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是从事现代农业环境领域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的国家级非营利科研机构。其前身是始建于1953年的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气象组(后更名为农业气象研究所)和成立于1980年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2011年,农业气象研究所和生物防治研究所合并组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研究所致力于农业环境领域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重点研究人类生产活动影响下光、温、水、气等环境要素的演变规律及其与农业生物和农用投入品相互作用机理及调控与保护对策,引领领域科技方向,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

截至2013年10月,研究所总人员规模近500人,其中在职职工160人;拥有6个研究室、2个国家级平台、6个部级平台;开设二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7个;仪器设备总价值1亿多元人民币。

历史沿革

1953年3月,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气象组成立。

195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后,8月27日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批复,同意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包括农业气象研究室在内的五所二室。

198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成立。

1990年5月4日,经国家科委批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研究室更名为农业气象研究所。

200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在北京组建。

2002年10月10日,科技部、财政部和中编办批复的农业部所属科研机构改革方案中,农业气象研究所”转为非营利科研机构,与生物防治研究所合并更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2005年6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正式成立。

2012年,研究所被评为2012年度中国农科院研究生管理先进单位。

2016年12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承办的“国家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创新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

2017年3月,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承办的“中国循环农业产业创新发展战略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中国循环农业创新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

2018年10月,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至2013年10月,研究所总人员规模近500人,其中在职职工160人。

据2017年3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拥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5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名、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名、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4名、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名、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名、青年英才计划”A类入选者4名,拥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创新团队10个。

“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曾希柏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董红敏林而达朱昌雄杨其长、曾希柏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杨其长

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董红敏、朱昌雄、杨其长

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其长、曾希柏、梅旭荣、严昌荣

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董红敏、杨其长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李勇

青年英才计划”A类入选者:张西美、曾章华、贺勇、王耀生

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曾希柏

科研部门

截至2013年10月,研究所拥有6个研究室、2个国家级平台、6个部级平台、1个第三方认证实验室、5个国际合作平台、9个院级农业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6个院级中心。

国家级平台:中日农业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作物高效用水国家工程实验室

部级平台:农业部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设施农业节能减排与养殖废弃物处理重点实验室、寿阳农业环境科学观测试验站、岳阳农业环境科学观测试验站、畜牧环境设施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国际合作平台:中美农业环境中心、CGIAR联合实验室、IAEA联合实验室等

院级农业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西藏那曲、北京顺义等

院级中心:农业与气候变化、农业立体污染防治与产地环境质量、设施农业环境工程、节水农业、农业纳米、农业环境控制

研究所研究室:气候变化研究室、农业减灾研究室、旱作节水研究室、环境工程研究室、环境修复研究室、生态安全研究室

设备资源

截至2013年10月,研究所拥有科研用仪器设备1076台(套),其中2万美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100台(套),仪器设备总价值1亿多元人民币。

截至2012年6月,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拥有同位素质谱仪、元素分析仪、液质联用仪、气质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全自动凯氏定氮仪、激光粒度分析仪、微波消解系统、高速冷冻离心机及超低温冰箱等仪器设备,设备总价值超过2700万人民币。

科研成就

研究成果

截至2013年10月,研究所组织承担了国家主体科技计划、重大专项、行业科技等项目和课题,在优势学科领域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7项,省部级奖12项。研究所是国家气候变化农业影响与评估组长单位和国家气候变化谈判农业领域的唯一技术支撑单位,农业部防灾减灾、旱作节水、外来入侵生物环境风险等领域的咨询专家组组长单位,基础农学—农业气象学、农业环境学和农业资源学的牵头编写单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IPCC)5次评估报告的主要作者和FAO农业水质管理手册组织编制单位。先后承担和参与起草了10余项相关领域国家行业发展规划。

学术期刊

中国农业气象》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主办的反映中国农业气象科学研究进展的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有关农林水产业与气象有关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国内外有关专题研究动态综合评述等,涉及包括全球变化、区域农业气候、减灾防灾、干旱与节水农业、作物气象与农田小气候、农业减灾防灾、农业生态环境、3S技术在农业气象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农业气象》是中央级刊物,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农业科技论文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截至2015年9月,研究所开设二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7个。

二级学科博士点:生物物理学、农业水土工程、土壤学、农业生态学(自主设置)、设施农业与生态工程(自主设置)、农业气象与气候变化(自主设置)、农业水资源与环境(自主设置)

二级学科硕士点:气象学、生物物理学、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环境科学、农业生态学(自主设置)、农业水资源与环境(自主设置)

教学建设

• 建设概况

研究所研究生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统一组织招生、授课和学位授予,课程学习期间由研究生院实行全方位管理;课程结束后跟随导师进入研究所开展课题研究,直到完成毕业论文。

研究生主要由研究所负责管理,研究生院进行辅助管理。

• 获奖情况

2015年,研究所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博士生1名、硕士生1名。

2016年,研究所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博士生1名、硕士生2名。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 所徽

所徽是以麦穗为主要元素的艺术团,主色调为蓝色。

文化精神

• 文化理念

鼎新利物,臻和致远

• 科德学风

创新、求是、诚信、合作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