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朱彝尊

朱彝尊

朱彝尊(1629年-1709年),字锡,号竹,又号舫,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别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清代词人、诗人、经学家。

朱彝尊生于仕宦之家,自幼博学多才,擅长诗词创作。清军攻入嘉兴,朱彝尊四处逃亡,结识文人,秘密参与反清活动,事败后游历四方,访碑著书。康熙帝三年(1664年)五月,在山西省按察使曹溶府中担任幕僚,之后又转为山东巡抚刘芳躅幕僚。康熙十二年 (1673年)秋,转为江宁区布政使龚桂育幕僚。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布衣荐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充《明史》修官。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月,朱彝尊充任日讲起居注官,出典江南乡试。之后入值南书房,受到康熙帝赏识。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因违例携仆入内廷钞书被弹劾罢官。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官复原职,两年后再被罢官。此后回到家乡,访问友人、著书立说,直到康熙四十八年十月十三日(1709年11月14日)逝世。

朱彝尊的文学创作涉及诗歌、词作、文言文,其内容主要有悼念故国、抒发复国抱负、反映民生疾苦,兼有羁怀乡思、邪冶游、刻划山水、描写人物等作品。其诗歌特点前期表现为苍凉慷慨,格调激越,后期为平和典雅、风格柔和;其词作具有芊绵温丽,杂以悲壮的特点;其古文具有叙述简要、语言雅洁的特点。

朱彝尊在学术上的贡献遍及经学、史地学文学以及目录学等各领域。他在诗、文、词的创作以及理论上成就卓著,深刻影响后世。诗歌方面与王士祯齐名,并称“南朱北王”,其创作方面反映出清代诗歌的发展规律;其理论扭转了明代以选诗树立门户、标榜趣味的习气,被奉为浙派鼻祖。词作方面,与陈维齐名,被称为“朱陈”。其理论创作使清朝词坛追求词作的风雅境界,扭转了明词颓风,成为浙西词派的领袖人物。其代表作有《曝书亭集》《日下旧闻》《经义卷》《明诗综》《词综》。中国近代词人谭献表示:朱彝尊、陈维崧出,而本朝词派始成,锡鬯情深,其年笔重,固后人所难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朱彝尊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八月二十一日(10月7日)在嘉兴碧漪坊出生。其曾祖父朱国祚,官至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之后家族世代为官,祖父朱大竞辞官后,开始没落,到了朱彝尊祖父朱茂曙一代,家中生活愈加困难。

朱彝尊自小被过继给伯父朱茂晖为子,六岁开始在家塾读书,凡是经他阅览过的,都能一字不漏地背诵。十岁跟随叔父朱茂皖学习《左传》《楚辞集解》《文选》,逐渐擅长诗文,得到一个题目,落笔便能一挥而就。

游历四方

清顺治二年(1645年)春,朱彝尊娶归安县儒学教谕冯镇鼎之女冯福贞为妻,入赘冯家。后嘉兴城被清军攻破,他便随岳父冯镇鼎迁居练浦塘东之冯村,而生父朱茂曙携家在夏墓荡避难,九月,生母唐氏病卒。顺治帝六年(1649年),携妻迁居梅会里侍养生父朱茂曙,与当地多位诗人建立了文字之交,如王翃周筼缪泳沈进李绳远等人,他们虽然贫穷,却常聚在一起举行文酒集会,彼此写诗唱和。顺治十年(1653年)朱彝尊参加十郡大社,对国家形势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结交了更多友人,对朱彝尊的人格建树、诗学、词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期间他的作品比较活跃,有反映战乱,抒发家国沦亡的感慨之作;由于恋上妻妹,还写下较多关于婚姻、爱情的作品。时任会试监考官曹溶见到他的诗文,还对其十分赏识,乡人称其与沈进齐名,号称“朱沈”。

