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张承志

张承志

“张承志:《中国大百科全书》撰稿者、《花色之谜》译者、理论保藏学创始者、曾兼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北京林业大学教授、美国凯撒国际教育集团亚洲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理事、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专家档案:(2010,11)。

1938年出生于青岛市,祖籍山东沂水。1960年毕业于沂水县第一中学,同年考取北京林学院生物物理专业,1965毕业于林业系,分配到国家自然博物馆工作,职称研究员。现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杂志编委、中国未来研究会顾问。

主要成果

1977年,张承志完成的“生物标本保色保形技术的研究”初步成果,获得北京科学大会重要科技成果表扬;1980年所完成的“昆虫幼虫标本保色保形技术的研究”,得到了法国巴士德研究所和中科院有关机构的好评。他1981年主持的“干花和人造琥珀生产技术的研究”,获得了该年度北京市科技成果奖;1983年主持轻工业部委托的“电镀鲜花和昆虫饰物技术的研究”,获得该年度北京市科技成果奖;1984年参与指导“植物原色复膜标本和蝶类标本生产新技术的研究”,获得同年北京市科技成果奖,此项技术同时被国家教委定为教学标本更新换代的新技术;1986年主持国家攻关局下达的P.K使用技术的研究“作物缺少P.K的植株长相的研究”,同年获得国家经委、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和财政部表彰。张承志通过对研究过程及成果的分析总结,其先后发表多篇科研科普文章。

个人作品

人物评价

科技中国》:“能够在自然科学理论领域创立新学科,可谓是惊天动地的大事…”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在自然科学理论领域创立新学科,是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这是我国少有的一项原创性理论成果”。并将张承志选作该杂志的封面人物。

《百年中国》:并在“记录百年复之路”路 展示百位中华儿女风采”的学者排行榜中,名列44位。这是中原地区百年历史对一位学者及其学说的认可。(《百年中国》系中国未来研究会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而编撰的大型文献典籍)。

《保藏学原理》:在自然科学学科发展史上,由一个中创立的理论理论性新学科,的确新奇。但就是这位喜欢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的老人,真的创立了一个新学科——理论保藏学,而且很成功。

《科技促进发展》:在自然科学学科发展史上书写了永恒”。

科技日报》:“自由探索的科学价值,----访世界理论保藏学创始者张承志”。文中引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名言:“有许多人之所以爱好科学,是因为科学给他以超乎常人的智力快感,科学是他们的特殊娱乐。”“张承志就是在这种特殊娱乐中度过一生的人”。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以“只”只影只”独步当时的开拓者”为标题,对张承志作了报导,并将其评为2010年度科学影响力人物院士6院士土等分享这一殊荣。同时他还被选作该杂志的封面人物,独享另一殊荣。

大众科技报》:人们将会永远记得,是一位中国学者在世纪之交,千年之交,创立了‘保藏学’的理论体系,阐明了文物劣变的机理,破译了困惑人们的难题。这也是成千上万名科学家正在探索的难题。

人物轶事

感人尾声

为了远离可怕的“三个通常”,张承志只好提前三年退休,回家对原著进行修正、补充,今年(2010)总算修补完了,于是卖掉房子出书,到第三版面世时,已历时38年了。他感慨地说:“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感谢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得到了真正的解放,告别了政治恶运,踏上自由探索的历程;感谢一切帮助过我的仁人大德;感谢一直陪伴着我的‘三个通常’。”——《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打开书的扉页,可以看到作者电脑合成的图片:“少小离家老大回。”一条破旧的小船,载着一位驼背的老人,伴着孤雁,映着残阳,走在回家的路上…房子卖了,技术成果被“三个通常”分给了他人。“孤独的行者,他用双脚踢踏的漫漫征程,如同如歌的行板,在娓娓诉说着一位科学家鲜为人知的科学人生……”《今日科苑》2010,14期。

科研史上的奇迹

据中国科技部文献《迈向世界的中国科技》记载(2010.8):“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1962年向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国家自然博物馆等三个单位下达的有关生物标本保护的问题,经三个单位研究后,不了了之。”1972年张承志提出独自重启这一废弃课题的研究,“得到室主仼的批准,但申请购买试剂做实验时,却被主管者拒之…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帮助一位老人打扫实验室时,捡拾到多瓶老人丢弃的过期试剂。而后又从土堆里挖取埋藏14年的废弃玻璃仪器,恰好是这些捡拾的试剂和仪器帮了他的大忙。”

