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选民定理
这一定理主张,在两党制中,政党表述施政纲领要吸引位于中间位置的选民,他们认为在选举中处于中间标度可以吸引左右两边的选民,并以此获得胜利。该实际标度一般为经济上的“左—右”轴,在实际选举中也的确主要以经济为标轴,但同时该定理并不排斥以其他标准来建立标度。
定理含义
两大政党为了赢得选举,而不再受既定的意识形态政纲的束缚,表现得像机会主义者一样。中间选民定理声称,对政党来说,唯一的能最好的回应对方的政纲就是能使中间选民满意的政纲。
这一论点不仅适用于选民立场呈单峰对称分布的状况,他还适用于按明确界定的标度选民所持立场的连续的分布状况。但需要指明的是,如果选民立场在实际的标度中分布极不平衡,那么中间值就不会正好处于该标度的“中间”位置,代表一个中性政治立场。政治中性只存在于先对对称的分布状况中。
理论的提出
该理论是唐斯的著作《民主的经济理论》中的一部分,在该书中,唐斯提出了关于政党竞争和选民行为的两个基本原理:政治代表们唯一感兴趣的是当选与连任;投票决定完全基于投票者他或她的自身利益考虑。
成立基本条件
1、选民与政党都要满足对个体理性的一般要求,即刚才提到的两个基本原理。关于选民方面,为了避免现实中选民的弃权行为影响理论的适用性,我们首先假定选民参加投票,中间选民定理意味着站在投票箱前的选民会把票投给最接近其理想之标点的政党。
2、单一定点偏好和单一标度:选民在实际标度中会有一个明确的理想标点,选民用唯一标度来评价政党,并且围绕这个唯一标度产生单一定点的效用函数。
3、选民的理想标点沿着实际标度呈连续状态分布。
4、政党的数目是外部设定的,并且只能是两个。
5、动机:假定各政党只关心如何赢得竞选。
6、得票最多的政党赢得选举,既单一选区简单多数制原则。
7、信息不完全:选民与参选政党在施政纲要和理想标点上拥有完全的信息,但实选民和政党同时做出各自的决定,每个参与者对他们的行动仅做一次选择,并且每个参与者是在不知道对手的行为的情况下做出自己的选择。
8、竞选承诺是可靠的并且会有政治决议跟进。但是在现实竞选中,不可避免的要碰到“廉价承诺”,唐斯在模型中并未论述。
9、参选率达到100%,或者窜在弃权者的话,他们只是偶尔分布在实际标度上。
10、机动性:政党为了获得胜利可以完全自由的选择他们想要的政治纲领。
11、投票建立在对未来的预期之上,尤其是建立在政党施政纲要的基础之上。
12、博弈的结构是一种开放性知识,即每一位参与者了解该结构,也知道对手了解该结构,并且也知道对手也知道参与者了解该结构,以此类推。
三个政党情况
文中指出,当某个政党制度中出现三个以上政党时,这些政党在竞选时将不按照唐斯的条件在标度上分布。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间立场在议会中遭受失败,中间立场是否会成为决议,这不仅取决于议会决策制度的详细制度规定,还取决于政府多数派与议会多数派之间的关系以何种方式在制度上规定下来。
情形分析
台湾省的情形,可以简单地分配如下:40%的绿,45%的中国国民党蓝,25%的亲民党蓝。不论是国民党的蓝在中间,还是亲民党的蓝在中间,根据中值选民定理,都将是蓝胜出,因为中值选民是蓝色的。可是为什么在2000、2004年的台湾选举中,却是绿营胜出,根本原因就在于,台湾和美国不同,台湾是多党制,而美国是两党制,和前面举的学生—教员比率有点类似,两个候选校长和三个候选校长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而台湾的多党制,实际上大的党有三个,蓝营两个,绿营一个(李登辉的台联党实在太小),绿营的票数相对集中,而蓝营的票数在两个政党的瓜分中被分散了,即使蓝营的选民在台湾占了多数,选举也无法取得胜利。
如果台湾地区实行了两党制,会更有利于两岸稳定。因为,在台湾省,急独的势力毕竟不占多数,中值选民即使不是蓝色,也会是无色的或弱色的,也就是维持现状,根据中值选民定理,为了获得选举,两个政党的党纲都将向中值选民接近,既不急于统一,也不急于独立,结果是两个政党的颜色都会有所淡化。从这个意义上看,亲民党的泡沫化有利于蓝营。当然,如果国亲两党能精诚合作,结果也是一样的,但精诚合作的可能性似乎不大。
