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侯兆新

侯兆新

侯兆新,中共党员,中国钢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4年毕业于青岛理工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前身),1991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结构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学位;1994年任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钢结构所副所长;1998年任冶建总院钢结构所所长;2001年起任远达监理公司总经理;2004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成为冶建总院副总工程师兼远达国际工程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在二十多年的专业经历中,侯兆新一直奋战在钢结构科研与工程实践一线,无论在工程设计、施工与监理,还是在科研开发、人才培养、规范编制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人物经历

从80年代到90年代初,他重点从事高强度螺栓连接方面的研究和工程咨询工作。先后对承压型高强度螺栓连接、高强度螺栓变形准则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试验研究,在高强度螺栓专家贺贤娟教授的带领下,结合宝钢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引进了扭剪型高强度螺栓,使之实现了国产化,成为了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在钢结构技术中的核心技术之一。

1992年,PSA集装箱仓库钢结构工程是MCC在新加坡承接的第一个大型钢结构工程,该工程由6个120m×96m的仓库组成,采用斜拉索空间结构体系,我方大胆地提出采用空间网架方案并一举中标。作为结构设计负责人,侯兆新参与了投标、设计、施工的全过程,该工程成为MCC和冶建总院承接东南亚项目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1994年,公司承建的上海易初摩托车公司主厂房钢结构工程,有40000m2网架­和60000m­2围护结构,侯兆新作为项目经理,主持了网架结构的设计,提出了采用人工倒链整体提升120m×120m的吊装方案,该方案安全可靠且非常经济,创下了采用人工倒链提升面积最大的全国纪录,为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和利润。

1998年新加坡MEGA会展中心钢结构工程,属中国京冶承接的最大钢结构项目,该工程由6个大厅(99m×96m)和附属建筑组成,建筑面积近10万m2,钢结构用量10000多吨,合同内容含设计/材料、加工制作、和现场安装的全过程,侯兆新作为该项目主要负责人,常住工地近一年,创造了整体吊装跨度(99m)最大五改结构的世界纪录,并圆满完成了现场施工任务。

此后,侯兆新结合科技部下达的研究课题和研究生培养课题,先后对蜂窝梁结构、住宅钢结构等方面进行研究,结合奥运会项目和中国中央电视台新台址项目,进行有关厚板焊接,厚板Z项性能方面的研究,在他的带领下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在重型厚板结构技术方面取得突破。

2001年,侯兆新任远达建设监理公司总经理,先后承接了目前国内投资额最大的几个钢结构工程项目,如央视新台址工程、北京电视中心项目、北京国贸三期、南京地铁大厦、武汉体育中心、广州新电视塔以及奥运场馆中羽毛球、乒乓球、摔跤柔道三个场馆项目,这些项目都属于大型钢结构工程,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作为这些项目监理总协调人,他从钢结构技术、监理业务以及各方面关系方面进行总协调。这些项目的实施,提高了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的知名度,巩固了冶建总院在钢结构领域的领先地位。在他带领下公司全体职工,打好钢结构专业监理的牌子,充分利用冶建总院的无形资产,严要求、重管理,公司营业收入翻两番,创立了“远达监理”的品牌。

侯兆新作为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编制组组长,主持了标准的编制工作,该标准已经成为目前我国钢结构领域使用频率最高的规范之一。作为该规范管理负责人之一,他参加了全国范围的宣传贯彻工作,并负责技术答疑,出色的工作能力和成绩使他获得了“2003年全国工程建设标准定额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技术规程》JBJ82为行业强制性标准,侯兆新作为该规程的编制组组长,瞄准国际水平,主持了从立项、组织到编写的全过程。该规程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包括涂层摩擦面、超大孔、椭圆空、栓焊并用、镀锌螺栓以及转角法等内容。

侯兆新作为中国钢协专家委员会专家、建设部专家委员会专家、北京“2008”奥运场馆建设指挥部专家以及中冶集团钢结构首席专家,经常以《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主编身份参加大型钢结构工程技术论证和事故处理工作,本着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用自己的学识和经验,解决处理工程上许多难点问题,受到业内的普遍好评。在日常的规范管理工作中,几乎每天都有技术答疑的信件、传真、电话,他作为主编不厌其烦,耐心地解答各种疑问,受到业内技术人员的欢迎。

科研成果

侯兆新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主参编规程十余篇,科研成果数次获奖,“高强度螺栓连接街头检测及风险评估”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三等奖;《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获中冶集团科技成果二等奖;“钢结构半刚性连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山东省科研成果三等奖;另外编写近十本钢结构工程方面的著作,培养了十多名硕士研究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