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何麟书

何麟书

1904年,40出头的何麟书回到海南岛,回到生他养他的大山。这时,何麟书的家里人也有些动摇了,劝他死了这份心,返回马来西亚重操旧业。据说,何麟书也是我国第一个引种咖啡成功的人。

人物介绍

何麟书,名叫何世阁。据何氏家谱记载:何世阁(1862—1934年),字麟书,号文行,排行第三,乡人称“麟书三公”。何家家境清贫,何麟书读过几年私塾,自幼聪颖,胸怀大志。何家濒临万泉河,当地地少人多,且灾害不断,家乡的许多人都离乡背井外出南洋打工谋生。1879年,17岁的何麟书惜别新婚不久的妻子,登上开往马来西亚的帆船。何麟书最初在一家餐馆当杂工,后经老乡介绍,到一家外国财团经营的橡胶园里当割胶工。在这里,他平生第一次认识了橡胶,也认识到橡胶的经济价值。于是,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橡胶树移植到家乡海南岛去。在此信念驱动下,他边干边学,几年后,不仅谙通了一整套橡胶育种、栽培管理和加工技术、割胶技能,还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荷兰语马来语以及闽南语粤语等。他还仔细观察马来西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土壤等,并请教有关专家,翻阅海南岛有关的资料,好为返乡创业作准备。

在马来西亚,何麟书也平生第一次认识了股份制经营。他把劳动所得入股经营锡矿开采,开发火柴厂等产业,积累资金。二十余年下来,他成为当地拥有一定资产的实业家。与此同时,何麟书还积极与琼籍实业人士广泛接触,宣传其回海南岛种植橡胶的设想和按股份制经营管理的计划。他的想法得到一些琼籍华侨的响应与支持,终于筹得5000块光洋的股金。

1904年,40出头的何麟书回到海南岛,回到生他养他的大山。一回到家乡,他就忙于着手胶园的选址工作。他头戴草帽,足登草鞋,请当地苗胞作向导,爬山涉水,风餐露宿。终于选中了乐会县会山(今琼海市会山镇)三洲河一块傍山依水的山坡。当时的乐会县政府批准划地760亩,让何麟书创办琼安垦务公司,种植橡胶。

经过两年的筹办,1906年,中国最早的橡胶股份公司——何麟书的“乐会琼安垦务有限公司”终于正式挂牌成立。创业伊始,何麟书极其艰难。琼安胶园地处深山,大山里蚊虫多、蚂蝗多、野兽多,疟疾猖,而何麟书住的是茅,饮的是溪水,但何麟书最怕的不是这种艰苦,而是种植橡胶失败带来的风险。何麟书开始把他带回来的几千粒橡胶种籽试种,好几天却不见破壳长芽,何麟书吃睡不安。十多天后,何麟书让人把种子挖出来看时,发现种籽糜烂了。笑话、讥讽随之而来。何麟书不理会这些,又让人从马来西亚再买橡胶种籽回来。可是第二次、第三次又失败了。原集之本伍仟元(大洋)化为乌有。

这时,何麟书的家里人也有些动摇了,劝他死了这份心,返回马来西亚重操旧业。更大的打击是股东们向他索还股金。何麟书却没有灰心丧气。他细心分析,认为问题可能出在种籽。为退还股金,重新筹资,何麟书重返马来西亚四处游说。琼籍华人为他的执着追求而感动,一些股东收回原索股意见。这次,他续资并招股120股,共筹得股金15200大洋。他吸取教训,亲自选购优等新鲜种籽4000余颗,试种发芽后才运回海南省精心栽培。当年便成活幼苗3200株。于是,他带领苗胞以脚丈量挖穴,以手作尺植胶,种下250亩橡胶。

按当时条件,橡胶从种植到开割需要8-10年时间,为解决每年的管理费用问题,何麟书以短养长,在当地苗胞的支持下饲养牛、猪及酿酒,兼种咖啡、槟榔、南药,广种山兰稻谷。据说,何麟书也是我国第一个引种咖啡成功的人。同时,他还在海口市经营一家“荣安客栈”,所得全都用于种植橡胶。

何麟书在大山里垦荒植胶,喝山水,被蚊虫咬,是家常便饭。一次,何麟书染上了恶性疟疾。一连几天高烧不退,服用抗疟药品未见好转。众人抬他回家时已是不省人事。当地几位医生都摇头了,暗示其家人准备后事。棺木、墓地都已备好了。第三天,何麟书醒过来了,第一句话是:阎王说琼安胶园还没有搞成,不给他打勾勾。

1915年,何麟书的琼安胶园经历近10年磨难,终于迎来乳白色的胶水顺着胶刀汩汩流出。村民苗胞奔走相告,鞭炮声、欢呼声,响彻山野。琼安胶园当年采胶500市斤,收入789光洋。以后每年产量都在180市担左右(约18000市斤),年收入4200块大洋上下。所产之烟胶片均向新加坡输出。

何麟书成功的消息在海内外引起轰动。据说当时琼籍的宋子文曾想借此斥资在海南发展橡胶业,后因故未成。但琼安胶园效应激起了众多华侨返琼投资办胶园的热情。于是,石壁的南兴公司、那大的侨植公司、加赖园的茂兴公司、铁炉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农发利公司相继成立。到抗战前止,全岛共有大小胶园94家,垦荒植胶面积10574亩,共216500株,成为旧中国橡胶种植业的鼎盛时期。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