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全球华语词典

全球华语词典

《全球华语词典》是2011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宇明

内容简介

本词典收录世界各华人社区内使用的华语词语约10000条。

本词典所说的华人社区主要包括中国大陆(内地)、港澳、台湾省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地区,此外还有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地区。

主要收录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华人社区常见的特有词语,如大陆的“海归、黄金周”,港澳的“叉电、生果金”,台湾的“博爱座、拜票”,新马的“组屋、度岁金”。还酌收少量共有词语,如“层面、促销”。

本词典使用的汉字以中国大陆、新加坡、马来西亚等通行的为标准,尽量考虑其他华人社区的用字习惯。

目录

凡例

词目首字音序索引

词目首字笔画索引

词典正文

(附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

附录

汉语拼音方案

词目字形差异对照

华语国名差异对照

华语各国首都名称差异对照

简介

《全球华语词典》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立项支持,历经5年编完成,由中国内地、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台湾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人社区的30多名语言学者联合编写。词典主要收录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同华人社区常见的特有词语约1万条,并将同义异形词、同形异义词在各地的不同说法加以对照。同义异形词如中国内地所说的“方便面”,在港澳被称为“公仔面”或“即食面”,在台湾被称为“速食面”,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则被称为“快熟面”。

出版意义

“互联网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在全球兴起之后,用户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02年2月,全球上网人数接近5亿5000万;估计到2005年,将增加到9亿4180万。”“如此情况下,地区词往往成为全球华人相互沟通的障碍。在网络世纪,这种沟通上的障碍必须消除,以利知识的传输和信息传播;方法之一便是编纂一部通行全球的华语地区词词典。”另一个沟通、渗透的管道是报章。汪惠迪说:“截至2001年底,中国有报纸2111家、杂志8889家、广播电台311家、电视台358家,这还不包括新加坡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台湾省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华文报章。”

大事记

1994年,南洋理工大学成立中华语言文化中心,由周清海教授担任主任,并且提出华语的研究计划。1995年,由北大学者陆俭明教授到中心从事新加坡华语语法的研究并发表成果。1998年,特约《联合早报》语文顾问汪惠迪从事新加坡特有词汇研究,出版《时代新加坡特有词语词典》。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华语研究所也有学者到华语中心从事比较研究。

解读《全球华语词典》

以促进全球各地华语自然融合为旨归的《全球华语词典》,2010年5月17日在北京正式出版。在中国大陆地区已有《现代汉语词典》的前提下,为何还要编纂《全球华语词典》?刚刚付梓出版的《全球华语词典》究竟要解决哪些问题?就读者普遍关注的这些问题,《中国教育报》记者柯进采访了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陆俭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周清海等编写组成员。

问:请问当前为什么要编纂这本《全球华语词典》?

答: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语言之一,是以它为母语的人口最多的一种语言,也是世界上虽有众多方言但至今未被分化的一种语言。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汉语逐渐克服了种种方言的分歧,形成了以北京市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这种共同语在中国大陆称为汉语,在我国台湾地区称为国语,在港澳地区现在也都称普通话,在海外普遍称为华语。

近代以来,由于历史原因,不少中国人为生计飘洋过海到异国他乡工作和生活,同时也把汉语带到了世界各地。华语因此也就成了生活在不同地域华人联系和交流的纽带。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中国大陆的普通话、港澳台地区的国语和海外其他地区的华语,很自然地出现了一些差异,甚至语言变异现象普遍存在,词汇变异尤为突出,以致成为阅读的障碍。目前,全球华人社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反映当地特有事物或现象的词语,也存在着一些词语的地方变体。这些词语统称为地区词(或社区词)。

地区词往往成为全球华人相互沟通和交流的障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汉语的国际传播。在网络时代,这种沟通上的障碍必须消除,以利于知识的传输和信息传播;方法之一就是要编纂一部环球华语地区词词典。可以说,编纂环球华语地区词词典是时代的呼唤,是顺应时代的需要,是一项开创性的语文建设工程。

问:《全球华语词典》的出版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答:中国走向世界,需要全世界华人的支持。华人华侨心向祖国(祖籍国)、血脉相连;华语是全世界华人的纽带、认同的标志、凝聚力的体现。目前全世界学汉语的人群中,绝大多数是华人华侨;关心华侨华人的母语教育,祖籍国责无旁贷。各地华语在发展中存在差异,给各地的华语教学带来不便,影响了华语的国际传播,甚至影响了华人社会的正常沟通。编纂出版《全球华语词典》,有利于世界华人间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扩大汉语的影响力,对规范和推动华语的使用、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对增强中国在世界华人社会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问:从世界范围来看,华语使用范围很大,而每个地区因为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不同,导致地区性词语大量存在。那么,在《全球华语词典》的编纂上,将如何解决规范性与语言的地域性特色问题?

