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辉
张德辉(1195年—1275年),字耀卿,号颐斋,元代冀宁路 交城县人 (今山西省交城县)。金朝贞佑年间,供职御史台衙门。金亡以后,投蒙古大将史天泽为经历官。蒙古李世民七年(1235),从史天泽南征,出谋划策,抚恤军民。
蒙古定宗二年(1247),受孛儿只斤·忽必烈召见,应对治国策略。孛儿只斤·忽必烈登基后,被任命河南北路宣抚使。到任之后,他惩办地方豪强恶霸,深得民心。至元二年(1265)考核政绩为十路第一。至元三年,升任参议中书省事。至元五年春天,被任命为御史,被张德辉推辞。
张德辉“天资刚直,博学有经济器。”晚年与元好问、李冶游龙山,号称“龙山三老”,著书讲学以终,卒年八十岁。
个人生平
早年经历
张德辉,字耀卿,冀宁路交城县人(今山西省交城县人),生于金末元初。年少时勤学,多次乡试中举。
金朝贞祐年间(公元1213~1216),国乱兵兴,家业毁于兵火,于是张德辉向御史台谋求一官半职,恰逢有强盗杀害占卜先生的案件,官府追查案情线索,抓获了一个藏匿妇人的僧人,将他屈打成招。案件审理完毕,德辉怀疑这是桩冤案,遂明察秋毫,后来果真捕获到了杀人的真正盗贼。礼部赵秉文、户部杨綎都很器重他的能力和才华。
公元1233年金朝灭亡后,张德辉北渡求官,被正定府史天泽任命为经历官,掌管出纳文稿。多年跟随史天泽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有一次史天泽要杀逃兵,被张德辉劝阻,救下逃兵,将他们发配穴城,另外曾招降光州农民军,避免百姓因战争而生灵涂炭。
因多有功绩,升任真定府参议,期间改革弊政,百姓多受裨益,张德辉也因此“声望隆于诸镇,上达于朝阙”,从而进入孛儿只斤·忽必烈的视野。
廷议朝政儒学
丁未年(公元1247年),元世祖忽必烈在王府召见张德辉,议论治国之策与儒家学问,张德辉不愧为一代大儒,学识渊博,皆能对答如流。
孛儿只斤·忽必烈问:“孔子已经去世很久了,孔子的精神如今在哪里呢?”
张德辉答:“圣人治世做人的学问与天地共存,无处不在。殿下您如果能行圣人之道,圣人的精神则就在您这里。”
元世祖问:“有人说,辽因为信佛而亡,金因为好儒学而亡,是这样吗?”
张德辉答:“辽朝的事臣未能详尽知晓,金朝末年亡国之事则是亲眼所见,宰臣中虽有一两个儒臣,而其余的都是世袭的武将,军国大事又不让儒臣参与。凭借儒臣的身份晋升为宰臣的,大略只占三十分之一。金朝灭亡,自当有人承担罪责,儒臣有什么过错?”
世祖认为他说的正确,又问德辉:“祖宗的法度俱在,然而有很多都不能付诸实践,应该怎么办呢?”
德辉手指银盘比喻说:“开创国家大业,就像制造这银器,要精选白金良匠,按一定规矩制作完成,交给后人,永传后世。但应交给谨慎敦厚的人掌管,才能永为珍宝使用。否则不仅会被损坏,恐怕还有被偷去的危险。”
世祖沉思了良久又问道“:这正是我所不能忘怀的。”
又问:“农家辛苦劳作,为何衣食不充足?”
德辉回答说:“务农种桑是天下的根本,衣食的来源。农民男耕女织,终年勤苦,却挑选其中最好的上交到官府,剩下下粗糙不好的来赡养父母,养育子女。而地方官吏又横征暴敛,搜刮一空,那么就少有不受冻挨饿的百姓。”
次年(公元1248年)春,朝廷行祭奠孔子之礼。世祖问张德辉:“为何要对孔子行祭奠礼?”张德辉回答说“:孔子是万代主宰天下者之师,所以历代君主都尊敬他,把他的庙宇修建得庄严肃穆,按时祭祀。崇敬与否,对于圣人来说无利也无害,只是从中看出君王崇儒重道的意图罢了。”世祖说:“自此之后,不废除祭祀孔子之礼。”
孛儿只斤·忽必烈又问:“治理军队与治理民众,孰轻孰重呢?”
