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hina Earthquake Networks Center,简称CENC)是中国地震局直属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是中国防震减灾工作的业务枢纽和国际交流窗口,是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响应和信息化工作的国家级业务中心,承担中国地震局应急指挥中心的技术保障。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于2004年10月18日挂牌成立,由原中国地震局地震信息中心更名,由原中国地震局地震信息中心、分析预报中心技术部及预报部、地球物理学研究所九室、地质研究所前兆信息室等4家单位(部门)整合组建。截止2022年8月,中心内设8个业务部门和8个管理支撑部门。

发展历程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建设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地震局于1983年5月和美国地质调查局一起规划设计中美合作的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hina Digital Seismograph Network,简称CDSN),至1986年建成了北京、牡丹江市上海佘山国家森林公园乌鲁木齐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海拉尔区兰州市昆明市和琼中9个数字化地震台站,以及CDSN维修中心和数据管理中心,三者共同组成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数字地震台网,1991年增设了拉萨数据地震台站,1995年又增设了西安数字地震台站。

中美双方在1993年至2001年期间,为了使台网的软硬件系统符合美国地震学联合研究协会(Incorporated Research Institutions for Seismology,简称IRIS)在全球建立的数字地震台网(Global Seismic Network,简称GSN)的技术规范,共同对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进行了二期改造。

中国地震局于1996年开始进行“中国数字地震监测系统”建设,于2000年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根据台站均匀分布的原则,同时保证对于一些重点地区的加密观测,“中国数字地震监测系统”分为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和流动数字地震台网3个层次。其中,国家数字地震台网由48个甚宽频带台站组成,有37个台站采用中国自行生产的观测仪器,对剩下由中美合作建设的11个台站进行改造,所有台站数据字长均为24位,记录的波形数据通过卫星实时传输到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中心;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是由20个台网和267个数字地震台站组成,数据字长为16位,记录的波形数据实时传输当地的区域地震台网中心;流动数字地震台网由100套流动数字地震仪器组成,仪器配置与区域数字地震台网一致。在1999年至2001年,中国地震局又建设了实时传输的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该台网由107个台站组成,数据字长为24位。

2001年11月14日,青海昆仑山发生了8.1级地震,这是中国数字地震台网建成后,第一次遇到的巨大地震,国家台网用时24分钟完成初报,30分钟完成正式报。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国家台网用时14分钟完成正式报。

自2002年起,新建成的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和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进入了稳定的运行时期,并产出了大量的观测资料。中国地震局于2003年又开始进行了“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建设,2004年10月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成立,成为该项目的法人,到2007年年底完成了由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火山数字地震台网和流动数字地震台网组成的新一代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其中,测震分项由国家测震台网中心负责实施。

2005年,中国开始发展自动速报,逐步发展出了区域(福建地震局)自动速报系统、国家地震速报备份中心(广东地震局)自动地震速报系统和国家测震台网中心地震自动处理(速报)系统三套独立运行的系统。2012年5月至2013年1月,自动速报综合平台研发完成,国家台网中心自动速报结果成为其中一路数据。

2015年“中国地震背景场探测”项目完成,国家地震台网台站增加到170个,区域地震台网台站增加到859个。截至2017年底,中国地震台网由1个国家测震台网中心和31个省级测震台网中心组成,已建成了覆盖全国范围的1107个测震台站,包括166个国家台站,881个区域台站,33个火山台网台站和27个小孔径台阵台站。

2018年,按照中国地震局党组关于新时期推进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要求,台网中心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合社会技术资源,提升台网中心信息化建设水平。

主要职责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要承担着全国地震监测、地震中短期预测和地震速报;中国地震局应急响应和指挥决策技术系统的建设和运行;全国各级地震台网的业务指导和管理;各类地震监测数据的汇集、处理与服务;牵头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信息化工作;承担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运行管理法人职能;负责地壳运动观测台网监控、维护、数据产出和共享服务;履行地震信息网络和通讯服务以及地震科技情报研究与地震科技期刊管理等职责。

台网组成

国家数字地震台网

国家数字地震台网是一个覆盖全国的地震监测台网,台站布局采用均匀分布的原则,由152个超宽频带和甚宽频带地震台站、2个小孔径地震台阵、1个国家地震台网中心和1个国家地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组成。

国家数字地震台站

国家数字地震台站的建设是在已有48个台站的基础上,新增104个甚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站,使台站数量达到152个,包含国外7个台站。除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外,中国大部分地区国家数字测震台站间距达到250km左右,到2007年年底全国145个地震台站已经完成了建设任务。国家数字地震台站采用超宽频带观测系统与甚宽频带观测系统,观测场地相对比较好,大多数台站有观测山洞。另外,在渤海东海海域建设2个海底试验地震台站,为开展海洋地震观测积累经验。

小孔径地震台阵

为了增加中国西部地震监测能力,在西藏那曲、新疆和田建设2个小孔径台阵。每个台阵均采用圆形阵列方式设计技术方案,台阵的孔径为3km,由9个子台组成,分为阵心(1个台)、内环(3个台)、外环(5个台),呈近均匀几何分布,内环半径500m左右,外环半径为1500m左右。子台全部配备24位数据采集器,实现了IP数据传输和本地存储,台阵子台实时波形数据分别汇集到西藏地震台网中心和新疆地震台网中心,并转发到国家地震台网中心。

国家地震台网中心

国家地震台网中心设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是全国的地震数据汇集与转发、地震速报与编目、地震数据管理与服务、测震台网运行监控与技术管理中心。能够实时汇集145个国家数字地震台、2个小孔径台阵和6个火山台网连续波形数据,792个区域数字地震台站的数据,并从美国地质调查局地震信息中心(USGS/NEIC)准实时汇集全球地震台网(GSN)77个台站的地震波形数据;各区域地震台网中心能够通过国家地震台网中心准实时收集临近区域地震台网部分台站的波形数据,时间延迟在5秒之内,能够有效解决网外和网缘地震速报和地震编目问题。

