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溥静
爱新觉罗·溥静(1849—1900年),爱新觉罗·载敦第一子。
同治七年(1868年),溥静被封为不入八分辅国公,光绪十七年(1891年),世袭怡亲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端王载漪首倡“剿夷”之说,怡亲王溥静与庄亲王载勋、辅国公载澜、贝勒载濂、载滢、贝子溥伦群起响应。八国联军入城后,洗劫了怡亲王府。溥静被清廷以“纵庇拳匪启衅”罪名被革去官职,然后交给宗人府圈禁。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溥静离世。去世后被慈禧革去爵位。
生平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端王爱新觉罗·载漪首倡“剿夷”之说,怡亲王溥静与爱新觉罗·硕塞爱新觉罗·载勋、辅国公载澜、贝勒爱新觉罗·载濂、载滢、贝子爱新觉罗·溥伦群起响应。八国联军入城后,洗劫了孚王府。溥静被清廷以“纵庇拳匪启衅”罪名革去官职,复交宗人府圈禁,不久后去世,后被慈禧革爵。
姓氏起源
古代的女真族人并不重视自己的姓氏,皆冠以部族名为姓。比如完颜氏部的人就很多姓完颜,叶赫部的人就大都姓叶赫。努尔哈赤远祖姓夹古,是爱新(旧女真“按出虎部”)部族的远支。遂其一支都冠以觉罗。遂随部族冠姓爱新(满语:aisin,金的意思)又因其为远支,则冠以觉罗(满语goro或gioro,远支的意思)。遂称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其子皇太极建国清朝,效仿汉制,取消远支大宗之分,使爱新觉罗氏成为一个姓氏。由于古代女真族远支宗室划分详细,遂许多姓氏就出现了觉罗的划分:伊尔根觉罗、阿颜觉罗氏、舒舒觉罗、葛觉罗、西林觉罗、通颜觉罗、扈伦(呼伦)觉罗、嘉木瑚觉罗、阿哈觉罗、伊拉拉觉罗、察拉觉罗等等。诸觉罗的前两(三)个字是地名或身份,后两个字是姓。
爱新觉罗氏统治中原初期,子孙并未按照辈分命名,康熙才开始采用汉人按辈分取名的方法。康熙初年,几名皇子曾先后以“承”、“保”、“长”三字命名,康熙二十年才固定划一采用“”字,其中康熙帝之子雍正的名字为胤,孙辈用“弘”,曾孙辈用“永”。乾隆时,又根据他作的一首诗,定了后人用“永”、“绵”、“奕”、“载”。爱新觉罗·旻宁时定了“溥”、“”、“恒”、“启”,咸丰时定“焘”、“”、“增”、“旗”。1938年修续爱新觉罗氏家谱的同时,溥仪又添了12个字,“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祥”。
家庭
爱新觉罗·溥静曾有两个儿子:长子毓常生于同治六年五月,八年十一月不满3岁时夭折;次子毓善(号子良)生于光绪十八年十月,嫡福晋佟佳氏。
参考资料
《本纪二十四 德宗本纪二》.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20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