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董宋珩

董宋珩

董宋珩(1891年-1954年),字长安,清蒲江县寿安镇人。曾任22集团军副总司令。

董宋珩曾在川军田颂尧部任团长、旅长、师长等职。1937年,董宋珩任40军中将副军长。1938年,董宋珩升任第22集团军副总司令。1945年3月,日军大举进犯襄阳市樊城区,董宋珩在前线指挥杀敌受伤,但拒不修养。1949年12月,董宋珩率部2个军、7个师起义,同时策反中国国民党罗广文15兵团10个师、3万余人。1954年,董宋珩作为特邀代表,列席全国第二次政治协商会议,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总司令接见。1954年,董长安病逝于北京,享年63岁。

抗日战争时期,徐州市和襄阳、樊城人民送给“指挥若定” 、“保家卫国” 、“运筹万里”等锦旗给董宋珩。

人物生平

早年时期

董宋珩自小发愤攻书,8岁时即能为人书写对联,字迹端正,受到族戚赞赏。在亲友帮助下,毕业于仁寿县高等小学堂,后考入成都陆军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因反袁世凯被押回原籍判罪。获释后,到成都市投奔熊克武部,随护国军讨袁世凯。

军旅生涯

1923年(民国12年)起,董宋珩先后任川西北屯殖军团长、旅长及29军第1师师长。1925年(民国14年)起,董宋珩驻防绵(阻)江(油)一带达13年之久,指挥部驻中坝。当时彰明与安州区交界的紫柏山,匪徒盘踞四处骚扰,江油市一带匪风甚炽。1925年冬,董宋珩派两个营驻扎彰明西屏场,入紫柏山搜山围剿,历经3个月,土匪大部被歼,道路畅通。自此商业逐渐繁荣,税收兴旺,军费充足,即着手改造街房,将旧式铺面改建为新式楼房,设立中坝市政局,经此整顿,市容为之一新。1927年(民国16年),新筑绵江公路,征集民工4000余人,9月开工,次年完成。由此物资交流扩大,中坝商业进一步发展。1932年(民国21年),刘文辉、田颂尧省门大战,孙震主战,董宋珩及下级官员都主和。战争还没开始,刘文辉以重金买董宋珩倒戈,董宋珩不为所动。此战历时月余,田军惨败,致成都市人民遭受一场严重灾难。

七七事变前夕,川康整军,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改编为41军,孙震任军长,董宋珩任副军长。抗日战争爆发后,由41、45、47三个军组成22集团军出川抗日,经西安市转赴山西省前线,董宋珩率所部在娘子关附近,与八路军协同作战,血战于东、西回村及阳泉市以东地区。后调平遥县休整布防,阻止日军侵犯,指挥部设洪洞县。董宋珩常请朱德总司令来部向官兵讲八路军的战斗作风和游击战术,鼓舞士气。1938年(民国27年),董宋珩调赴徐州市,受第5战区李宗仁节制。董宋珩部41军参加滕州市枣庄战役,122师坚守滕县,师长王铭章壮烈牺牲,为保卫徐州和台儿庄大捷争取时间,集结兵力,创造了有利条件。同年5月,22集团军以师团为单位逐步转移平汉线,在信阳收容部队,防止日军西进,董宋珩坚守前线指挥所,指挥部队英勇杀敌,寸土不让,日军几度侵犯,均被击溃,保住了鄂北广大后方。董宋珩多处受伤,部属劝回川休养广他谢绝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不打败日寇是军人之耻。”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22集团军驻守第5绥靖区孙震任主任,董宋珩为副主任,部队驻河南封丘、汲县一带。1947年(民国36年)董宋珩患病回成都市治疗,与好友夏正寅、韩伯诚往来甚密。董宋珩常言:“战场所见的悲惨情景, 日寇之残暴,中国国民党之专横,老百姓之痛苦,我再不打内战了。"同年秋,侄婿王均茂由台湾驾机来成都,接董宋珩去台湾,被谢绝。