答:在编纂过程中,《全球华语词典》以“查考的需要”为重点,对于不同华语区的语言习惯采取有选择性地收录,以方便世界各地不同华语区之间的交流。比如,同一个意义,不同的华语区对语素作了不同的选择,如:捐血——献血,军眷——军属,等等。再比如,语素相同而语序不同的词,如:摊分——分摊,随伴——伴随,梯阶——阶梯,等等。这两类词,都不会影响交流,数量也很多,《全球华语词典》只能有选择性地收入。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1949年之后,中国的语言随着社会的大变迁而变迁。中国语言独立发展,对其他华语区很少构成影响。而1949年前的“国语”,却在华语区流传、生根。不同的华语区也分化出不同的区域变体。

但大体上说,华语区的语言都比较接近1949年前的“国语”,华语区之间语言的相互影响也比较多,与1949年以后独立发展的“现代汉语”的距离比较远。

对这些有距离的现象,不可能强求统一,只能在交流中让差异自然融合。交流是双向的。《全球华语词地》对中国人到其他的华语区时,也有参考的价值。

问:在编纂《全球华语词典》时,编写组以“查考的需要”为主要任务,丰富现代汉语标准语,具体如何体现?

答:编纂《全球华语词典》的第二个目的是,在汉语国际化的过程中,提供丰富现代汉语标准语的词汇源泉。据有关部门统计,现代汉语里每年大约出现1000个新词。这些新词,除了中国自己创造的,如“两会”、“特区”、“一国两制”、“审批”等之外,也有不少是引进的。

2005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收了动粗、政要、烂尾、搞定等,就是从华语区引进的新词。但哪些应该收入,哪些不应该收入,是应该谨慎的。

因此,《全球华语词典》以“查考的需要”为主要任务,大量收入各华语区相对稳定的汉语词语,方便华语区之间的交往。这些词语,在广泛应用,稳定了之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再考虑收入,就可能更符合《现代汉语词典》的性质。

在交流中,那些被多个区域采用的词语,就可能成为华语的共同词语。这就起到了丰富现代汉语标准语的作用。

问:编纂《全球华语词典》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促进汉语的相对规范性和趋同化,那么在编纂上如何既要正视各华语区语言生存的文化背景等现实,又要保持汉语的趋同化发展方向呢?

答:确实,我们编纂《全球华语词典》还有第三个目的,那就是促进汉语的趋同。《全球华语词典》的解释用语都是地道的现代汉语标准语,并且以现代汉语标准语作为比较标准,以显示地区性的差异——尤其是微小的,一般人难以察觉的差异。这保证了《全球华语词典》在语言趋同中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比如:“与否”,应该注上“现代汉语只用在双音节的动词、动词短语或者形容词的后边”,以显示一般人没注意的差异。“加以”不能用在单音节副词后面,单音节副词后面只能用“加”,如“不加研究”和“多加注意”。

语素不同或语序不同的双音词,也都将注上现代汉语等义的词。台湾用“房市”,现代汉语用“楼市”;台湾的“牵手的夫君”,不懂闽南话的读者,一定产生误解。词典在“牵手”下都应该用现代汉语说明“牵手:配偶”。

词典注释所提供的信息,有助于加强、巩固华语的共同核心,华语的趋同。

问:除了编纂出版这本《全球华语词典》,今后还有什么构想?

答:今后,汉语的应用不限于中国,学习汉语也不全在中国,因此,编好结合当地社会情况与语言情况的汉语教材,就是必须的。汉语学习者与汉语使用者,可能在不同的华语区工作或学习,《全球华语词典》必须为他们提供足够的语言信息。语言教学人员也能从词典中找到有用的语言信息,协助他们的教学。

随着中国整体国力的扩展,中国传媒和影视影响力的扩大,将使现代汉语标准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使各地华语相互靠拢,也将使华语原来具有的共同核心更加坚实。

但是,这个影响应该是在交流中逐渐发生的,是沟通交流中自然取舍的结果。我们只能做柔性的引导,而不是强行的统一。《全球华语词典》所提供的资料和注释、说明,就只是一种柔性的引导,能不能在趋同中起作用,完全仰赖于华语区之间语言使用者的共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