张德辉对答:“如果军队无纪律,就会残暴不仁,害处不轻;就治理人民而言,如果长官致力于敛财,心肠恶毒,祖宗留下来的人民百姓就会处于水深火热中,害处很大。”
世祖默然认同,又问:“有什么对策?”
于是张德辉推荐贤明的口温不花掌管兵权,忽都虎主管民政,可以使天下受益。
告退讲学
1248年夏天,张德辉获准告退,将行之时,举荐白文举等数人,向孛儿只斤·忽必烈辞别,同时又向元世祖进谏“先务七事”,即:敦孝友,择人才,察下情,贵兼听,亲君子,信赏罚,节财用。世祖采纳,亲切地呼喊张德辉的字(耀卿)并赐座,封赏十分优厚,不久之后,张德辉奉旨教皇子孛罗等人读书。
蒙古李纯二年,(1252年 壬子)张德辉与元好问北觐,请求孛儿只斤·忽必烈接受“儒教大宗师”的称号,推行儒学,免除儒户徭役。世祖欣然应允,并提调他到真定讲学。
官拜宣抚使
公元1260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即位,再次起用张德辉,封其为河东南北路宣抚使。他刚到任上,便打击豪强,罢黜贪官污吏,平均赋税徭役。许多七八十岁的老人不远百里来看望他,说:“我们六十多年都没有见过如此清明节的官员了!”把德辉奉若神明。
西川元帅纽邻又选取一千多士兵,守吏害怕他的威势,没人敢申诉反对,隶属凤翔区来屯田的士兵有八百余人,屯田完毕,士兵不能返回原籍;恰逢标识防戍兵,河中浮梁本来就有守卫的士卒,不应该让他们充数。张德辉全都分条上奏,皇帝答应他的请求。战乱后贫弱小民大多依附于豪强的庇护,有的靠做工换取衣食,时日长久,他们就被掩藏沦为家奴,张德辉悉数释放,将他们恢复平民身份。
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考核政绩,张德辉在十路中排名第一,皇帝召见并犒劳行赏,张德辉此时上书急务四条:
一、严保举以取人材;二、给俸禄以养廉能;三、易世官而迁都邑;四、正刑罚而勿屡赦。
孛儿只斤·忽必烈嘉赏并采纳。
同年升任迁东平路宣慰使。期间,张德辉泰山祈雨、惩治赃奸、免除百姓徭役赋税,并用自己的俸禄救助当地的孤儿寡母。
元世祖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张德辉升任参议中书省事,凡军国大事,都先咨询张德辉,然后实行。朝廷欲派遣赵彝为使节,出使日本。张德辉听闻后认为,赵彝本是宋朝降臣,委派他出访,可能会妄言朝政,贻笑邻邦。于是协同宰相,奏请皇帝,撤回了决议。
谏言军政
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被任命为御史,张德辉没有接受。当时有传言,戍边将士冒领物质、损耗军费,皇帝下令责惩,张德辉却上奏折说:“我也做过军士,曾与士卒们同甘共苦,深知行军的艰难险阻。如今,官门子弟可以世袭爵位,或者小小的功劳就可以封赏进爵,他们哪里知道军旅之苦?朝廷派遣他们去惩戒士卒,这是朝廷省院的失误。如果严惩将士们,必然会使军中人人自危,正确的做法是改变军队部署,选有武艺才略的人去治军,这样军政自然会焕然一新,痛死改革制度,则军中弊病自然会消除。”
除此之外,张德辉还谏言御史台条例、正皇族、远外戚、改革时弊、均衡赋役、均田编户等,孛儿只斤·忽必烈一一采纳,并渐次执行,几十年的积弊得以革除。张德辉告老还乡时,还不忘选贤举能,举荐任命任风宪、乌古伦贞等二十人。
晚年
张德辉天资刚直,博学且有经世致用之才,性格坚毅,不喜嬉笑,不怒自威。晚年与元裕之(元好问)、李冶游龙山,时人称“龙山三老”。
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张德辉逝世,卒年八十岁。
史籍记载
1.张德辉的生平,应以汲郡王公所撰《行状》为最早、最佳,今已失传。