台湾政治精算师李登辉最近出手欲与民进党切割(体现在倒阁之时),在于看到了民进党的败相,图谋在绿营内由台联党取代民进党获得绿营的旗手地位,可谓老谋深算。绿营内急独的台联党上升,民进党下降,绿营内部势力的均匀化,是有利于蓝营的,因为这分散了绿营的力量。无论在蓝营,还是绿营内部,哪个形成一党独大的局面,都会对本营有利。
如果蓝营和绿营内部都形成了一党独大的局面,那么结果就和两党制很相似(即使还有其它很多小党,但力量微不足道了),会出现两党的颜色都变淡的可能,政治向中间靠拢。如果绿营内部一党独大(民进党),而蓝营内有两个大党(中国国民党和亲民党),就是目前台湾省现状,那么结果就是政治向绿色(台独)靠拢。情况反过来。如果蓝营内部一党独大(国民党),而绿营内有两个大党(民进党和台联党),可能是台湾未来中期现状,那么结果就是政治向蓝色靠拢。最后再说一下马英九。马英九走的是温和路线,或者说是中间路线。有些人因此说马英九没有自己的政治主张,是不十分正确的,因为从长远看,台湾政治更有可能向两党制发展,而根据上面的分析,两党制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中值选民定理,也就是中间路线,可以说马英九走得超前了一点。在此次倒扁中,马英九曾一度向深蓝倾斜,当然也是受宋楚瑜的影响。但与宋楚瑜不同的是,他并没有忽视吸纳浅绿民众,而不走陈水扁希望看到的蓝绿对决,当然最后还是被陈水扁引到蓝绿对决上去了。马英九后来回归了中间路线,中间路线应该是中国国民党的长期路线,如果台湾省未来是两党制的话。
台湾还不会很快的发展到两党制,那么中间路线是不是就没有意义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中间路线依然有其意义。因为,民进党的势力下降不可避免,绿营的分散也就是必然的,而蓝营内只要能进一步整合(整合方法有二,一是团结或合并国民党和亲民党,二是泡沫化亲民党。泡沫化国民党不大可能,毕竟国民党比亲民党大很多,而且国民党也没有出现分裂或大的决策失误),并通过中间路线吸引浅绿选民,前景就是一片光明的。
中位投票人定理
中位投票人就是指对某个议案或公共产品需求量持中间态度的人,他正好把另外偶数个投票人分为兴趣或意愿刚好相反的两组。(戴文彪)中位投票人定理认为,在个人偏好满足单峰偏好的简单多数规则下,在投票赢得胜利的将会是被中位投票人最为赞成的方案。中位投票人最偏好的公共产品的数量或劳务量常常是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
政党与中位投票人定理
研究政党及其竞争均衡始于安东尼。卡尔·唐斯。1957年唐斯在著作《民主的经济论》中提出了政治竞争模型。该模型是以霍特林在此之前对空间竞争作出的分析为依据的。卡梅隆·安东尼。唐斯的政治经济模型的基本假设是在代议制民主中,选民追求效用最大化,政党追求选票最大化。唐斯对这一理论作了如下说明:
在我们的模型中,政党特别感兴趣的不是如何使社会资源的配置达到效率要求;相反,每个政党都努力最大化其选票以求重新当选。因此,政府即使有能力把社会推进到维尔弗雷多·帕累托最佳状态,它也只是迫于和其他政党竞争的需要才这样做……可见,关键的问题在于党派之间的竞争是否总能迫使政府达到帕累托最佳状态。
在唐斯看来,政党并非是为某种真理及理想而行动,而是谋求在选举中获胜以掌握政权进行活动的人的联合体,选民是指从政府实施使的政策中能够有所获益的个人。
中位投票人定理在公共选择学派的理论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任何一个政治家或政客,要想获得大多数的选票,就必须使自己的方案与中位投票人的意愿相一致,这样才有可能在最后的竞选中获胜。同样,在一个社会中如果中间阶层占大多数,那么这个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就会越稳定。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