顺治十三年(1656年),朱彝尊受乡友、广东高要县知县杨雍建聘请,前往岭南担任私塾教师,教导其子。次年,曹溶就任广东省布政使,编辑《岭南诗选》,朱彝尊为其选录作品;曹溶回到嘉兴市,朱彝尊还写诗赠别。朱彝尊结识了广东诗人屈大均,与其写诗唱和。并刊行有《南车草》一卷。

顺治帝十五年(1658年)四月,朱彝尊从岭南返回家乡,并沿途拜访友人,游历名胜古迹,如南雄杨历岩观瀑布、乌江(今安徽和县)项王庙。次年春,屈大均前来拜访朱彝尊,朱随其前往绍兴市(今绍兴),表面四处游玩,实际上参与了地下抗清活动。在《祁六坐上逢沈五》《祁六紫芝轩席上留别》等诗歌中可见。不久后,山阴反清团体被清廷治罪,主要成员被捕入狱,朱彝尊幸运躲过。随后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年底前往永嘉避难,直到康熙二年冬,朱彝尊生父朱茂曙病危,他才回到家乡,不久后,朱茂曙便逝世了。

康熙帝三年(1664年)五月,曹溶任山西按察副使,朱彝尊前往大同市投奔(山西大同),开始了长期的游幕生涯,并受曹溶影响开始创作长短句。他与著名诗人王世祯开始以诗交友,同时结交了顾炎武傅山等爱国诗人。期间几易其主,康熙五年(1666年),朱彝尊担任山西省布政使王显祚幕僚,两年后,又转为山东巡抚刘芳躅的幕僚,同时,朱彝尊多次前往京师、福建省、扬州等地游幕。他每到一处,都携带大批书籍,深入荒山野地去寻找残碑断碣,以求与书籍相应证。这种生活为他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他写下许多凭吊历史古迹、抒写羁旅愁思、描绘山川风物的作品。康熙十二年 (1673年)秋,转为江宁布政使龚桂育幕僚,并开始编辑《词综》。

仕清生涯

康熙帝十七年 (1678年),清廷为了平定三藩之乱和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特开博学鸿儒科,让朝臣举荐博学之士。五十一岁的朱彝尊被推荐应试,并成功考中。因家境贫穷,与同样被录取的考生严绳孙潘耒李因笃被称为“四大布衣”。此次录取的五十人均被清廷授职翰林检讨、《明史》纂修官。 朱彝尊进入史馆后,连续七次上陈史馆总裁书,对《明史》的的编写体例、资料搜集、完稿时间、史实辨伪和整体设计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意见。他提议在查阅时不要受到元史记载时间的限制;他还提出东林党并非全是小人,史书作者不可固执门户见解,应以同异分辨是非正邪。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月,朱彝尊充任日讲起居注官,出典江南乡试。之后入值南书房,受到康熙帝赏识,同时着手纂辑《瀛洲道古录》。他多次参与内廷宴会,所赠文绮、时果之均以诗文记录,康熙帝还特赐他在紫禁城骑马。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朱彝尊为了搜集资料,带人进入内廷抄写史馆藏书,因此遭到弹劾,官降一级。官期间,朱彝尊留居京师,开始编纂《日下旧闻》,对自己出仕清朝进行反省,并有忏悔之意。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朱彝尊虽官复原职,但两年后再被罢官。他便回到家乡,与友人畅游山水,写诗唱和。同时投入大量精力著书立说,《明诗综》《经义考》《曝书亭集》都在这一时期完成。

逝世

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开始,康熙帝先后三次南巡,朱彝尊都前往无锡接驾。康熙四十四年 (1705年)的南巡,朱彝尊向康熙帝进呈《经义考》,得到康熙帝称赞:“朱彝尊此书甚好,留在南书房,可速刻完进呈”。并赐“研经博物”匾额。之后,朱彝尊忙于著述和刊刻《曝书亭集》。