2.《元史·卷一百六十三·列传五十》有张德辉传。
3.元代文学家,史学家苏天爵所著《元朝名臣事略》,卷第十“宣慰张公”有传。
4.现代史学家姚从吾作《张德辉岭北纪行校注》,校注《岭北纪行》并整理张德辉生平史料,收录于姚从《吾先生全集(卷七)辽金元史论文》,正中书局出版。
主要著作
塞北纪行
初名《张参议耀卿纪行》,也称《岭北纪行》《边纪行》,原文载于元朝王恽秋涧大全集卷一百的玉堂嘉话(八)内。记录地点包括:镇阳、扼胡岭、孛落以北的沙陀、鱼儿泊等。张德辉当年所到的地方,元史地理志统称为岭北行中书省,包括首都和林在内,故后世统称“塞北行记”。
该文作於公元1248~1248年,记述了当年蒙古诸王孛儿只斤·忽必烈驻居和林的情形,生动扼要,至为难得;可以说是文言文中一篇最早专讲蒙古可汗驻帐和林情形的报告。
元遗山诗笺注
[金] 元好问撰,[元] 张德辉编,[清]施国祁笺注,共十四卷,苏州交通益记图书馆爱新觉罗·旻宁七年重印。
主要功绩
儒学之辩、治世之辩、治理河东、抚恤军士、惩治赃奸、免除百姓徭役赋税;谏言改革御史台条例、正皇族、远外戚、革除时弊、均衡赋役、均田编户等。
后人评价
公天资刚直,博学有经济器。容色毅然不可犯,望之知为端人正士。遇事风生,果于断决。庭议剀切,矫矫然有三代遗直。其扶善良、疾奸恶、革弊政、美风化、要以济时行道、尽忠所事,以实惠及民,成败利钝,初不计恤。
其为两镇巨藩,再入中书,虽权贵素以严厉称者,与之抗礼,往复论难,不毫发相假贷;时或龃龉,其耿耿自信,气终不下。
既为上所深知,凡大政令必咨决焉。论者为省台肇建、进用儒学,开太平之基,公实为启迪之先。故谮毁不行,才退复召,终始眷顾之礼不少衰。
上问八剌:“张耀卿曾受赂否?”曰:“若言其受赂,岂不畏上苍乎!”
与人交,重然诺,不戏言笑。在尊间,亦以礼法自持。故元遗山呼为畏友,虽亲旧不敢干以私。
恤患难,周困急,至质衣典书无难色。儒士宋子昭羁于豪权家,言于上官姓,出之。蜀儒古生售于市,鸠银赎焉,仍给据为良。张新轩子琥已结婚,无以成礼,分俸以给。
朱耀廷《正说元朝十五帝》评:
孛儿只斤·忽必烈网罗人才,北方的著名学者张文谦、张德辉、窦默等相继来到忽必烈身边,深受忽必烈赏识。而张德辉又进一步澄清了当时流行的“金以儒亡”的观念,更使忽必烈树立了改用儒者治国的决心。
张德辉与金末大学者元好问一起觐见忽必烈,恳请他接受“儒教大宗师”的称号。忽必烈欣然接受了“儒教大宗师”尊号,考选儒士,减免儒户兵赋等负担,这等于公开宣布他将以儒学安天下、治天下。
历史学家姚从吾:
张德辉、元好问、李治,是金朝逸老学人中的经世派。他们以元好问为中心,以龙山为讲学的聚会处。他们眼见天下大乱了,不得已,只有汇集同志,用种种方法,去说服蒙古新朝,企图得君行道,稍稍挽救金元之际蒙古族入主中原后,中原民族与文化的劫运。他们是有救世理想的,旨在努力救济知识分子,进而希望对于民族文化有所保存。他们苦心孤诣,为挽救中原文化厄运所做的种种努力,是班班可考的。
历史学者魏崇武:
“龙山三老”中,张德辉是惟一长期仕于元朝者。虽然不以学术、文章闻名,但颇有治才,且刚直敢言。他先后受到史天泽、孛儿只斤·忽必烈的赏识,在历任官职上都有良好甚至优异的表现。
在文化救亡方面,他所做的最引人注目的有以下几件事:
1.减轻忽必烈对于行汉法的疑虑,使忽必烈相信金朝灭亡的责任根本不应由儒者来承担。
2.荐举有才德的儒士,他们利用被征召的机会向忽必烈宣扬儒家文化,无疑使儒家思想的影响力在蒙古统治者那里不断得到增强。
3.请忽必烈当“儒教大宗师”,还趁机请求免儒户兵赋,得到批准。这是张德辉所做的最常为人提起的一件事。虽说,请不大懂得儒学是怎么回事的人充当“儒教大宗师”,张、元此举多少有点滑稽,然而,孛儿只斤·忽必烈无疑是当时蒙古统治集团中最有雄才大略也最倾向于行汉法的人,他从中看到了汉族知识分子的合作企求;而张德辉、元好问也为经受冲击的汉文化和朝不保夕的儒士们找到了有力的支持。显然,这是一种双赢的结果。
