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王蕴智

王蕴智

王蕴智,河南许昌市人,现任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河南省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古文字与古代文明方向的教研工作。

简介

王蕴智,男,1955年生,1991年吉林大学考古学古文字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现任河南省中国古代史重点学科及博士点学科带头人,河南省文字学会会长。另任全国汉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学会理事, 中国文字博物馆安阳市)学术顾问,漯河市政府许慎文化资源开发特聘顾问,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学术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先后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商代宗教研究》、《甲骨文词义系统研究》、《河南出土文字谱系的整理与研究》及《甲骨文构形研究》、《中原文化大典·古文字卷》等重要课题10项,出版有《殷周古文同源分化现象探索》等专著4部,发表专业学术论文80余篇。

成就

学术研究

王蕴智长期潜心于古文字与古代文明方向的学术研究,尤致力于甲骨学与殷商史、商周文字考释及字源学等学术领域前沿课题的研究。其治学特色是以整理、考释出土古文字资料为基础;结合考古收获和文献记载,着重从语言学、历史学民族学、汉语史及思想、礼仪制度等各个侧面探讨华夏民族文化的渊源。本人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在古文字学、甲骨学殷商史、汉语史、商周考古等专业领域有很高的学术知名度,是当代我国古文字学界成果比较突出的中年学者之一。

教学

在教学方面,王蕴智多年立足于河南省出土古文字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初步确立了富有中原特色的古文字教研体系。古文字学科长期以来在教学与科研诸方面都存在许多不利因素,该学科在教育部颁行的教学大纲和社科类目中至今尚没有明确定位,而且因受古文字符号印刷条件的限制,国内目前甚至还缺少相关的专业刊物,更没有一家这方面的核心期刊,至于各种古文字教学读本、教材,目前也十分稀缺、滞后。在教学环节上,本人克服种种实际困难,注重古文字研究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自己的研究所得和当代考古学、古文字学诸领域中的最新学术成果,并根据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的专业特点及教学对象层次的高低,先后编写出了配合专业教学使用的多种教材。

其中为本科生撰写了《古文字学讲义》,为研究生撰写了《商代文字构形讲析》、《甲骨学与殷商文明》、《中原历代出土青铜器铭文集释》、《战国秦汉文字学》、《字圣许慎与\u003c说文\u003e学》等多种教学读本。在教学手段上,实现了不同教学板块的多媒体化,教学内容规范有序,课堂授课信息量大,直观性、知识性强,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现分别给本科生开设有古文字学和汉字文化(学校素质教育)课;给研究生讲授有甲骨学与殷商史、商周青铜器及金石文字学、战国秦汉文字及《说文》学、古文字构形学、训学、古文字与古代文明研究等多门基础课和专业课。

现已指导硕士研究生(含毕业)15名,博士研究生7名,各毕业研究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

学术成果

王蕴智的学术成果可主要归纳为四个方面:(1)通过主持《甲骨文构形研究》、《古文字谱系的整理与研究》等课题及发表《试论商代文字的造字方式》、《商代文字可释字形的初步整理》、《远古符号综类摹萃》等一系列论文,较为深入地揭示了早期汉字的构形方式及其源流,较高层次地反映了当今古文字专业学者的释字水平;(2)通过独立承担完成国家青年社科基金项目《商代宗教研究》及发表《试论殷墟时期上帝观念的发展》等系列论文,全面探究了殷墟时期的各种宗教数术风习,为我国传统思想文化渊源的发掘做出了新的尝试;(3)通过其专业论著《殷周古文同源分化现象探索》及《、后考辨》、《释竞、业及与其同源的几个字》、《古文字中的子和闽方言中的囝》、《说》、《 字探源》等一系列论文,开辟了以古文字同源分化为对象的汉字字源学研究领域;(4)通过《略说“孔”和孔姓的起源》、《商代叶族考》、《殷商箕族渊源考订》等系列论文,对商周时期的国族遗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民族历史学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

古文字学

当代的古文字学是我国古代文明研究的前沿窗口,是构架在考古学、历史学、汉语史、语文学、文字学诸学科之间的一门新兴学科。郑州大学多年前已设置有古文字与古代文明这一学科方向,王蕴智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上岗较早的博士生导师及学科带头人,凭借学术实力,近年来在为本校申报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在申报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学等省重点学科及博士学位点方面,其做为一个不可缺少的独立方向,分别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社会服务

在社会服务方面,王蕴智曾经倡议并参与论证的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建设项目,近来已经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批准,这是一个反映中原文明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另外由他本人倡导的将漯河市建成全国性的许慎文化研究中心、许学文献资料中心和汉字文化圣地旅游中心的规划方案也已经被地方政府所采纳,如今正在实施之中,并成功筹办了在2005年11月召开的“首届许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些方面的工作有力推动了河南省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