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赤鼯鼠

大赤鼯鼠

大赤鼠(学名:Petaurista philippensis grandis)属于啮齿目松鼠科。它的身体覆盖着红褐色细毛夹杂黑色毛,最大的特征是体侧有飞行翼膜,从前肢到后肢踝关节。大赤鼯鼠分布于南亚国家、中国、泰国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及爪哇。它是杂食性动物,喜食嫩芽、幼叶、种籽及果实,尤其是血藤的叶片、樟科、和谷斗科汁坚果,是飞鼠最常吃的东西之一。大赤鼯鼠是典型的叶食性动物,不属于保育类动物。为中国台湾三种鼯鼠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大赤鼯鼠的天敌包括台湾云豹褐林鸮鹰雕凤头鹰林雕蛇雕等。除了自然的天敌之外,山坡地开发、道路的开拓可能对大赤鼯鼠造成族群岛屿化与路杀的问题。人类饲养的宠物也可能对大赤鼯鼠造成危害。

形态特征

体型较大,头部浑圆,吻不突出,须黑。头与躯干长45~50公分,成鼠重约1.2公斤。全身长满红褐色的柔软细毛,间杂着黑色毛,而头部以黑色毛为主。腹部淡黄褐色。尾长约46-49公分,尾基部与体背同色,越接近尾端即转变成黑色。最大的特征便是位于体侧的飞行皮膜(翼膜),从前肢手腕延伸至后肢之髁关节处;为一种特化的构造,便于在森林之间飞翔。腕部软骨特化,可帮助皮膜撑开以滑翔。体重范围在1,000~2,500公克。齿式为门齿1/1,犬齿0/0,前臼齿1/1,臼齿3/3,总共20颗牙齿。

分布范围

大赤鼯鼠分布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锡利兰卡、中国、泰国、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及爪哇。在中国台湾,从海拔100米至2500米的地区均可发现其踪迹,但中低海拔较常见,高海拔地区较少见。

栖息环境

大赤鼯鼠主要栖息于阔叶林及混生林的树冠顶层,是中国台湾分布最广的鼯鼠。它们也能适应人造林的环境,包括针叶林、人工混合林,甚至人工纯林。

生活习性

大赤鼯鼠是典型的夜行性动物,白天躲在树洞内睡眠,傍晚才开始外出活动、觅食。主要栖息在成熟的天然林内。飞膜大,移动方式不像鸟类那样展翼冲天,而是用滑翔来“飞”的;所以都是由高处滑到低处,等抓住对岸的树枝后,再爬上树梢,准备第二次的滑翔。而大赤鼯鼠似乎也懂得流体力学,它们能够借着上升气流来滑翔,远的可滑到450公尺外的距离。喜好单独活动,活动范围2.5~3.2公顷。大赤鼯鼠杂食性,喜食嫩芽、幼叶、种籽及果实,尤其是血藤的叶片、樟科、和谷斗科汁坚果。它们为树栖型的食叶性哺乳纲,叶片占取食比例七成以上,常见食物包括米槠雀榕及里白馒头果。除了树叶及嫩芽,也会取食果实、花苞、啃咬树皮以及食用少数昆虫等。高纤维的食物来源使它们有膨大的盲肠及后肠。

大赤鼯鼠通常利用距离地面十多米的树洞为巢,会将树干腐烂部分挖除、啃咬,直到足够容身。树洞洞口直径约10公分至25公分,巢内以细枝树叶等作为衬底。它们也会利用巢蕨崖姜蕨等附生植物的基部作为休息用的庇护所。

繁殖方法

大赤鼯鼠每年有两次繁殖期,即每年的12~2月及6~8月,一胎产仔通常只有1个,怀孕期约45天。出生时体重约56公克左右,大致上90天后断奶,10~12个月即可达成体型。雌鼠单独育幼,幼鼠会与雌鼠同居数个月。圈养的大赤鼯鼠可活上16年。

饲养技术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