康熙四十八年十月十三日(1709年11月14日)子夜,朱彝尊逝世。雍正三年(1725年),朱彝尊下葬在嘉兴百花庄。

主要作品

朱彝尊一生创作有大量作品,且种类丰富,涉及诗、词、经学、地理、历史等。其生平所著诗词基本收录在《曝书亭集》中,其中收录有词作《静志居琴趣》《江湖载酒集》《茶烟阁体物集》《蕃锦集》,及五十卷文,共八十卷,以及附录一卷散曲作品《叶儿乐府》。此外,他还有诗歌著作《南车草》《鸳鸯湖棹歌》;地理著作《石柱补记》《日下旧闻考》,《日下旧闻考》为当时最详尽的北京市地方志;历史学方面,曾为宋朝文学家欧阳修《五代史记》作注,自编《五代史记注》,因稿件被蚊虫啃噬而失传。朱彝尊一生藏书丰富,他特为其藏书编纂《曝书亭著录》,今已失传。朱彝尊的诗词评述作品《词综》《明诗综》,这两本书籍集中体现了他的文学思想,奠定了朱彝尊浙诗鼻祖,以及浙西词派开创者的地位。

以上表格参考文献

创作特点

诗歌

题材内容

朱彝尊的现存诗作大约有两千一百多首,其诗歌内容丰富,不同时期的经历导致其创作内容也有所不同,其中分为前期的抗清时期、游幕时期;后期的仕清时期、归田时期。其早期诗歌内容基本为悼念故国沦亡,如《同沈十二咏燕》《南镇》;以及表达复国愿望,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如《龙潭晓发》《示弟彝》;还有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歌,如《马草行》《晓入郡城》;游幕期间,写下了大量抒写羁怀乡思的诗歌,如《云中至日》《怀乡口号八首》,以及登高怀古的作品,如《雁门关》《东瓯王庙》。仕清时期基本为“纪恩”颂圣之作,内容贫乏,有《赐鱼》《赐御衣帽恭纪》;归田以后,有山水诗、闲适诗《天游观万峰亭》《樟滩》;以及感念亡国、反映现实的作品为主要内容,如《东湖曲八首》《仙蜕岩》。

艺术特点

朱彝尊的诗歌在前期体现出苍凉慷慨,格调激越,语言雄浑凝练的特点,主要抒发亡国哀思,如《同沈十二咏燕》看似咏物,实际上却是借以感叹亡国;其诗歌中更多的关注社会现实,同情底层民众。如《捉人行》叙述清兵到处抓夫拉丁语;《马草行》则揭露了清兵向百姓残暴征收马草的罪行。再次是慷慨抒发豪情壮志,反映人生理想,如《示弟彝玠》表示自己要像汉代将军那样兴复汉室。还以不同形式记录了某些抗清活动,以及一些许多登高怀古的诗篇,大都慷慨沉雄,风格遒劲。

朱彝尊后期的诗歌以贬谪诗、山水诗为主,其特色为平和典雅、风格柔和。如《简宋观察》,通过描写冬雪、鸟儿、虫子,侧面表达朱彝尊自身的心态,反映了他被贬谪之后的贫寒,境况凄凉。还有《憎鼠》借物喻人,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的失望,以及对出仕清朝的厌恶。之后,他放下家国情仇,沉醉于山水中,寻求心灵的平静。如《樟滩》以义理入诗,借驾船的人的行舟之巧,抒发自己的身世之叹;如《桐庐雨泊》,着重描写江边人家平和安宁的景象,表达出诗人老年之后与世无争,追求闲适宁静的心态。

词作

题材内容

朱彝尊的词作大部分编入《曝书亭集》,现存共六百余阕,其内容一是怀古伤今,抒写家国之感。其中大多为咏古词,于其游幕时期所作,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解佩令·自题词集》。二是倦游思乡,反映羁旅愁思的作品,为客游期间所写的词居多,基本是流连山川风光,刻画旅途风光的怡情赏心之作,如《柳梢青·应州客感》《清平乐·马邑道中》。三为狎邪冶游,描写丽情艳事。基本为叙述他与青楼红粉的交往之作,涉及当时许多妓女,大多带有调侃戏谑性质,态度随意,如《尉迟杯·七夕怀静怜》《金缕曲·忆静怜》。