区域数字地震台网

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是用于监视一个区域地震活动性的地震台网,一般采用的是宽频带观测系统与井下短周期观测系统,观测场地主要有地表型与井下型两大类型。“十五”项目完成后中国已建立了由685个台站组成的31个区域数字地震台网,使中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有一个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再加上已经建成的首都圈107个区域数字地震台站,台站总数达792个,台站之间距离达到30-60km,新疆及青藏高原等部分地区间距达到100-200km左右。

火山数字地震台网

截止2023年11月,中国共有6个火山数字地震台网,共33个数字地震台站。其中,吉林省长白山火山台网有10个台站,吉林省龙岗火山台网有4个台站,云南省腾冲火山台网有8个台站,黑龙江省五大连池火山台网有3个台站,黑龙江省镜泊湖火山台网有4个台站,海南省琼北火山台网有4个台站。

流动数字地震台网

流动数字测震台网分为地震现场应急流动台网和科学探测台阵两部分,地震仪器的数量为800套。

地震现场应急流动台网

该台网主要是用在大震前的前震观测和震后的余震监测。一共使用200套流动数字地震仪器,组建了19个地震应急现场流动数字测震台网,仪器采用60s-40Hz的宽频带地震计,或2s-50Hz的短周期地震计。

科学探测台阵

科学探测台阵是由流动观测仪器系统、观测单元监控管理系统、可控震源系统、流动观测技术保障系统、流动观测数据中心和流动观测实验场6个子系统组成,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运行与管理,可以根据不同科学目的,在研究区域内开展不同方式、不同规模的观测。

监控网络

国家地震台网中心通过国家数字地震台站和区域数字地震台站资料的联合应用,可以对中国大陆绝大部分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达到ML2.5,其中对华北大部分地区、东北地区华中地区西北部分地区及东部沿海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达到ML2.0,部分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人口密集的主要城市达到ML1.5;通过全球地震台网与国家地震台网数据的联合应用,大幅度提高了对中国边境地区和国外地震的速报速度和定位精度。

地震速报

国家地震台网中心对中国国内及邻区的面波震级(MS)≥4.5的地震速报初定位时间不超过10分钟,精定位时间不超过20分钟;对区域数字测震台网内近震震级(ML)≥3的地震速报时间不超过10分钟;30分钟之内完成对中国国内MS≥4.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的速报。实际上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对其网ML≥3地震速报初报时间不超过3分钟,最终速报时间不超过15分钟。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机器人,运用国家地震台网中心建立的地震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通过数据抓取、数据加工、自动写稿、编辑签发的流程,其写作与播报的速度用秒来计算。实际上机器人写作在国外应用已经相当普及,而在中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主要是参与写作简单的、重复的事件性报道,深度报道、话题设计、文化创意等其他内容仍需要新闻从业者进行撰写。

数据系统

国家地震台网中心已经建立技术比较先进、功能比较齐全、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地震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用户可以通过网站下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各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地震事件波形数据、地震目录、震相数据、震源机制解等数据。为了确保国家地震台网中心的数据安全,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建立了国家地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对国家地震台网中心所汇集的实时数据、准实时数据进行在线数据备份,并依托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学科优势,通过系统集成构建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地震数据平台和计算平台,实现面向地震科学研究、面向国家各个行业需求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与计算能力。

现任领导

以上参考资料(截至2022年08月03日)

组织结构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由原中国地震局地震信息中心更名,由原中国地震局地震信息中心、分析预报中心技术部及预报部、地球物理学研究所九室、地质研究所前兆信息室等4家单位(部门)整合组建。根据工作职能及任务,截止2022年8月,中心内设测震台网部、地球物理台网部、预警速报部、应急响应部、地震预报部、公共服务部、信息技术保障部和事业发展部等8个业务部门,以及及办公室、综合业务处、工程项目管理处、规划财务处、人力资源处、党委办公室、纪检室、后勤保障部等8个管理支撑部门。

标识介绍

台网中心的标识,是以《周易》中“文王八卦”为基础,取其“震”卦之形演变而来。卦形空白处恰为“土”字,引其意为“地震”。震卦位于东方,东方是苍龙之位,引喻为“中国”。整体图形为一方红色印章,配以兰色英文缩写。此图形也表示,中国对地震的观察、研究和预测,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获得荣誉

2019年12月30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获得“全国地震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2021年8月,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警速报部快速数据处理组被评选为第20届全国青年文明号。

2021年9月,应急管理部政治部拟对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进行嘉奖。

2023年9月,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警速报部快速数据处理组获评二星级全国青年文明号。

参考资料

中心概况.中国地震台网中心.2023-11-09

欢迎光临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网站.中国地震台网中心.2023-11-13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2020年度公开招聘补充公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2023-11-10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2021年度公开招聘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23-11-09

关于我们.中国地震台网.2023-11-10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活动之测震台网(三)又快又准的地震速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2023-11-13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活动之测震台网(一)日益发展的观测网络.中国地震台网中心.2023-11-13

深化改革 砥砺前行.中国地震台网中心.2023-11-13

机器人25秒写就九寨沟地震消息稿 专家:记者不能丢基本功.人民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3-11-09

领导简介.中国地震台网中心.2023-11-10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中国地震局关于表彰全国地震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中国地震局.2023-11-09

恭喜!应急管理系统24家单位获评全国青年文明号.今日头条-中国应急管理.2023-11-09

应急管理部政治部公示拟奖励对象.今日头条-中国应急管理.2023-11-09

地震系统多个集体荣获“第21届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湖南省地震局.2023-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