后世影响
1.旧时,张德辉灵位入交城县文庙乡贤祠祭祀。
2.随着元王朝统一中原地区,一大批中原士大夫成为忽必烈的宠臣和门下常客,如耶律楚材、张德辉等,在他们的影响下,草原汗王渐渐懂得了以儒治天下、以道顺民心的中原文化。于是,在孛儿只斤·忽必烈的倡导下,完成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最大规模的民族融合。——二十集电视文化专题片《名都自古并州》解说词
3.张德辉提调真定学校时,曾倡导并主持重修了元氏县的庙学,李治在封龙书院的教育活动也得到张德辉的大力支持。
轶事典故
张德辉中统元年(1260)任东南北路宣抚使,十路中考核排名第一,迁东平路宣慰使。任东平路宣慰使的同年九月重阳节之前,自沂州门冒雨出发,第二天到林庙,祭拜三圣墓,甚至到达泰安市后,还时雨时停。第三天与州刺史张汝霖、奉符令张俭、司户王天挺及从者一行300余人,拂晓时分向泰山出发“暮至绝顶”。张宣慰见泰山奇景,异常振奋说:“吾此行,凡三见岱宗面目,吾意足矣。”
此行,随行的元曲作家杜仁杰撰有《东平府路宣慰张公登泰山记》。刻立于元至元二年( 1265),此碑原立于岱庙延禧殿旁,1983年置于岱庙东碑廊内。《岱览》著录有全文。 《岱庙碑刻研究》也录有其文。
杜仁杰在文末说:“予自壬辰北渡三十余年,凡九来,未尝睹此奇事,虽欲勿纪得乎?古者有天人之辩,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真知言哉。公(张德辉)纯诚人也,盖无往而不协,无动而不吉,无祷而不应,是行之异乃一节耳,平生如此者盖每每也。虽然天下之事固有邂逅相合者多矣,昔卫旱伐邢,师兴而雨,或者谓适与雨会,则非也,此特纯归之天,乌在所谓由人乎哉!至于挥剑成河,变昼为夜,或有此理,如韩愈开衡山之云,苏端明借海藏之春,皆吾辈之余事,安用诧为。因公此来,盖不得不辩征,书诸于石,以示来者。”
对于张德辉登泰山的原因,《元史》记载为“春旱,祷泰山”。但《东平府路宣慰张公登泰山记》碑文载,张宣慰就职东平路宣慰使后,认为“曲阜实夫子祖庭,泰山为中原之神岳,此皆在境内,官所当亲祀之者也”,故有此泰山之行。说明张德辉此行泰山的真正用意是“亲祀”泰山。
亲属成员
子:张复。
周烈孙、王斌校注《元遗山文集校补》收录有《寿张复从道》一首。诗曰:镇州城中金粟冈,移来河东万卷堂。先生弦歌教胄子,子亦诗礼沾余芳。齿如编贝发抹漆,玉树临风未二十。为渠欲作写真诗,老我惭无敬斋笔。复也美材具,璞玉未雕饰,良工在汝心,苦卓与真积。捧檄毛义喜,受杖伯瑜泣。亲年当喜惧,寸真尺璧。桓荣家世传一经,何患不蒙稽古力!彩服庭闱趋,绣衣霄汉立。但愿颐斋寿金石,岁岁年年作生日。
诗中所泳,乃赞张德辉(号颐斋)子复,并祝张德辉之生日。诗中的“但愿颐斋寿金石”的“颐斋”正是张德辉的号。
主要成就
累官御史
起为侍御史,遂致仕归。至元十一年,卒,年八十。
疏所急务
中统二年(1261),考绩为十路之最。陛见,帝劳之,命疏所急务,条四事,帝嘉纳焉。迁东平路宣慰使。
均赋役
击豪强,黜赃吏,均赋役。耆不远数千里来见,曰:“六十年不复见此太平官府矣。”
革赋税弊
原先,河东歉收,德辉请示朝廷,开常平仓贷粮与民,并减秋税。该地区赋役不均,官吏相互为奸,赋税一征十年,民不堪其苦,相率逃亡。德辉核实户口,均其赋役,钱粮出纳有定规,数十年之弊一旦革除。
有卷传世
德辉年少时勤学,多次乡试中举。一生著有《塞北纪行》、编有《元遗山诗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