艺术特点

朱彝尊的词作风格多样化,具有芊绵温丽,杂以悲壮的特点。前者属婉约派,以描写丽情艳事一类作品表现最为明显,大多悱恻缠绵,隽秀清丽。如《朝中措》中,通过刻画春阳、流水、微风,以景衬情,烘托出青年男女的脉脉温情,意境清隽,格调秀丽。后者属豪放派,以登临凭吊,怀古伤今之作最为突出,大多慷慨沉雄,苍凉悲壮。如《满江红·金山寺》中作者登高望远,凭吊故国遗迹,感慨抗清无望,声情激越,格调高昂。朱彝尊词还有一大特点是含蓄不露,归于醇雅。此类作品讲究含蓄蕴藉,很少直接表达。如《卖花声·雨花台》中的六朝暗指南京,南京作为明朝陪都,又是南明弘光朝的首都,此词表面咏怀六朝,实则借其凭吊明朝灭亡。“更无人处一凭阑”,感叹弘光皇帝偏安享乐,使抗清无人,以致亡国。他的描写艳情作品也有此特点,如《桂殿秋》刻画男女相慕之情,却用“共眠一舸”、“各自”都不能入睡的角度进行侧面描绘,显得含蓄蕴藉。由于朱彝尊学识渊博,在他的咏古、咏物之作中,常大量使用典故入词,因此具有典赡博奥,精于用事的特点。如《卖花声·雨花台》中“燕子斜阳来又去”,借用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句的诗意,又暗合明亡故事,体现出朱彝尊使事用典的巧妙和灵活。

古文

题材内容

朱彝尊的古文主要为抒发感情、描写人物、刻划山水三个内容,其体裁以序跋文最多,往借叙述古代典籍、金石书画之类的内容性质和流传始末,来曲折地抒写其强烈的家国之感,如《书元赵居信蜀汉本末后》《裹鲊帖跋》。其次,朱彝尊的古文描写了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一类是明末清初的遗民志士,如抗清志士谭贞良朱士稚等人,有《五经进士谭先生墓表》《贞毅先生墓表》等作品;另一类是当时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如农妇、商人等,有《叶妪冢铭》《赠笔工钱叟序》等作品。此外,还有些刻划山水,描写自然景物的作品,如《游晋祠记》《房山北题名》《六浮阁记》等。

艺术特点

朱彝尊的文言文特点一是叙述简要,抓住历史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言行,提纲挈领,作简明扼要的概括叙述。如《明史·叶子奇传》中主要介绍《草木子》,因叶子奇以《草木子》这部笔记显名于世;如《王冕传》写王冕好学,仅载其“听村童诵书”而“亡其牛”、“夜坐佛膝映长明灯读书”二事;除了好学之外,只写他行为怪僻、品质高洁、擅长绘画、善料国事数端,便将一个封建时代的“高士”形象丰满起来。朱彝尊的古文还具有语言雅洁的特点,从正面来说,最为典型的恐怕就是大量以经书语入古文。如《宋院判词序》,其中“车徒之击互”一语,源于《周礼·秋官·野庐氏》:“凡道路之舟车击互者,叙而行之。”反面来说,朱彝尊的文言文绝少出现小说家语、骈俪绮语以及释典道藏语之类,如前面所说他曾“自言于竺乾之书,诗文未敢阑入”,这也同样显示出语言雅洁的艺术特色。

人物成就

文学

诗歌

朱彝尊在诗歌方面与王士祯齐名,并称“南朱北王”。他所撰辑的《明诗综》收录有大量明朝诗作,同时承担了文学批评的功能。朱彝尊的明诗批评扭转了明代以选诗树立门户、标榜趣味的习气,将诗歌总集的编纂建立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成为清代诗学走向学术化的标志。他的诗歌创作内容从现实渐趋空廓,以及格调从激烈变为平和,反映出清初诗歌的发展规律。他的创作师法从学唐转向学宋,形式从借鉴达到创新,反映了清初大多数诗人共同的创作道路,从侧面体现了朱彝尊在清代诗歌发展史上所居的重要地位。朱彝尊的创作理论可概括为主真、倡变、崇学、和尚雅四个方面,其深刻影响了浙派诗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如以钱载为代表的秀水派,沈曾植及其弟子金蓉镜的作品都受到他的影响,在诗作中表现出重学问,宗宋诗;主空灵,善写景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的创作倾向,朱彝尊也因此被奉为浙派鼻祖。

