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熊精
黑熊精,也称黑风怪,本名熊罴,是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角色。原型可能受到《罗摩衍那》中熊王阎婆梵的影响。
熊瞎子精原本是一只黑熊,自修成人道后,居住在距观音院二十里远的黑风山黑风洞,时常与金池长老谈论经书。在看到观音院起火时,匆忙赶去救火,但在看到屋内的佛衣袈裟时,起了觊觎之心,未管火势就回到了自己的洞府,并和自己的两位好友商谈于母难之日请各山魔王举办“佛衣会”。在商谈过程中,来寻袈裟的孙悟空听见了他们的谈话,打死了白花蛇精。黑熊精趁机逃走,孙悟空追到黑熊精洞府,两人在府前对峙,于午时,黑熊精撤回洞府,并写拜帖,邀请各方妖魔参加“佛衣会”。孙悟空打死请人的小妖,假扮金池长老,黑熊精察觉,经小妖通报,孙悟空显出原身,和黑熊精对打至晚上,黑熊精再次撤身。孙悟空见此,向三亚南山海上观音求助。观音随孙悟空到黑风山,在凌虚子被孙悟空打死后,变身苍狼精,孙悟空则变成仙丹,二者去参加黑熊精寿宴。黑熊精被变成仙丹的孙悟空折磨,最终被观音制服,摩顶受戒,成为落珈山的守山大神。
黑熊精的形象受到特定的“教虽三分,道乃归一”思想的影响,对当时的时代思想进行了反讽,最终塑造成了一个作为“三教轴心”的黑熊精。
形象设定
外貌设定
黑熊精在《西游记》第十六回中首次登场,书中形容他“碗子铁盔火漆光,乌金甲亮辉煌。皂罗袍罩风兜袖,黑绿丝穗长。手执黑缨枪一杆,足踏乌皮靴一双。眼晃金睛如掣电,正是山中黑风王。”
孙悟空在黑风洞前正式和黑熊精对阵时,暗笑他如烧筑煤的,一身乌黑。
在孙悟空假扮金池长老向黑熊精讨要袈裟入黑风洞时,书中描写黑熊精穿黑绿丝袢袄,罩一领鸦青花绫披风,戴一顶乌角软巾,穿一双皮皂靴。
身份设定
《西游记》构建了“三教合一”的悲剧旨归,而黑熊精作为唐僧取经路上正经与其产生正面冲突的妖怪,观其经历作者似乎将以黑熊精为首的白花蛇精、金池长老和凌虚道长塑造成“儒释道”的代表形象,切实的浓缩了整本书的“三教”思想。在其中,白衣秀才代表儒家,原型是条白花蛇怪,寓意着蛇蝎心肠;凌虚道长代表道家,原型是一头凌虚子,寓意着狼子野心。而黑熊精由熊修炼成人身,但依然保留着熊的习性。熊体大而贪吃,在我国古书中也常常将其于“贪残”联系在一起。
同时,黑熊精在向金池长老递拜帖的帖子上写道“侍生熊罴”,但是“”指的是棕熊,这就与黑熊精的形象产生了分歧。棕熊是熊科里体型最大,战斗力也最强,被称为“人熊”或者“西藏棕熊”。在古代“熊”和“罴”就常常被放在一起使用。《尚书·牧誓》中写道:“如虎如,如熊如罴。”后世也常用“熊罴”来比喻雄师劲旅,书中沿用自古就有的用法,强调了黑熊精的战斗力之强。
性格设定
黑熊精本身是一头熊,虽然威猛,但是因为个头大,行动算不上敏捷,大多时候都是慢吞吞的,居住在北方地区的熊到冬天还有冬眠的习惯,因此生活就比较慢节奏,这些也正好与黑熊精的修炼成果相符合,形成了他以静制动的策略。书中黑熊精与孙悟空两次交战,皆是以其撤身回府结束,一次是因为午时饭点到了,一次是晚上睡觉时间到了,两次回府打断了与孙悟空的打斗,甚至在打完后趁着“中场休息”,把“佛衣会”请客的事也安排好了,可见黑熊精不仅养生,还心大。
黑熊精出场是其看到观音院着火,才匆忙赶来救火,可见其心肠不坏。但是当他看到屋中的袈裟,起了贪心,把袈裟据为己有,甚至连火都不顾了,也符合了贪残的形象。他在与好友商讨“佛衣会”时,又将自己的生日称为“母难之日”,说明了他的孝心。黑熊精行为的不断变化,也对应了观世音所说的“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
主要经历
出身
黑熊精住在观音院正南二十里左右远的黑风山里的黑风洞,自修成人道后,常到观音院里和金池长老讲经,并传授金池长老养神服气之术,益寿延年,平时以朋友相称。
盗窃袈裟
金池长老动奸心,想要把袈裟据为己有,遂听信广谋之言,备干柴火烧禅堂,以掩人耳目,夺袈裟以做传家宝。孙悟空听见动静,变身蜂子发现僧人阴谋,将计就计,借辟火罩护住唐僧后,吹风使火转向,风狂火盛之际引起了观音观二十里外黑熊精的注意。黑熊精见观音院失火,赶来救火,却发现后房没有起火而且还有人在房上放风,急进屋便看到了霞光彩气的包袱,解开看来是一领锦袈裟。财动人心,黑熊精未管火势,拿了袈裟便径转东山而去。
