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凤尾绿咬鹃

凤尾绿咬鹃

凤尾绿咬鹃(Pharomachrus mocinno)是一种小型攀禽,属于咬鹃科咬鹃科,是南美洲丛林中最美丽的鸟类之一。雄性凤尾绿咬鹃具有光滑的长尾𫛭覆羽,如同不死鸟般的尾羽。该物种濒危,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附录第一类保护动物。凤尾绿咬鹃主要栖息于热带森林,尤其是山地云雾森林。

凤尾绿咬鹃共有两个亚种,分别是墨西哥南部亚种P. m. mocinno,分布在墨西哥南部、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共和国等地;以及中美洲亚种P. m. costaricensis,主要分布在危地马拉。凤尾绿咬鹃在中部美洲神话中占有重要地位。 凤尾绿咬鹃以昆虫为主食,也吃植物果实。它们常在腐朽的树木中挖掘洞穴作为巢穴。凤尾绿咬鹃是一种高度迁徙的鸟类,春季从森林的坡地飞向森林的树冠。这种行为在繁殖季节期间才会发生,繁殖季节因地而异,但通常在3月至8月之间。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濒危等级,凤尾绿咬鹃被列为近危物种,主要威胁来自栖息地的破坏。凤尾绿咬鹃在中美洲神话中有重要角色,与特奥蒂瓦坎古城紧密相连。目前,它是危地马拉国鸟,出现在国旗和国徽上,同时也是危地马拉货币——危地马拉比索的名字来源。

外形特征

凤尾绿咬鹃科是咬鹃中体型最大的,体长38-41厘米。加上尾羽长达70厘米。体重180-210克。其脚趾与其它鸟类均不相同,1、2趾向后,3、4趾向前,为异趾形。

凤尾绿咬鹃有着极其华丽的外表,绿色的羽毛,红色的胸部上具狭窄的半月形白环,羽毛为鲜艳的铜绿色和红色,在不同角度观看可看到由金属绿至蓝紫色不等,通常有闪烁着金属光泽的鲜艳羽毛。一般情况下一级飞翼的羽毛会遮掩了尾羽,而只有繁殖季节时的雄性才会看到长长的尾羽。

雄性并有一个如头盔般的冠毛。雄性成鸟的喙为黄色,雌性则为黑色。雄性绿咬鹃有平滑的长尾𫛭覆羽,如同不死鸟一样的尾羽。幼年的凤尾绿咬鹃保留有一双原始的爪,就像始祖鸟翼龙的爪,成年后消失。

栖息环境

栖息在墨西哥南部以及中美洲的热带丛林中,原始潮湿的山地云雾林,茂密植被的沟壑和悬崖,森林边缘,牧场,海拔900 - 3200米之间。在哥斯达黎加,在非繁殖季节有向低海拔迁移的记录。

生活习性

飞行速度快,因其具有非常漂亮的羽毛而闻名,美洲最美丽的鸟类之一,在中美洲的神话传说中占有重要地位。杂食,丛林中的昆虫,水果,青蛙都是它们的食物。

分布范围

分布于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马共和国

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每年的2月至7月之间,雄性为了吸引雌性,会进行求偶之舞,在空中跳跃,大声唱歌。雌雄共同筑巢,通常营巢于距地面20-30米高的树洞中,偶尔也选择啄木鸟的老洞。配种后,雌鸟在巢中产1到2枚卵,卵呈淡蓝色,父母双方孵化17至18日。一旦孵化,雌雄轮流喂养的早成雏23日至31日,直到它们羽毛丰满离巢。新生幼鸟的翅中保留有一双原始的爪,成年后消失,这一点类似于麝雉,说明它也是一种原始鸟类。

亚种分化

文化内涵

凤尾绿咬鹃又叫做“阿兹特克鸟”,是一种生活在中南美洲热带雨林的美丽鸟类。在古代玛雅和阿兹特克文化中,凤尾绿咬鹃被认为是羽蛇神(格查尔神)的化身,享有神圣的地位。

绿咬鹃在欧洲殖民者入侵以前的美洲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古代玛雅和阿芝台克人看来,它们是羽蛇神的化身,象征着天国与灵魂,严禁杀死绿咬鹃,违者处以极刑,在他们的社会中,绿咬鹃亮绿的尾羽是比黄金还珍贵的物品。在古代玛雅和阿芝台克文明中,只有国王和高级祭司才佩戴有这种长达一公分翡翠般的尾羽。在许多中美洲语言中,“格查尔”一词还有珍贵,神圣,笔挺的意思。

绿咬鹃从未被人们长时间喂养过,总是在被捕捉到之后一段时间内死去,出于这个原因,人们把它看作是自由的象征。绿咬鹃是危地马拉国鸟,在危地马拉的国旗与国徽上都有一只绿咬鹃。据传,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之前,绿咬鹃总是美妙地歌唱着,殖民者入侵之后便开始沉默,当危地马拉解放之后,它们又开始欢唱了。

词源

凤尾绿咬鹃的种加词mocinno来自发表者Pablo de la Llave为纪念其恩师──José Mariano Mociño,而将这种鸟以其恩师名字的拉丁化后命名。虽然有时这种加词会被串成mocino,但在从前的西班牙文中ñ多串成nn,所以现时nn这串法已被认定为合法及唯一的官方名称。其英文俗名quetzal则来自纳瓦特尔语,当中quetzalli意指长而挺拔的羽毛,quetzaltotōtl指拥有长而挺拔的羽毛的鸟,从而简化出魁札尔鸟(quetzal)这个名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近危(NT)。

参考资料

..2024-08-14

..2024-08-14

..2024-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