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五原村

五原村

1949年置区,1985年建人民公社,1961年又改为区,辖张汴、温塘镇、郭家、峪里、大营5个公社,1962年合并为公社,同时又划出原店,1984年改公社为乡,1995年撤乡设镇,辖大营、温塘、黄村、城村、官庄、吕家崖、五原、峪里、辛店、兀家洼、寺古洼、南曲12个行政村,252个村民组,10123户,4232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435人),境内人口密度为509人/平方公里,人均土地面积3.09亩,人均耕地1.23亩。

简介

五原县隶属于巴彦淖尔市,位于河套平原腹地,黄河“几”字湾最北端。县域总面积2544平方公里,辖9个乡镇1个农场,128个行政村和农业分场,77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0万,其中农业人口20万。拥有耕地230多万亩,农民人均耕地11.5亩。素有河套雪花粉之乡、巴美肉羊之乡、向日葵属之乡、瓜菜番茄之乡,是河套农耕文化的发祥地。

近年来,五原县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秉承“绿色发展、民生至上、务实干事、创先争优”的发展理念,坚持“12345”发展思路(围绕县域经济“一条”主线,争创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两大”目标全市领先,攻克农民增收、农畜产品加工业、棚户区改造“三大”难点,抓好肉羊养殖、设施农业、葵花产业和以现代物流为重点的服务业“四大”产业,实现项目争取引进、“农”字号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水、绿、文化、房”、干部作风建设“五大”突破),县域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单位、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绿化模范单位、电子商务示范县和全区重点区域绿化先进单位、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休闲农牧业与乡村牧区旅游示范县等多项殊荣。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五原县地处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平原腹地,县域南临黄河(属黄河最北端),北有阴山山脉横亘,东临鹿城包头,西与临河市接壤,是一颗有着两千多年文明历史的榆林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07°35′70″-108°37′50″,北纬40°46"30′-41°16″45′。县境东西最长82公里,均长62.3公里,南北最宽55.5公里,均宽40公里。总面积2492.9平方公里。占河套平原灌区总面积的1/4。

地势地形:本县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阴山天山纬向构造带,并受新中原地区系构造的影响,形成内陆断陷盆地,整个辖区属河套平原,为第四纪松散的地层所覆盖,沉积了较厚的湖相地层。上部是冲积、风积层,主要岩性为细砂、粉砂和砂粘土互层。砂层层理清晰,厚度10-70米。中部为河湖交替层,主要岩性为淤泥质、粉砂与粘土互层。下部为巨厚的新老第四纪湖相沉积层,主要岩性为淤泥质砂粘土。土质膏腴肥美,适于农作物及各种植被的生长。虽然有的土地呈盐碱化,但并不影响耐碱作物,如葵花、枸杞等作物的生长。

五原县境内因黄河冲积层在长期风蚀作用下形成许多风蚀洼地和黄河改道时冲刷的天然壕沟。这些洼地与壕沟长年积水,形成大小不同的海子(湖泊,俗称泊尔洞)。全县有面积三亩以上的海子171个,总面积5.45万亩;其中千亩以上的海子5个,总面积1.06万亩;百亩以上的海子37个,总面积1.33万亩。海子水深大于1.5米的116个,面积2.71万亩。1986年已被利用的水面3.8万亩,占70%。这些海子大多分布在县境西部的塔尔湖镇、银定图乡、海子堰乡什巴乡,以及县境南部的套海镇、东部的胜丰镇。城南、美林、隆镇也有零星分布。

土壤:全县土地总面积374万亩,其中可耕地164.5万亩,熟耕地130.98万亩,可该改造中低产田100万亩,待开发荒地100万亩,果园地4.17万亩,林地18万亩,草地30万亩。农业人口21.4万人,人均耕地面积6.12亩。

气候概况:气候属于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光能丰富、日照充足、干燥多风、降雨量少的特点。太阳年平均辐射总量153.44卡/平方厘米,仅次于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全年日照时数3263小时,平均气温6.1℃,积温3362.5℃;无霜期117-136天,相对较短,可避免农作物贪青恋长、推迟成熟而减产的弊端,可使农作物长势集中,丰产丰收。年均降雨量170毫米,大多集中在夏秋两季,雨热同季,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

人口民族:全县共辖八镇一乡,771个社,全县总人口30万,其中农业人口22万。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274188人,其中汉族人口占96.46%,蒙古族人口占2.04%,其他民族人口占1.50%;全县平均每平方公里110人。城镇人口30.51%、农村人口占69.49%;年龄及文化结构基本稳定,15周岁以下儿童占22.60%,65周岁以上老人占5.43%,中青年人口占71.97%;每十万人受教育人口:中专及以上文化1668人、高中和中专文化10015人、初中文化35263人、小学文化32236人。

河流水系:黄河由五、临交界处老楞河头入境,为东经107°37′,至五原前旗交界处的四科河头出境,为东经108°11′。此段河道是黄河干流在地球表面纬度最高的河段。五原县境内的黄河流经天吉泰镇、复兴镇套海镇。其北与之并行的是总干渠(二黄河),它由磴口县临河区向东进入五原,又进入前旗而汇入三湖河,在五原境内长43.5公里。县内各干渠均由此渠引水灌溉。与黄河有关的是乌加河(旧时亦称五角河、五加河),它原是黄河的主流,是北河。1840年黄河改道后主流成为现在的南河,在改道的过程中使整个河套平原成为土质肥沃的冲积平原。乌加河现在是黄河的支流,由临河市的份子地进入五原,由建丰农场出界,泄入乌拉特前旗的三湖河,在五原地段为46公里长。新中国成立后,经多次修浚成为灌区的总排水干沟。在五原县境内除了二黄河之外与黄河有关的还有一些人工河,它们是:(一)丰济渠,又名天吉泰渠。它位于县境西部,以渠与临河区分界。它又名中和渠,光绪三十一年更名丰济渠。初由黄河引水,1965年改由总干渠引水,全长41.7公里,正常流量48立方米/秒。(二)皂火渠,在县境西部。其进水闸在总干渠毛家桥。1966年又于塔尔湖境内接挖新皂火渠,总共全长68.98公里。正常流量28立方米/秒。(三)沙河渠,原名永和渠,位于县境中部,光绪三十年(1904年)更名沙河渠。初由黄河引水,1969年改由总干渠引水。全长75.02公里,正常流量为25立方米/秒。(四)义和渠,原名同和渠,光绪三十年(1904年)更名义和渠,位于县境中部。1966年开始改由总干渠引水,向东北汇入总排干,全长86公里。正常流量30立方米/秒。(五)通济渠,初名老郭渠,后又称四大股渠,位于县境东部,其下游又称五大股渠。民国4年更名通济渠,1966年改由总干渠引水,而后汇入乌加河,全长40.58公里,正常流量37.4立方米/秒。此外,县境还有总排水干沟(乌加河)、六、七、八和皂沙、义通排水干沟,均为建国后人工开挖而成,总长度是172.46公里。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