词作

朱彝尊在词方面与陈维齐名,被称为“朱陈”。朱彝尊对清代词坛主要有扭转明词颓风,开创浙西词派的成就。他所撰辑的《词综》收录了唐、五代十国、宋、金、元的大量词作,集中体现了他的词学思想。其宗法南宋的理论,纠正了世人只崇北宋的观念;其尊崇姜夔,追求醇雅,纠正了当时词坛的“粗豪”“俚俗”“淫艳”的创作风格,使清朝词坛盛行风雅境界。《词综》中的词论为当时及后世许多词人所接受,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举扭转了明词颓风,使清代词学与明代词风有了本质的区别,并开始具有自己的特质,从而开创出最大的清词流派——浙西词派,朱彝尊成为其领袖人物。后代词人纷纷学习朱彝尊,通过词选来弘扬自己的创作主张,如《词选》作者张惠言开创了常州词派。

古文

朱彝尊古文所涉及的范围颇为广泛,在抒情、传人、写景各方面都有相当的成就。由于清代社会发展,古文的思想意义在逐渐消退,其艺术形式则日趋讲究。朱彝尊的古文便介于二者之间,由于其主要活动时期正是清代社会由乱到治的历史转折阶段,他的古文显现出了清初古文的过渡趋势。

经学

朱彝尊在经学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他对孔子门第和门人的考证,以及《经义考》的纂辑。朱彝尊反对空疏学风,主张读古书以穷经,于是竭力搜集历代经学书籍,采用辑录体的方式,辑成《经义考》。此书通考历代诸儒解经书目,著录典籍丰富且全面。书中提供了书目撰者的相关资料,保存了相关书目的序跋资料,辑合了不同研究者对同一书目的研究成果,能够更加清楚全面了解原古籍的原貌。扭转了清代的空疏学风,为后世学者去粗取精、搜求逸文、补足残书、考证源流提供了依据,奠定了他开创清初考据学的首要地位。

金石学

朱彝尊一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搜集金石文字,他认为金石文字可以补正古籍,所以重视对金石文字的搜寻与考订。他曾四处考察历史遗迹,并亲身前往山林中寻访金石断碑,开启了金石学家亲自访碑的风气。这种调查使金石学研究从传统的仅据图形和拓本进行研究的旧模式中走了出来,增加了文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丰富和补充了古典文献。而朱彝尊搜集而来的金石材料,都一一作了审定考释,并为其撰写题跋,今集为《金石文字跋尾》。此书在时代年限上更为绵长,从夏禹时期到明朝都有所收集。其在范围上也有扩大,突破了传统金石学的研究范围,从青铜器、碑版墓志扩大到了兵器、镜鉴、钱币、古砖等物,以及铜鼓、铜柱、佛像、古砚等有文字铭刻的古器物都有研究,扩大了金石学的研究范围。

文献学

朱彝尊的文献学成就涉及目录学、图书编纂学、史志学、方志学等各个方面,为清代学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目录学方面,朱彝尊仿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的体例创作《经义考》,此书在每条之下,将与此书目录有关的一切资料,直接辑录,并在此基础之上有所创新,增加了存、佚、阙、未见四门,使所存的各种序跋、论述,范围更加广泛,令目录的编篡方法更加完善。在图书编纂学方面,他所编纂的《日下旧闻考》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北京历史地理文献,在反映北京地理沿革和历史变迁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此外,还编纂有辑录了大量诗词的作品《词综》《明诗综》,是清代诗话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反映了他的文学思想。

