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业治
杨业治(1908-2003),字禹功,生于上海市,原籍浦东东杜行镇(旧属南汇区,今属上海县)。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1931年获哈佛大学德语系文学硕士学位。1931年至1935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日耳曼语文系从事研究工作。回国后,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德语教研室主任,德语文学研究会理事。精通德语,兼通英语。撰有《论德国古典文学的创始》、《荷尔德林的古典格律诗》等论文,主编《德汉词典》,著有《陶渊明诗翻译》。2003年在北京病逝,享年95岁。
基本信息
杨业治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考取庚款留学,先在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德语系学习,获文学硕士学位;1931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日耳曼语文系进修,兼修音乐。1935年8月,杨业治任清华大学外文系专任讲师、教授,开设“第一年德语”、“第二年德文”、“第三年德文”、“研究生德文”、“歌德”等课程。从1925年开设大学部,招收德文专业学生,到1929年首届学生毕业,清华德文专业终于有了自己培养的学生。
个人经历
杨业治曾先后担任清华大学(1949—1952年)、北京大学(1952年后)德语专业主任,是本学科历史上不应忽略的一位人物。重要的是,从研究荷尔德林方面来说,杨业治或可算是中国日耳曼学界最早的学者了,其探讨《荷尔德林与歌德》、《荷尔德林的古典格律诗》、《荷尔德林与陶渊明的自然观比较》等文章,乃是中国学人在此领域的代表性论述。有趣的是,早年求学清华德文学科的季献林,也对荷尔德林情有独钟,其毕业论文就是以此为题(题目是《荷尔德林的早期诗歌》)。其留学经历来看,杨业治选择了先留美、后留德的线路。“在哈佛大学,我主要是选德语系的课,特别是史塔克教授的中古德语与文学,参加中古德语史诗讨论班。也选了英语系基特列奇教授的古英语和贝奥渥夫史诗,以及白璧德的17世纪法国文学批评史课。哈佛的文化生活气氛相当浓厚,如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的演讲和阿尔弗雷德·怀特黑德的星期三接见等。那年的牛津大学诗艺教授加洛德的题为‘诗与人生的批评’的系列演讲,给我留下了不能忘怀的印象。他细致幽默的风格与日耳曼人的严肃性形成鲜明的对比。英语文学,虽然以后不再是我的专业,但我仍不时回溯过去,不时阅读英语文学作品,因为这原是我前半生的一个主旋律。”
对于此后又选择留德,杨业治解释说:“主要是想学习真正的德语,接触德国人民和文化。那时海德堡大学德语系的宫道夫教授已去世。我听了潘策尔和雅斯沛斯的课。出于对东方语言的兴趣,还选修了波斯语和梵语。”同样是出于穷究德国文化之根源。杨业治之又修波斯语、梵文,其学术通识意识之博大。
1952年院系调整后杨业治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兼德语教研室主任。曾主编《德语词典》工具书,翻译《论音乐的美》等理论著述。其他方面的成绩,包括诸如德语语音纯正、用词典雅,兼通英语、拉丁语、希腊语等优点。基本就是德语学科的核心人物。他还曾学习钢琴,对音乐很有造诣,在汉诗德译方面颇有贡献,翻译了陶渊明的诗歌等。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