出军饷编练新军。辛亥革命结束以后,八旗的特权被废除,许多旗人、旗兵就此穷困潦倒。1924年,冯玉祥将军发动北京政变,并将溥仪驱逐出宫,至此清朝政府正式覆灭,八旗制度正式消亡。
组织形式
牛录制度
牛录制度是满族由生产和军事合一的社会组织,女真族的狩猎组织,多个牛录一起围猎或作战的时候,每个人拿一支箭,十个人中一个领队,称作雍舜。后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落,在太祖乙卯年(公元1615年),努尔哈赤以三百人设为一牛录,指挥者额真一人。五个牛录设一个指挥者甲喇额真,五个甲喇额真设一个指挥者固山额真,每个固山额真设左右两个梅勒额真。无战时牛录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随着战争越来越多,狩猎的牛录组织人数数量不定,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努尔哈赤对军队进行重新整理,制定牛录制度。牛录制度规定,每三非得人为一牛录,牛录的长官叫雍舜。皇太极时期改定牛录编装配200人,三年编审壮丁一资。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每牛录编壮丁130余人。牛录的首领称牛录额真,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牛录的首领为牛录章京,顺治帝十七年(公元1660年)文言文称佐领,佐领既是官职,又指代一牛录。牛录额真下面设有代子两名,协助牛录额真理事,掌管所治人的户、田宅、兵籍。此外,牛录额真、代子之下设有章京四人,掌文书、粮饷等事。后皇太极又将章京的满文名定为“拨什库”,雍正初年拨什库始称汉文名“领催”。牛录之间也有区别是否能承袭,牛录即佐领分为世管佐领和公中佐领两大类,世管佐领可以承袭。
八旗旗别
以上参考资料来源:
八旗兵制
禁旅八旗
禁卫八旗兵分为两大类,郎卫和兵卫,郎卫的制度是领侍卫内大臣共六人,由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中各两人担任。内大臣六人,除了领侍卫其它的大臣没有额定人数。侍卫分古四等,蓝翎侍卫。凡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由三旗简用,汉侍卫由武进士简用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任用上三旗的人,汉侍卫任用武进士中的人,还有蓝翎侍卫,以上侍卫人数没有明确的规定。兵卫制度建立在清王朝之初,由上三旗守卫紫禁宫阙,以护军统领、参领、前锋统领统率。由满洲八旗和蒙古八旗分左翼备宿卫和右翼备宿卫守卫。内务府三旗,各设佐领三人,旗鼓佐领四人,正黄旗设朝鲜佐领一人,每两个兵丁设马甲一人,每佐领各设置领催六人、护军十五人,以领侍卫内大臣统率。内务府官兵守护行宫,分东西北三路,设千总等官职、兵额数量不等。承德避暑山庄也是按照这样的模式。
驻防八旗
八旗驻防分为四大类:畿辅驻防、东北地区驻防、直省驻防兵、藩部兵。畿辅驻防是在顺治初年设立的,管理山海关区,张家口市等北京很近的地方。东三省驻防兵制,共驻防四十四所,用兵三万五千三百多人,管理的地方主要是沈阳市、吉林省、黑龙江省这三地。直省驻防,指的是清代在各行省设立的驻防地点。最初大多是临时性的驻扎。后来,其中的某些重要地区的驻防陆续成为定例,就形成了清朝直省驻防的结构。藩部兵制驻防指的是内外蒙古、青海省、西藏自治区。
参考资料:
军阶设置
以上参考资料来源
军营划分
以上参考资料来源
人口数量
八旗制度是以旗统兵,八旗以内的都是兵。清代兵有常数,饷有定额,随着满族人口的增加,并不需要所有的满族人都上战场,各旗人数的增加,需要要上战场的人数就越少了。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八旗发展较快。清朝入关前满洲八旗共309个佐领,又半分佐领18个,蒙古佐领117个,又半分佐领5个,汉军佐领157个,又半分佐领5个。八旗满、蒙、汉佐领共583个,又半分佐领28个。清朝统治全国之初,由于战争需要,八旗发展迅速。在清朝顺治时期,北京八旗增加编制满洲佐领八个,蒙古佐领八个,汉军佐领47个。康熙时满洲佐领达到669个,爱新觉罗·颙琰时期增加到681个并且一直维持这个水平。清统治全国之初,由于统一全国的战争需要,以及平定各地的反清斗争,满洲八旗发展迅速。顺治时,北京八旗增编满洲佐领8、蒙古佐领8、汉军佐领47。康熙时满洲佐领达到669个,蒙古佐领增加了76个,雍正时蒙古佐领为270个,嘉庆时增加到681个,此后八旗维持在这一水平上。清朝末年有蒙古佐领35个,又半分佐领2个,编在满洲八旗下。顺治时有汉军佐领206个,又半分佐领3个。康熙年间增加到258个,又半分佐领1个。清朝末年八旗的生计越来越困难,一部分汉军出旗为民。乾隆年间汉军佐领减少到266个。清朝光绪、宣统时,实际有职官大概6680人,全国共驻防817个佐领,兵力达12万人左右。
组织制度
经济
八旗军为了稳定较高的战斗力,清政府禁止旗人从事农业、工业、商业等各种行业,当成兵是旗人唯一正当的职业,一切生活所需都要国家承担,为此建立了份地制度和粮饷制度。顺治初年间,清政府先后在北京周围数百里圈占民地,把圈好的田地在八旗内部按等级分配。八旗兵丁级别不同发放的粮饷也不同,这个是钱粮,每个月发的月饷和按季发放的季米,这个是坐粮,兵丁出征还会有行粮。驻防的官兵如果遇到出差或者家里有红白事件可以借银。
婚姻