在史志学方面,朱彝尊曾修纂参与《明史》,并独立编写《五代史记注》,今已失传。他在治史方法上注重考证典章名物制度,使其在历史学领域取得重要成就。朱彝尊一生藏书丰富,他生平四处购书、读书、校书、抄书,经过几十年的辛勤采访、抄录,他的藏书逐渐增至八万余卷,他便将书收藏于曝书亭中,将其分为经、史、子、集、类、说等大类,进行了整理编次,著为《曝书亭著录》,今已失传。

人物关系

人物评价

清代文学家、朱彝尊好友查慎行赋诗纪念:平日载酒论文地,今日偕为执绵行。万卷书留良史宅,百花庄近相公垄。铭传有道辞无愧,泪落天佣表未成。十七年来余痛在,待看宿草慰哀情。

清代政治家、朱彝尊好友曹寅表示:“《江湖载酒集》后的文人皆对其佩服,没有异见,非明三百年词人所及也。”

清人郭麐表示:“本朝词人以竹垞为至。一废《草堂》之陋,首阐白石之风;《词综》一书,鉴别精审,无遗憾。其所自为,则才力既富,采择又精;佐以积学,运以灵思,直欲平视《花间》,奴隶周(邦彦)、柳(永);姜()、张(炎)诸子,神韵相同,至下字之典雅,出语之浑成,非其比也。”

清代文学家高士奇表示:竹垞博极群书,昼则历郊野、摹碑碣、问父老,断字危言,悉经掌录;夕则篷灯散帐,驰骋古今,务使闻见两无所憾而后愉快。故其书大无不该,细无不析。

清史稿》评价:当时王士祯工诗,汪琬工文,毛奇龄工考据,独彝尊兼有众长。

晚清词家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评价:竹垞词疏中有密,独出冠时,微少沉厚之意。《江湖载酒集》洒落有致,《茶烟阁体物集》组织甚工,《蕃锦集》运用成语,别具匠心,然皆无甚大过人处。惟《静志居琴趣》一卷,尽扫陈言,独出机杼,艳词有此,匪独晏、欧所不能,即李煜牛峤亦未尝梦见,真古今绝构也,惜托体未为大雅。《静志居琴趣》一卷,生香真色,得未曾有,前后次序,略可意会,不必穿凿求之。

中国近代词人谭献表示:朱彝尊、陈维崧出,而本朝词派始成,锡鬯情深,其年笔重,固后人所难到。

后世纪念

曝书亭

曝书亭位于嘉兴秀洲区王店镇广平路南端,朱彝尊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定居于此,园林原名“竹垞”。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朱彝尊在荷花池南侧建曝书亭,作藏书亭之用。朱彝尊以亭名作《曝书亭集》称名后世,后人遂以曝书亭借指整个亭园。园中亭台景观颇多,原有潜采堂、醒舫、杏花春雨山房等建筑,经历代兴废,现在只留潜采堂、娱老轩舫、曝书亭、六峰亭五处,水系仅余面积大为缩减的荷池、茭池。今为当地居民的休闲公园,为省级保护单位。

人物轶事

醉卧垆下

朱彝尊生性好酒,一日傍晚时分,与好友高念祖打算泊舟游玩。忽地,失去了朱彝尊的踪迹,高念祖一番寻找,才发现朱彝尊已经进入酒肆中,醉倒在垆下了。

一生食料

朱彝尊爱吃鸭子,他年少时曾梦到郊外有一个池塘,池塘中数千头鸭子。有一童子在旁守护,表示这是朱彝尊一生的食料。之后,朱彝尊就恣意放肆地食用鸭肉。他八十一岁时,又梦见了这片池塘,此时的池塘一片空荡,只有两只鸭子。朱彝尊于是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告诫家人从此再不吃鸭。不料,他的女儿来探望他时,正带了两只他爱吃的烧鸭。朱彝尊不禁感叹道:“我便要尽于此了啊。”不久后,朱彝尊便逝世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