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潘素梅

潘素梅

中国杂技表演艺术家。北京人。潘家班童子团第三代传人。她7岁随父亲学艺,8岁在上海大世界登台演出。1956年参加上海红色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为演员。1972年加入上海杂技团。历任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第一至第三届常务理事。一级演员

正文

潘素梅(1941~ )

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百戏奖获得者。她基本功扎实,技艺全面,演出节目有晃板、转碟、抖空竹、蹬技、蹦床飞人等。她与朱复正创作演出的跳板蹬人,1981年获华东地区会演一等奖,并获第十届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特别奖——摩洛哥城市奖。

杂技艺术在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杂技在汉代称为“百戏”,隋唐时叫“散乐”,唐宋以后为了区别于其他歌舞、杂剧,才称为杂技。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杂技的文学记载了。《史记·李斯传》记载过胡亥曾经在甘泉宫看角抵戏的情形。当时的角抵戏,像今天的摔跤表演。《列子·说符》还介绍了介绍了民间曾有在空中掷投五剑、七剑的表演。汉朝张衡在《西宗赋》里生动地描写了跳剑丸、走绳索、爬高竿的表演情景。隋炀帝设立太常寺,教授杂技技艺,并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在长安端门外天津街举行过百戏演出。杂技到了唐朝又有发展,当时许多著名诗人的诗中都有反映。白居易的新乐府《西凉伎》中有描写“舞双剑,跳七丸、袅巨索,掉长竿”的诗句;元稹的乐府《西凉伎》中也有“前头百戏竞撩乱,丸剑跳掷霜雪浮”的诗句。到了宋代,杂技艺术已有了40多个节目,那时,有人能表演挑一担水在绳索上行走的绝技。可见,当时的杂技艺术水平之高。新中国成立之后,杂技艺术焕然一新,许多省、市成立了专业剧团,创造了许多新节目,增添了灯光、布景、乐队。许多杂技艺术团先后出国访问,并屡获国际大奖,

水杂技

成为世界著名的杂技大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