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卓新
杨卓新(1890年10月10日-1963年6月10日),字华一,号祖谷,又号茂复,湖南省新化县中和团北渡村人。曾任湖南大学代理校长(1930年8月至1931年3月)、湖南大学数学系主任、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教务主任等职。杨卓新是继胡明复、姜立夫之后第三位取得数学博士的中国人。少年时就读于资江高等小学堂,后考入湖南高等学堂,这是清末全国最早开办的高等工科学校之一。
人物简介
少年时曾就读由资江书院改制的资江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赴长沙市考入湖南大学的前身湖南高等学堂,这是清末全国最早开办的高等工科学校之一。
民国2年(1913)他从该校机械科毕业,适逢庚款津贴生留学考试,被选录。先赴美入哈佛大学,不久转入威斯康星大学,两年中尝试不同的本科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再转入伊利诺斯大学电机系,攻读三年,获硕士学位。又入锡拉丘兹大学专攻数学,于民国8年(1919)荣获博士学位。他是继胡明复、姜立夫之后中国近代第三位数学博士,同时也是实行新学制后湖南省历史上的首位博士。其间加入民国4年(1915)成立的中国科学社,并曾被推举为董事候选人。
20年代初美国大学的研究水平还远低于欧洲,感于此,杨卓新决定渡过大西洋前往西欧深造。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币值汇率低落的良机,他于民国9年(1920)抵达英国作博士后研究,先后进入剑桥大学和伦敦大学。民国11年(1922)到巴黎大学,选听居里夫人的物理讲座,在实验室共同研讨课题。民国12年(1923)赴德国柏林大学,专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而来。凭借优秀的数学和物理学造诣,杨卓新得以与爱因斯坦进行对话和探讨。爱因斯坦为构建广义相对论,曾经求助于黎曼几何和张量分析,补学有关数学知识,所以大家在这里不乏共同语言。
在美、英、法、德先后学习11年后,杨卓新于民国13年(1924)回国,应母校(这时已改名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之聘担任教务主任兼数学教授。民国15年(1926)1月,省立湖南大学成立,杨卓新任总辖校务的学校行政委员会10名委员之一,兼理科学长。
主要经历
次年春,北伐军进入长沙市,学校改制,杨卓新任教务主任。接着马日事变发生,学校停办,省政府以杨卓新、唐艺菁两位无党派理工科教授为特派员留守主持,保管校产。民国17年(1928)4月湖南大学复校,民国19年(1930)8月杨卓新代理校长,任职半年多后改任理学院院长。理学院下设数理系和化学系,次年,数理系分家,杨卓新兼任数学系主任。
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湖南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杨卓新仍任原职。后推荐矿冶系毕业的吴树基继任数学系主任。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湖南大学曾迁至湖南辰溪,条件简陋,物资匮乏,物价飞涨,且时有日寇袭扰,但湖南大学一直坚持教学,未尝中断。杨卓新随学校奔波辗转,秉承“教育救国”的初衷,从未离开,并积极参与发起组织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其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曾有意邀请他去任教,但他谢绝不往。
杨卓新在教学方面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尤以《数学物理》《微分几何》等课程见长,涉及物质运动或空间结构等物理力学背景,他既能一般地演绎普遍的数理,又能独到地上升为数理哲学,采取探索式的教学方式,重在启发思维。他在教材正式出版方面则采取慎重态度,所以人们能看到他所撰著的只有几本成熟的讲义:《近世解析几何学》《高等数学解析》等。
为加强素质教育,开阔学生思路,杨卓新也主讲面向全校的专题讲座,如《学术与人生》等。他的《科学通义》则适合供理工文各科不同知识体系学生用作科普和科学哲学的讲义。除开在湖南大学工作之外,他对中学教育也很关注,曾在长沙市中学兼课,还担任过长沙明宪女子中学的名誉校长。
杨卓新本人的兴趣,是力图求索宇宙的起源。他主张六维时空,即时间也分为三维。他发现佛教哲学博大精深,远超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墨家、阴阳家的哲学,从而广泛深入地研读佛教经义,形成了他的一套融儒家学说、佛教哲理、现代物理为一体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模式。
宗教的熏陶洗礼,使他不求仕进,远离政治,不在乎思维成果的显化固化,因而归国后的学术论著几乎难以寻觅。民国36年(1947)中央研究院筹划院士制和开始遴选院士时,要求各校推荐候选人。湖南大学有“二杨”登榜,即文科部聘教授杨树达和理科领衔教授杨卓新,从资历和威望来说均可入围。但杨树达著述等身,陈寅恪、郭沫若等都心悦诚服,顺利当选;而杨卓新则因为著作的缺乏未能当选,数学界讲究量化,自然无所依凭。
新中国成立后,曾赴京参加全国高校理学院长会议。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杨卓新随理学院恢复原蓝田国立师范学院结构,组建湖南师范学院,因政事、年事和人事等原因未再担任领导职务。
三年困难时期,他年老体衰,不久发现患上胃癌,于1963年6月10日在长沙市病逝。
因为特别赞赏岳麓山儒、释、道三教合流,和谐相处,杨卓新大半辈子都在湖南长沙湘江河畔的岳麓山脚下度过。
他生前注重道德修养,座右铭是“成己、成人、成物;立德、立言、立功”。
弥留之际仍向家人口述:“为学不厌,诲人不倦,日知所无,月习所能;睨环宇,熙攘人生,征考通家,张扬大道;彷徨坛席,俯仰名山,日月千秋,江湖万古;非关人杰,或是地灵,逝者如斯,忧乎尚己。”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