1949年(民国38年)春,中共川西负责人胡春浦通过夏正寅、易野源、田一平等,动员董宋珩掩护中国共产党组织,并策动16兵团起义。时川鄂绥靖公署迁四川万县,收罗残兵败将重建16兵团,以孙元良为兵团司令,孙震绥靖区主任,董宋珩任副主任。虽有职无权,但然接受中共川西党组织交给他的任务,以王家坝19号为联络点,秘密联系16兵团军官曾苏元、杜庸、袁国驯、胡锡珍、傅英道等筹划起义,伺机行动。12月上旬16兵团移驻绵阳市什邡市广汉市一线,董宋珩由成都市去绵阳迎接,向孙震、孙元良表示,同部队共度艰危,以消除疑虑。并告诉孙震,成都很乱,飞机票难买,促使孙震早日离开部队,以免防碍起义。当时16兵团主要任务是在广汉截断汉渝公路,阻止解放军南下,再回成都死守,掩护胡宗南部队退走西康省。在广汉军事会议上,董宋珩说土6兵团上层军官家属多在成都,为避免受创,主张让开川陕公路,不与解放军作战,以保存实力,亦不退守成都,应把部队放在什邡、绵竹一带,伺机行动为上策。建议被孙元良采纳,董宋珩自即秘密通知杜庸(兵团参谋长)、熊顺义(122师师长)转告各师开赴预定起义地区什邡市集结。孙元良见部队各自行动,不听指挥,引起怀疑,突然发出通知请董宋珩吃午饭。董宋珩知事急,即混在部队中赴马角井起义指挥所,摆脱“鸿门宴”。孙元良没见董宋珩,令警卫营搜捕不得,赶赴什邡,又与部属联系不上,情知有变,于21日仓皇逃回成都市。22日,董宋珩率16兵团在什邡宣告起义。

暮年时期

1954年冬,董宋珩以特邀代表名义到北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政治协商会议,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热情接待,并发表对台讲话,希望在台湾的同学、同事回归祖国,完成统一大业。当时由于过度兴奋,血压升高,心肌梗死,抢救无效,病逝于北京饭店,终年63岁。公祭后葬八宝山革命公墓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董宋珩父亲叫宋正兴,曾是糕点店雇工。董宋珩两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生计出现断绝,母亲便嫁仁寿县周龙场(现在中农乡)董鉴明,所以更名为董宋珩,后来迁居文宫镇,家庭生活依然贫困。为了纪念父母养育之恩,在文公场修建“董宋大本堂”。

兴趣爱好

董宋珩善于书法,喜爱珍藏历史文物。

社会公益

董宋珩经常资助青年上学,为有志之士参加革命提供方便,并在仁寿文公场开设“久思堂”药铺,向贫苦人施药,在青黄不接时,还向农民发放无息贷款。

1925年,董宋珩在彰明西屏场驻防期间,省主席刘文辉通令提卖官、公、会、庙产业。董宋珩全力保护,使得观雾山、窦山的庙产得以幸存;董宋珩还在窦图山上修楼房一座,取名“春台”,并对悬崖上行将湮灭的“别有天”三个大字进行整修。

人物评价

为感激董宋珩保护观雾山,窦圈山的庙产,两庙僧众称他为“董太师”。(观雾山和窦圈山的僧众 评)

为董宋珩所建石碑文曰: “县西鄙之紫柏山素称匪薮,为龙绵之患,而吾彰受害尤烈。自民国14年,董宋珩卫戍斯土,亲率劲旅,一鼓荡平,裨10年积寇歼灭无遗,所属人民,得庆安居,皆公赐也。”

抗日战争时期,徐州市襄阳市樊城区人民送给“指挥若定” 、“保家卫国” 、“运筹万里”等锦旗给董宋珩。

后世纪念

自幼贫寒苦用功,频频战斗真骁勇,入犯中华君愤慨,运筹帷幄谋韬略,从军习武志无穷。步步荣升屡建功。指挥杀敌气如虹。北国南疆灭日戎。

参考资料

四川地情 四川省情 市县地情.四川地方志工作办公室.2024-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