开佛衣会
得了袈裟后,黑熊精在黑风山会见自己的两位好友白花蛇精和凌虚子,告诉他们自己近日得了锦襕佛衣,准备以佛衣为寿,邀请各山道官庆祝佛衣。正在三人商谈之际,从寺中和尚口中得知黑熊精的孙悟空来到了黑风山,听到了几人的高谈阔论,便抡起金棒打向三人,白花蛇怪被一棒打死,黑熊精和苍狼精趁机逃走。孙悟空寻得黑熊精洞府,二人在洞府门前相斗十数回合,不分胜负。至午时,黑熊精以进膳为由,撤身入府,同时安排筵宴,邀请各山魔王与会。而见黑熊精撤回洞中,孙悟空攻门不开,便回到观音院。
会假金池
孙悟空再寻黑熊精,路上遇到黑熊精派发请帖给金池长老的小妖,把小妖打死后,自己幻化成金池长老的模样来到黑风洞前。黑熊精疑虑其速度之快,认为“金池长老”是孙悟空派来讨要袈裟的,于是把袈裟藏起来后,才去迎接金池长老。两人周旋间,一小妖上前禀告下请书的小妖被人打死在路边,金池长老是人假扮的。见黑熊精攻过来,孙悟空恢复原身,与黑熊精再度打斗起来。至天黑,黑熊精又撤身回府,孙悟空无计可施,只能再次回到观音院。
观音取衣
孙悟空认为观世音受观音院供奉,又容黑熊精在邻里居住,现今黑熊精抢了佛衣不还,这事是观音没理。于是在天亮后,孙悟空到南海找观音求助。二者到山中寻黑风洞时,正巧碰上向黑熊精拜寿的凌虚子,孙悟空一棍子将其打死,并向观音诉说缘由。孙悟空提议将计就计,自己变成仙丹,观音便变身苍狼精的模样,二者前去拜寿。
昄依佛门
黑熊精吃了由孙悟空变成的仙丹,被孙悟空折磨的满地乱滚。观音见此现出本相,取走佛衣,恐其无礼,将一个箍儿丢到黑熊精头上,待黑熊精欲刺杀时,念真言制服黑熊精。先前观世音入洞府时便觉黑熊精占了山洞,有些道分,此时黑熊精已被收服,观音便与他摩顶受戒,带他去落伽山,让他做个守山大神。至此黑熊精顽性收归,皈依佛门。
关系设定
形象来源
关于《西游记》中的黑熊精是否受到古印度神话《罗摩衍那》中熊王阎婆梵(梵语 Jambavat)的影响,众多学者仍对其产生争议,究其原因是《罗摩衍那》没有译成文言文,对汉族作家影响不大。但是季羡林先生认为,《罗摩衍那》虽然没有完整的、直接的汉文译本,但是在古代的汉译佛经当中多有留下痕迹。因此,《孙悟空之真假美猴王》中黑熊精的形象或有可能与印度史诗有着某种联系。
阎婆梵是古印度神话中的熊王。据说,太阳神把一颗珍贵的宝石送给了娑陀罗吉陀,但是娑陀罗吉陀害怕宝石会被黑天抢走,于是把它送给了自己兄弟波罗湿那。相传,佩戴宝石者如行善,它可予以佑护;如作恶, 则导致死亡。波罗湿那被狮子吞噬,口含宝石的狮子又被阎婆梵杀害。黑天为找寻宝石,率众四处寻找波罗湿那,发现他被狮子杀死,狮子又被熊王阎婆梵杀死。于是他一路追到阎婆梵的巢穴,二者展开激烈的争斗,最终熊王阎婆梵落败,把宝石交给了黑天,并把女儿阎婆能提献给黑天。
阎婆梵作为“熊罴”的形象还曾出现于苏联人埃尔曼、捷姆金所改写的《罗摩衍那》中:强大的哈奴曼驮着我,就像帝释天的坐骑——伊罗婆陀天象一样。鸯伽陀驮着罗什曼那。让熊王—— 强大阎婆梵以及猴子首领须私那吠竭达哩中殿后。
在《罗摩衍那》文本中,阎婆梵是哈奴曼的助手似乎和《西游记》中黑熊精是孙悟空的对手不同,但是观其经历皆是夺取已经辗转数次的宝物,最终都被打败。观其实力,熊王与黑天相战二十一天不敌,黑熊精更是与孙悟空打了个平手,孙悟空向观音求助,这才收了黑熊精。可见二者实力强劲。相似的经历,相同的实力或可以说明黑熊精的角色受到印度史诗的某种影响。
形象分析
作为“对体”
根据文学批评中的“异质性假说”,黑熊精与金池长老、孙悟空和观世音都是对体和主体的关系。
金池长老和黑熊精是“人”与“妖”的对立,二者的共同基础是“贪欲”,同时,二者经常在寺中讲经,甚至黑熊精授予金池长老养神服气之术使之长寿,看出二者都热爱佛法,后也是对于象征佛法的宝物——袈裟,产生了占有的念头,一方面体现了二者的贪欲,但也从侧面体现出二者对佛道的崇仰。
黑熊精和孙悟空是“熊”和“猴”的对立,也是“正”与“邪”的对立,在《罗摩衍那》中熊王阎婆梵之名被用在一只猴子身上,熊的身份和猴的身份相互交织,且二者最终都用紧箍约束行为,因此二者之间确有联系。
