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常侍
西汉时皇帝近臣,给事左右,职掌顾问应对。中常侍是仅有虚衔的加官。西汉前期只有常侍之名,或称常侍郎,为郎官之一,获此号者多为皇帝爱幸之臣,武帝时东方朔曾为常侍郎。东汉时中常侍已非加官,而成为有具体职掌的官职。至魏以后,中常侍和散骑合并,称散骑常侍,改为正规官,不再为宦官专职。
历史沿革
西汉时期
中常侍之名出现于西汉晚期,刘奭时有中常侍许嘉,刘骜时有中常侍班伯(东汉史学家班彪的大伯、班固的伯祖)、班稚(班彪的父亲、班固的祖父)。有研究者认为,西汉的中常侍来源于秦朝官职。一开始的称呼是“常侍”,或称常侍郎。汉武帝时东方朔曾为常侍郎。第一个有记载的中常侍是汉元帝的岳父许嘉。他可能在初元之前就获得这一职衔。当时,中常侍仅是虚衔,多为皇帝爱幸之宦臣,无定员,凡列侯、将军、卿大夫等,得此加衔,可出入禁中。
东汉时期
东汉时中常侍已非加官,而成为有具体职掌的官职。其秩为千石,后又增为比二千石,本无员数,明帝时定为四人。东汉初改变西汉制度,多以宦者担任此职,如顺帝、汉章帝、刘肇时,曹腾、郑众、蔡伦都从小黄门迁为中常侍。安帝时,邓绥临朝,中常侍都任用宦官,并授以重任。从此以后,居此位的宦官竟可权倾人主,员数也从四人增加到十人,东汉末增加到十二人。这个官职对东汉末中央政权走向衰乱产生过较大影响。汉和帝时宦官郑众因参与帷幄,立有大功,中常侍员额增至十人。汉代宦官干政,亦是自郑众始。汉和帝的皇后邓绥在丈夫逝世后,主政十六年。因女性主政,多用宦官。此时,中常侍已非加官,成为本职官名。刘宏时,有十常侍。东汉末年增至十二人,兼领卿署,宦官竟可权倾人主。
魏晋及以后
至魏以后,中常侍和散骑合并,称散骑常侍,改为正规官,不再为宦官专职。北齐有中侍中省,置中侍中二人,中常侍四人。隋朝为内侍省,领内侍、内常侍等官。
影响
这个官职对东汉末中央政权走向衰乱产生过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