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昌英
颜昌英(1789-1871年),字厚庵,号鹤龄镇,四川自流井人,是清代著名的盐商。他自幼对盐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关注盐井的开凿、查证盐井的盛衰情况、研究盐层的岩屑,并观察地形地貌。
爱新觉罗·颙琰二十五年(1820年),颜昌英与兄长举债创办了永兴井。爱新觉罗·旻宁五年(1825年),他成功突破了硬岩,咸泉突然涌出,并伴随着大量的天然气,可以用来煎煮三百余口锅,最盛时达到八百口。这一发现使他迅速致富,为颜氏家族经营盐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颜昌英先后成功地创办了北海、来龙、东海、源海、富海、自成、同源、同兴、同盛、勇泉、源流等盐井。
颜桂馨堂是自流井颜昌英于1830年提出的家族堂名,寓意着“桂子流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颜昌英的父亲颜仲秀从威远县迁居到自流井马冲口。在这里,颜仲秀结婚并育有四子:长子昌训(字仕超)、次子昌英、三子昌和、四子昌应(字霭廷)。一家人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以农业为生,同时也注重文化教育。
人物经历
颜昌英是清代的知名盐商,出生于1789年,逝世于1871年。他来自四川自流井,对盐业充满热情。自幼就对盐井开凿技术和盐业生产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投入大量时间研究盐层结构、岩屑以及观察地形地貌。
在清朝爱新觉罗·颙琰二十五年(1820年),颜昌英与兄长携手借款开启了他们的第一个盐井——永兴井。到了爱新觉罗·旻宁五年(1825年),他的团队在凿井时突破了一层坚硬的岩石,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富含咸水的泉眼。随着咸泉的喷涌而出,还伴随着大量的天然气释放,这些天然气足够供三百余口煎锅同时作业,生产力最高峰时期,甚至能够供应八百口煎锅。这一大发现让颜昌英迅速累积了财富,并且为颜氏家族的盐业经营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在随后的几十年中,颜昌英持续扩展其盐业版图,成功开凿了包括渤海、来龙、东海、源海、富海、自成、同源、同兴、同盛、勇泉、源流在内的多口盐井。
在咸丰初年,为了避免太平军的袭击,颜昌英集资建寨。他选择了富顺县、威远县、内江市三县交界处的牛口山作为寨址,耗资7万余两银子,建造了一座地处险要的大型寨堡,命名为“三多寨镇”。这座寨堡成为了川南地区最著名的防御工事之一。
在颜昌英的兄长昌训去世后,他经常与族侄颜蕴山(被誉为盐场鲁班)交流锉井技术。他们共同探讨开凿新井的技术,并决定投资贡井区地区。首先,颜昌英购置了从贡井大桥开始,沿河上溯到筱溪街尽头的地带,并在那里开凿了多口黄黑卤井。随后,他又扩展到伍家坡,开凿了江海、沧海、龙海区、潮海等盐井;在张、姚二山上开凿了宝隆、沛然、沛川井;在艾叶滩开凿了三阳、三泰、宝善井。加上自流井马冲口盐场原有的各井,总共超过140眼,日产汽车公司卤水汁曾达到1000多担。为了更有效地管理这些盐井,颜昌英将盐场内部分为井、笕、灶、号四大部门,实行分别独立运营,并由总管理处统一管辖。他在伍家坡设立了“四海”总柜房,负责管理贡井盐场的全部业务。
颜桂馨堂在最鼎盛的时期拥有百万银两的资产。在当时,自流井的盐业世家通常会在发财后大量购买土地。然而,颜昌英认为拥有过多土地会使子孙过于依赖,容易产生不思进取的思想。因此,他规定颜桂馨堂的大部分盈利只能用于扩大盐业再生产和公益事业,不得用于购买田地产业。在他的一生中,只在大山铺(今爱和乡)范家湾祠堂附近购买了300余石田租,并修建了范家湾庄园。颜怀德弟兄也遵循父命,没有再购买土地。当颜紫澜在危难时期接管家政时,盐业收入减少,仅靠300石地租难以维持家族数百人的生计。他东拼西凑,苦苦支撑了10年,最终将家政交给了胞侄颜丽南。
人物关系
人物评价
颜昌英在清代盐商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对盐井镇开凿的贡献推动了技术和地方经济的繁荣。他通过实践探索和创新,提高了盐业生产效率,为家族盐业经营奠定了基础。同时,他的市场洞察力和灵活策略保持了家族在竞争中的优势。颜昌英注重传承和教育,培养了后代并维持了家族声誉。此外,他还参与慈善和公益,增强了社会影响力。颜昌英的成功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盐业,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