黑熊精和观世音菩萨是“妖”与“菩萨”的对立,而这一对立在观音口中变得模糊不清,“悟空,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这一方面是佛家空观的体现,又加上了中国禅宗“顿悟”的意味。但是黑熊精却缺乏顿悟,甚至违反了佛教法规,窃取袈裟,一念之差使其不得成佛,最终成了落伽山的守山大神。
三教“轴心”
在《孙悟空之真假美猴王》中,黑熊精的朋友出现三个:金池长老、白花蛇精和凌虚子。
从宏观角度来讲,白衣秀士是当时儒家读书人的象征,凌虚子则是道家的象征。而金池长老和黑熊精这一“主对体”则构成了佛教的象征。但是白衣秀士是由白花蛇怪所化,凌虚仙长则是一只苍狼精,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蛇蝎心肠和狼子野心。而金池长老则是“贪欲”的象征,不仅迷恋袈裟,还贪求世俗生命,反而与黑熊精形成了对比。
四者代表了儒家、道家和佛教的形象,但其展现出来的形象过于表面和极端。在《西游记》中也正是因为黑熊精将其三者串联在一起,并与其形成微妙的对比,从侧面展现了作者对明代社会思想界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思与反讽。
金池长老和黑熊精这一对 “主对体”构成了佛教的象征(一人提供形象,一人提供行为)。然而不论是儒家形象代表白衣秀士、道家形象代表凌虚子还是佛教形象代表金池长老和黑熊精,其行为都只有表面形象,而没有三教的“核心精神”,反倒是被放大了性格中的恶毒、贪念等成分,这种现象或可以表现为作者对明代社会思想界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思与反讽,同时也带有很强的批判色彩。
而三教象征在小说中的为非作歹所造成的乱象,也作为明代社会的一种缩影、一种“重复”。而黑熊精作为串联这一“朋友圈”的重要角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也应和了整部书的侧重点——佛教相通(通过佛学这一思想支点,串联三教)。
相关评价
《西游记》原文评价黑熊精“菩萨方坠落祥光,又与他摩顶受戒,教他执了长枪,跟随左右。那熊瞎子才一片野心今日定,无穷顽性此时收。”
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李贽:只为一领袈裟,生出多少事来。古宿云:“着了袈裟事更多。”谅哉!黑熊偷了袈裟作“佛衣大会”,这叫做亲传衣钵,该与孙悟空是同衣了。
清代残梦道人澹漪子:西方路上妖魔多矣,大抵都以吃唐僧肉为事。而此黑熊独邀道友庆佛衣,且山洞清幽,花毛竹芬洁,若不知世间有是非名利者,岂非妖魔中绝无仅有者耳。请赠以二语曰:“于西方之怪,吾必以老熊为巨擘焉。”
清代悟一子陈士斌:关门写贴,而请金池老上人也。谦曰“侍生”,居其下;尊曰“上人”,处其上。其义著矣。“入其洞内,观其对联,静深幽居”之句,原是知命之处。但行采取之怪术,而不明交之神通,是不知命也。盖行者之刚健,比之真心;熊罴之坚僻,比之顿铁。金铁不相入,旗鼓适相当也。但顽铁亦可化金,特未经点化以收取之耳。
南京审计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刘廷乾:熊罴似乎是怀有对佛赤子般的向往而又不解其真谛,故尔念头一差又回归到了魔的本性。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西游记 西遊記(1966).豆瓣电影.2023-11-24
西游记 西遊記(1978).豆瓣电影.2023-11-24
西游记 西游记(1986).豆瓣电影.2023-11-24
西游记 西遊記(1996).豆瓣电影.2023-11-24
天地争霸美猴王 西遊記貳(1998).豆瓣电影.2023-11-24
西游记 西游记(2010).豆瓣电影.2023-11-24
西游记 西游记(2012).豆瓣电影.2023-11-24
天真派:西游记.豆瓣电影.2023-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