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王换于

王换于

王换于(1888~1989),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人,19岁与于泮结婚。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村妇救会长,艾山乡副乡长。因其在战争年代救助了众多儿童和伤者,被誉为“沂蒙母亲”。2003年9月19日,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在她的家乡山东省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隆重举行开馆仪式。

人物生平

王换于,1888年生于山东沂南。19岁时,她父母在收了两斗谷子的“彩礼”后,将她嫁到马牧池乡东辛庄一个姓于的人家。自此,她便被当地人按本地习俗称为于王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八路军沂南县开辟了抗日根据地。1938年冬天,年近50的王换于加入了组织,成为了八路军在沂南的地下交通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人创建沂蒙根据地的抗日活动中,王换于数十次出色地完成情报传送任务。1939年夏,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大众日报等先后进驻东辛庄。随八路军干部来到这里的,还有他们的孩子。这些孩子跟随部队奔波,王换于找到了徐向前,主动要求照料这些孩子。1939年10月,战时托儿所成立。王换于接手的第一批孩子有27个。她自己的两个儿媳抚养罗荣桓的女儿、徐向前的女儿等7个孩子。从1939年秋到1942年年底三年多时间,抚养了30多名革命后代和8名烈士遗孤,其中包括罗荣桓、徐向前等将帅的子女。王换于还掩救过一大批八路军伤病员和抗日干部,掩藏了许多抗日物资。

1941年,日军对沂蒙山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这时,托儿所的孩子已有41个。王换于和儿子们挖了两个山洞,遇到“扫荡”,就把孩子们藏在里面。王换于的4个孙子先后夭折,而托儿所的孩子们没受到任何损失。在日军频繁的“扫荡”中,每当附近发生战斗,王换于就和家人冒着危险到战场搜救八路军伤病员,送到八路军野战医院。大众日报社工作人员白铁华被日军逮捕后,遭受酷刑,奄奄一息。被送到王换于家后,王换于和丈夫为他精心治疗调养,最终白铁华恢复健康,重返战斗岗位。

1941年11月26日,陈若克和她刚出生的女儿被日军残忍杀害。陈若克曾住在王换于家,叫王换于干娘,陈若克和朱瑞的婚礼就是她一手操办的。听到陈若克牺牲的消息,她十分悲痛,让人偷偷把母女俩的遗体运到家里,把她们安葬在自家地里。新中国成立后,王换于继续为党做力所能及的工作。1989年,她因病逝世,享年101岁。

1978年,年逾九旬的王换于将《联合社会会刊》完整上交县有关部门。该书是1940年7月山东省政府前身--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在该县青驼寺成立时会议出版的,被王换于精心保存。目前,该书被征调到山东省档案馆,填补了省档案馆档案资料的一项空白。

名字来源

王换于19岁嫁到东辛庄,一开始连个大名都没有。朱瑞的妻子陈若克知道了她的身世,对她说:“你是于家用两袋高粱换来的,就叫王换于吧。”

家庭情况

王换于19岁嫁人,丈夫和两个儿子、儿媳在她的影响下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纪念馆

为昭示历史,激励后人,沂南县委、县政府决定建设“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纪念馆整理制作展出资料80余平方米,搜集文物50余件,总投资达200余万元。2003年9月19日,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在她的家乡山东省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隆重举行开馆仪式。原国家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亲笔题写了“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馆名,并亲笔书写了“缅怀沂蒙母亲,教育后世子孙”的碑文。著名作家李存葆、王光明满怀深情撰写了《百年老屋赋》。国家审计署和省直机关党工委还把此地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个人荣誉

2010年,王换于被山东省妇联评选为“70年山东妇女杰出人物”。

参考资料

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在山东沂南县落成开馆.新浪网.2024-06-24

党史小故事(一百五十五)| 王换于:沂蒙母亲 大爱无私.澎湃新闻.2024-06-24

“沂蒙母亲”王换于与战时托儿所.人民网.2024-07-01

“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精神.2024-07-01

沂蒙精神丨奶奶是“沂蒙母亲”,妈妈是“沂蒙红嫂”,沂蒙女性的代代传承.澎湃新闻.2024-07-01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2024-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