“几经周折终于完成了这一课题。实际上这是一次歪打正着的偶然闯入,当时我对此领域水深水浅一无所知,专业积累一无所有。此次闯入之所以成功,纯粹是借天行事,天道酬勤。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领导五年后发现这一成果时大悦,当即决定将该成果报请参加科学大会。”——《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张承志“成功地完成了这一重大课题,创造了完成国家课题,未花科研经费的奇迹。” ——中国科技部文献《迈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谈创立

创立是初次建立的意思,在世间找不到而社会又需要保藏学理论的情况下,总得有人去创立,不管这个人是白种人还是黄种人。我认为文明古国、文物大国似乎更有条件、更做义务做作这件事。

文物保藏学原理》一书被等教育部选作研究生教学用书,特别是被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名校的相关院系选作中外博士生入学考试参考书、博士生教学参考书,更说明了该书的国际领先水平。但领先不等于首创,如果在现实中找不到更早发表的相同理论著作,那么我的理论当属首创。

业内权威人士集中在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及中国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所。协会理事长陆寿麒及研究所长蔡学昌是业内最髙权威人士,他们在书的序言中指出:“他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有了新的发现”,并一一列出我新发现的四大理论。新学科就是在这四大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社会关注

科技媒体对“逆境”的关注.

张承志一生多磨难,特别是折磨他30余年的“三个通常”。在他独自完成三个科研单位联合攻关未果的国家级课题后,产生轰动效应,这使嫉贤妒能者恼羞成怒、坐卧不宁,于是挥舞“三通常个”的大棒封堵。“所谓‘三个通常’是指当年我的(重大)研究成果单位通常不上报、上报我的(重大)成果时通常不属我的姓名、评职称时通常让我绝对评不上…评助研时使用诱骗术,逼我去外单位参评;评副研时使用调包术,将转赠成转赠赠他人,让我两手空空无法参评;评正研时深夜告黑状,让上级评委“合理”取缔我。此乃‘君子’之为也”。《科学中国人》(2011,6)。完成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是申报院士的条件,而张承志仅仅申报助理研究员都不够格。正可谓“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嫉贤妒能者应知“真正的天分受之于‘天’,奸恶之人断难封杀”。

“三个通常”为何要频频下毒手呢?《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杂志给出的答案是:“三个通常”“害怕羊群里会跑出头驴来,抢占自然博物馆的至高点,所以采用‘三个通常’的方式来未雨绸缪”。

“张承志因成功而招来了磨难…张承志由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个成绩斐然的科学家的人生经历,验证了逆境对于人才成长的正面作用,…张承志的研究经历在科研史上相当奇特,他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野草,应逆境而生,应逆境而长。使‘三个通常’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磨难使这位古希老人四次因祸得福,在逆境中抢占了世界理论保藏学的制髙点。(求仁得仁又何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2010,10)。

逆境对成才的影响,古人有言:“周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作春秋”。“天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肋骨…增益其所不能”。天与生俱与生俱来来的某种优势,“毋庸讳言,‘天分’常遇‘地煞’。对那些一向嫉贤妒能、惯于封诸才华的人来说,你把门关死,才气会从窗户里透出来…真正的天分受之于‘天’,奸恶之人断难封杀,更难一辈子封杀”。——《文汇报詹克明

媒体关注“逆境”是为了营造和谐。“三个通常”是个别人虐杀同行的绝招,文人应专心治学,不应为争一日而治人于死地。 “理性和良知制定了人类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竞赛不使用暗器”。《科学中国人》(2011,6)。古人云“盗亦有道”,大盗行盗素有道德底线,君子出手似乎也应顾及底线!“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国家领导人对张承志的关注

李瑞环主席对张承志的关注:

“李瑞环主席在天津市仼职时,我曾用自己的技术帮助天津蔡村8个农民,集资八千元办了个小厂,当年就有十几种产品出口。李主席得知后非常髙兴,招开会议批评了滞后的老厂,髙度赞赏了八个农民的新业绩,张承志也荣幸地分享到了这一至尊的赞赏。”

政协常委张新时院士对张承志的关注:

“我的室主任陈绍研究员以‘奇才怪才’的名誉将我举荐给张院士,院士接受了举荐,将我这个基层单位的副研,破格聘为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并把动物园内极好的实验室给我专用。随后决定将我调至植物研究所工作,还亲自带我到香山看了为我准备的工作室——‘地主庄园’,这是香山植物园内最髙雅的庭院。我实在没有胆量入住此庭院,只好不辞而别”。——《科技促进发展》(2010,11)。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峥嵘志 | 科研路上的“孤勇者”.微信公众平台.2024-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