皇太极九年(公元1635年)制定了八旗婚嫁制度是官员和官员的兄弟,所有贝勒下护军、护军校、骁骑校等女子,寡妇,需要向部报明,部里人回访后才可以嫁,如果不上报私自就婚嫁的人是犯罪,如果只是普能的女子,寡妇需要向管理的牛录章京才可以嫁,女子要达到十二岁以上才可以嫁,没有到十二岁是不可以嫁的。八旗宗室王公贝勒之出嫁,必经皇上批准,八旗所有人的婚姻都在管理之中,并且幼女是不能嫁的。崇德六年(公元1636年),规定亲王以下到普通的平民娶妻嫁女的聘礼、陪嫁的灵敏额和婚宴的规模。如果越制多杀、多用、还礼,依法定罪。另外还有规定嫁和娶不能选自己的同族,嫁娶则不择族类,等等都是有规定的,如果不遵守都会治罪。
八旗教育
八旗官学
后金天命六年(公元1621年),努尔哈赤攻点了辽河以东包括辽阳和沈阳的广大地区,政权稳固,统治的地区在扩大,对文职人才需求增加,对八旗的文化素质要求也成为政权发展的一种要求。由此兴起八旗教育。到了皇太极执政时期,他更加重视八旗子弟的教育,他曾下过命令要求八旗大臣子弟15岁以下,8岁以上的孩子全部要读书,不读书的孩子是不允许披甲出征的。
天聪六年(公元1632年)正月,胡贡明上奏给皇太极,建议设立八旗官学,扩大教育范围。胡贡明建议设的官学建于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奉天府建有左派官学和右派官学两所,左右翼官学是按照八旗划八的,左翼有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甲硝唑翼有正黄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两所官学共有80个名额,可以学习满文也可能文言文满文一起学习。同时官学还有马步箭的课程供学员学习。后在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沈阳市设有左翼和右翼八旗官学两所,学额共80名,所选的学员由各旗选取俊秀幼童,并且是由朝廷供养。
八旗义学
盛京设立八旗义学,招收的八旗子弟是十岁以上,由佐领在本佐领内选一人进入八旗义学上学。内容上满洲幼童,教习满书满语。蒙古幼童, 教习满书蒙古书,满语蒙古语。汉军幼童,教习满书满语,并教习马步箭。八旗子弟得到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八旗宗学
盛京宗学始建于乾隆二年(1737),是为在盛京的宗室和觉罗设立的。 入学宗学规定只要是10岁以上20岁以下的宗室子弟,觉罗子弟都可以入学,学习的内容和八旗官学相近。
法律
在八旗出现之前,努尔哈赤就制定了国政,禁止悖乱,不能偷盗。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选出审理国事公正的贤能人士,封为八大臣,每隔五日要把贝勒,大臣集中衙门一次,协商事情,公断是非,并变成常例,这就是最初的法律。八旗军律在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八旗正式建产之后,军律的内容比之前相对丰富一些,次年,八旗制度建立,八旗军律就发展起来,最初八旗军律以努尔哈赤的命令为准,行军时,地面宽广八旗并列而行,分成八路军,地势狭窄把八旗合并成一路向前行进。行进中的军士不更不可以搀越前行。带兵器时,身披坚甲手拿长矛大刀的人为前锋,披轻甲善于骑射的士兵断后。每次出战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对敌方了解才能打胜仗。出战胜利后,要对将士论功行赏,有错必罚,赏罚分明,有罪的人就算是亲人也不能纵容,有功的人是仇人也要奖赏。除了军律军令约束统辖八旗,对攻城掠地、勤于职守有功者也给出升迁和奖赏人口、牲畜、银两的奖励办法。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八旗军律已经制度化,后皇太极颁布了系统而详细的八旗军律,列举出出征、行军、驻防、攻城、野战、号令及军械马匹管理、军事纪律等等,都作了具体规定。
历史影响
八旗制度是集社会、生产、军事于一体的组织制度,当代学者刘洋认为八旗制度影响了清代政治、军事、社会、民族关系、经济生活的各方面,北景作为首都在满清入关后,城市功能分区,人口流动,宫苑变迁等方面,对清代的北京的建设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代学者认为八旗制度对满族文化的整合,使之范围广、内容多、给满族文化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之健康地朝气蓬勃地向前发展,这是满族形成、崛起、强盛以至后来入关,完成统一大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代学者安沛君认为清代定鼎燕京,制定新的居住政策,这在实际中就与之前大不相同,八旗子弟生活精致奢华,这些由八旗制度所产生的变化确实在北京发展的过程 中留下了深刻的一笔,确立了老北京的基调并一直延续至今。
历史评价
雍正帝评价八旗时表示:八旗为本朝根本。
爱新觉罗·弘历也一再谕称:八旗为国家根本。
相关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八旗子弟 (1987).豆瓣电影.2023-09-29
八旗子弟 (1988).豆瓣电影.2023-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