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初寺
建初寺,位于秦淮区中华门外,它是孙吴时期江东首座寺庙,也是南方最早建立的佛寺,今大报恩寺的前身,是古代江南佛教中心道场之一,史称“江南第一寺”。建初寺是佛教初传江东的标志,晋代名为长干寺,宋代改为天禧寺,元朝改为慈恩旌忠教寺,明朝改为大报恩寺。2013年经江苏省宗教局批准,在大报恩寺三藏殿旧址处恢复建初寺。
历史沿革
建初寺最早由孙权为康僧会所建,建于三国吴赤乌十年(公元247年),是佛教初传江东的标志,是继白马寺之后的中原地区第二座寺庙,江南首寺。
建初寺原寺毁于战火,但在建初寺的遗址上,历代却不断有新的寺庙崛起,寺名也屡屡更易。晋为长干寺,南陈为报恩寺;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住持可政和尚重建长干塔,并将感应舍利、佛顶真骨、诸圣舍利等圣物瘗藏于宝塔地宫;北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改称天禧寺。元朝改为慈恩旌忠教寺。
明朝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成祖朱棣再次敕建,所有殿堂按“宫阙规制”修造,占地四百余亩,工程历时17年,并赐名为大报恩寺。寺中九级琉璃佛塔,高近80米,为当时中原地区最高建筑,且遍体以五彩琉璃为装饰,曾有“天下第一塔”之美誉,成为当时江南佛教义学之中心,与灵谷寺、天界寺并称为金陵三大寺。
清代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时,数次莅寺礼佛登塔,并屡赐御制诗文。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全寺毁于太平天国之乱。清同治年间僧人于瓦砾堆上再次复建。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在寺内三藏殿开办“江苏僧师范学堂”,先后由月霞、谛闲二位大师担任督办,学僧近百人,此举是近代江南僧教育的先河。
2008年在对寺庙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北宋时瘗藏在长干塔地宫的感应舍利、佛顶真骨、诸圣舍利等圣物。2013年经江苏省宗教局批准,在大报恩寺三藏殿旧址处恢复建初寺。截至2022年,已恢复天王殿、大雄宝殿,其它工程正在陆续兴建中。
建筑规模
2014年,建初寺以仅遗存的三藏殿为基础进行复建,复建后的建初寺,其功能定位是弘法修行。建初寺规划占地10亩左右,设有大雄宝殿、舍利殿、禅堂、讲堂、念佛堂、图书馆等,同时也为年轻人提供学习书画、传统文化、传统歌舞的场所。
文化意义
建初寺所在地区和佛法僧三宝密切相关,一是在明代大报恩寺发掘的地宫内出土了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佛顶骨舍利等诸多撼世文物;二是在三藏殿内发掘了僧宝唐玄奘的顶骨舍利;三是明朝《永乐南藏》,共有6331卷的传世名著,其全套雕版曾长期藏于大报恩寺中。
此外,历史上建初寺寺内有天降舍利(吴康僧会尊者所求)、地涌舍利(晋朝慧达尊者)、西来舍利(北宋印度高僧施护尊者携来)。
地理位置
秦淮区正学路1号。
参考资料
【史话秦淮】薪尽火传,生生不息——建初寺.秦淮档案方志.2024-09-21
委员风采 | 绘就同心圆 共筑中国梦---记区政协委员大初.秦淮政协.2024-09-21
走进建初.建初寺.2024-09-21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开园!揭秘大报恩寺的前世今生.新华日报.2024-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