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琉球原指树蛙

琉球原指树蛙

琉球原指树蛙(学名:Kurixalus eiffingeri),又名艾氏树蛙,属于两栖纲树蛙科原指树蛙属。普遍分布于中国台湾全岛中低海拔的山区,此外,琉球王国石垣岛西表岛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成体

雄蛙体体长约32毫米,雌蛙体长约34毫米,属于小型树蛙。头长略大于头宽;吻端钝尖,略突出于下唇,吻棱不明显;外鼻孔接近吻端;眼间距大于鼻间距,上眼睑宽度小于眼间距;鼓膜明显,呈圆形,约为眼径的12;犁骨齿粗短,仅1-2枚齿或无齿;舌细长,后端缺刻深。

前臂短壮;指粗短,指端钝,膨大为吸盘,具边缘沟,指吸盘背面无“Y”形骨迹;指长顺序为3、4、2、1;关节下瘤大;原拇指发达,外掌突不显或无,指间无蹼。后肢较粗壮,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后,胫部长不到体长之半,足短于胫;趾细长,第一趾最短,第四趾最长,第五趾长于第三趾;趾端膨大为吸盘,但较指吸盘小,趾间蹼较发达,约为半蹼或略超过,除第四趾外,其余以缘膜达趾吸盘基部,蹼缘缺刻深;外侧间蹼不发达;·关节下瘤小,且不明显;内蹠突呈短棒状,无外蹠突。

皮肤表面平滑到粗糙之变异颇大,有的个体有许多小颗粒状突起。无背侧褶,褶明显,由眼后斜向前肢基部上方。前臂和第四指腹面外侧及跗、蹠部腹面外侧各有1行白色颗粒状疣粒,胫跗关节外侧有一较的大白色疣粒。体腹面满布颗粒状疣,咽喉部和四肢腹面光滑。雌蛙肛孔上方有一肤褶。

体背部颜色变异颇大,多为绿黄色、黄褐色、赤褐色或暗褐色,间杂有各式暗褐色的大型斑纹。在头部眼眶间有一条黑色横带或呈倒三角形斑纹,此三角形斑纹常与背部的“H”形的深褐色相连。腹面黄白色或深灰褐色,杂有深褐色的斑点或花纹;肛孔周围黑褐色。在胫跗关节之外侧有一大形颗粒状突起为白色,为其主要特征;上臂和掌腹外侧以及跗、蹠部腹面外侧颗粒状疣为白色。咽胸部及腹前部有浅褐色细麻斑,深浅和多少有变异。

第二性征

雄蛙前臂粗壮,第一指内侧基部具乳白色婚垫,原拇指发达;有单咽下内声囊,声囊孔大,长裂形,位于口角前方。

卵粒动物极黑色,植物极色浅;卵径1.7-2.0毫米,连同卵胶膜直径3-4毫米。

蝌蚪

第31-35期蝌蚪全长平均22.2毫米,头体长8.2毫米左右,尾长约为171%。体尾褐色尾鳍部位色较淡。头体长8.8毫米时,尾长14.2毫米(第34期),上尾鳍起于体尾交界处,上、下尾鳍几乎等高,上尾鳍平直,尾肌发达,其高为上尾鳍高之2倍;尾末端钝圆或圆。口位于吻端,略向上,眼位于头顶部;角质颌强壮,边缘无锯齿;唇乳突大,整齐排列呈一排,上唇中央1/3部位无乳突;唇式为Ⅱ/Ⅱ或Ⅱ/1+1∶Ⅰ。

生活习性

琉球原指树蛙生活在海拔200-2000米的阔叶林、针阔叶混生林及竹林为主的山地。雄蛙叫声是响亮而规律的“逼逼、逼”,鸣叫时间间隔为3.872±1.408秒,鸣叫长度为3.944±0.196秒,主要频率为1342±85.3赫兹

繁殖

在中国台湾西部,三月到九月是琉球原指树蛙的主要繁殖季节,但在中国台湾东部,则是在九月至次年三月。雄蛙常躲在离地约30厘米以上有积水的竹筒或树洞中鸣叫。但雄蛙不一定都得到竹筒里鸣叫,有时也在竹筒外或附近的草丛鸣叫。获得交配之后,雌蛙才带雄蛙到竹筒或树洞产卵。雌蛙将卵产在竹筒内或树洞离水面的壁上,蝌蚪孵化后掉入水中生活,并发育生长至变态。亲蛙有护卵习性,雄蛙交配之后继续留在竹筒或树洞内照顾卵粒,以维持卵粒的湿润避免发霉;雌蛙则定期回来产卵喂食在洞中积水成长发育的蝌蚪。喂食的时候,雌蛙将身体下半部浸在水里,蝌蚪主动聚集在雌蛙肛门附近并刺激雌蛙排卵。蝌蚪食卵的时候,先将卵的胶质囊咬破后,再吸食卵粒。不过当食物不够的时候,也会发生大蝌蚪吃小蝌蚪的自相残杀的现象。雌蛙可产卵多次,每次可产卵33-129(60.8)粒。

命名史

琉球原指树蛙是在1895年由德国两爬学者Oskar Boettger(1844-1910)命名,当初命名时将琉球原指树蛙归于蛙科林蛙属(Rana),所以学名为Rana eiffingeri,1970年才由S. S. Liem更正为树蛙科、跳树蛙属(Chirixalus),因此学名修正为Chirixalus eiffingeri, 之后再修正属名为Kurixalus。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4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两栖纲)——无危(LC)。

参考资料

The Red List Partnership.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24-02-05

关于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的公告.生态环境部.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