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培养、造就合成军队高级指挥员和高级参谋人员的最高学府。直属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培养与中国人民解放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相适应的中、高级指挥员。

经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批准,在原华北、华东军事政治大学的基础上创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1951年(辛卯年)1月15日,军事学院在南京成立。刘伯承领导创建工作,并任院长兼政治委员。

历史沿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加强中国人民解放军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培养适应现代战争要求的指挥员,经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批准,在原华北、华东军事政治大学的基础上,创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

1951年1月15日,军事学院在南京成立。刘伯承领导了创建工作,并任院长兼政治委员。军事学院的成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由初级建军阶段进入高级建军阶段的主要标志之一。军事学院编制等级为大军区级,直属中央军委领导。其基本任务是: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毛泽东军事思想,总结人民解放军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学习其他国家军队的有益经验,在人民解放军现有军事、政治素质的基础上,培训能够组织指挥现代条件下各军种、兵种协同作战的合成军队高级指挥员和高级参谋人员,以加速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1957~1959年,根据中央军委决定,以军事学院有关的系为基础,分别组建高等军事学院、军事学院和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等学院。高等军事学院设在北京,其任务是:训练全军陆海空军正师职以上现职军事、政治、后勤干部,高级参谋人员及军事理论人员。刘伯承为第一任院长兼政治委员,叶剑英、陈伯钧、李聚奎先后任院长,李志民任政治委员。军事学院仍设在南京。其任务是:培训全军团职及部分师职军事指挥干部。廖汉生、刘浩天、张震先后任院长,钟期光、王平先后任政治委员。海军、空军、炮兵和装甲兵等军种、兵种指挥院校主要培训本军种、兵种的团、营职指挥干部。至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形成了高、中级指挥院校培训体系。

1966年10月起,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高等军事学院和南京军事学院停止了教学活动。

1969年,高等军事学院、南京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被撤销,合并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

1970年8月6日,军政大学在北京成立,黄永胜兼任校长,张秀川任政治委员。主要轮训团以上干部,只进行政治教育,取消了军事课教学。

1972年5月,中央军委任命萧克为军政大学校长,唐亮为政治委员,开始治理“文化大革命”给学校造成的严重破坏,逐步建立起军事、政治、后勤3个系和所属的军事、政治、后勤教研室,恢复了军事政治后勤课教学。

1975年,开办了一些属于进修性质的军事班、政治班、师以上干部读书班和抗登陆作战研究班。建院初期,机关设有训练部、政治部、院务部等部门;教学科研机构和学员培训管理机构分设11个教授会和4个系。到1956年,发展为具有战役、战史、高级速成、高级函授、政治速成、基本、情报、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防化兵12个系和战史、战役、政治经济、文化外语等50个教授会的综合性军事学府。不仅为全军培养了一批合格的军事指挥人才,还建设了一支具有现代军事知识的教研队伍,编写了一套体现现代条件下军队建设和作战需要的教材,建立了较完善的教学制度。

1977年11月,中央军委为加强军队中、高级干部培训,决定以军政大学军事系、政治系、后勤系为基础,分别组建军事、政治、后勤学院。

1978年1月,军事学院重新成立,萧克任院长兼第一政治委员,段苏权、刘兴元任政治委员。下设训练部、政治部、院务部、研究部和政治、战略、战役、战术、军种、兵种、外军、科技等教研室及电化教学中心。学员学习分培训、轮训两类。培训班分高级指挥班、指挥班、军事理论班,学制2年。高级指挥班主要招收陆海空军军以上军官,培养战役指挥员;指挥班主要招收师职和少量优秀团职指挥员和参谋人员,培养战役战术指挥员和高级参谋人员;军事理论班招收军事指挥员和教员,培养军事理论人才。轮训班学制在1年之内,招收陆海空军军以上指挥员,重点研究战略和战役课题。教学工作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中央军委制定的战略方针为依据,在总结人民解放军作战和建军经验的基础上,吸取其他国家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优秀成果,探讨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指导规律、武装力量建设和作战的组织指挥问题。学员主要学习政治理论、外交政策、战争战略学说、战役学、高级兵团战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等课程。教学中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教学方法以研究为主。军事教学程序为学习理论,研究战例,沙盘,图上、野外作业和首长司令部演习。

军事学院重新建立后的7年间,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具有先进军事科学知识的高、中级指挥员和参谋人员,编写了大量战略、战役、战术、政治和科学技术教材,包括为全军编写的战役、战术教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5年12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将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合并,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

建成背景

1950年6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研究创办军队院校问题,决定首先成立一所全军综合性陆军大学。10月23日,毛泽东主席电令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主持陆大的筹备工作。在毛泽东主席的关怀下,周恩来总理、朱德总司令、聂荣臻代理总参谋长、罗荣桓总政治部主任等亲自参与规划和指导筹建工作。周总理告诉刘伯承同志,为了办好陆大,毛主席已聘请了一批苏联顾问帮助工作。11月中旬,筹委会拟定并上报《关于创办军事学院的意见书》,获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批准。关于校名,为使接收学员具有广泛全面性,由“陆军大学”改为“军事学院”。校址,曾拟设在东北、北京等地,经反复实地勘察和科学论证,考虑到当时建国伊始,财政困难,又加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用人紧迫,为了节约经费开支和争取时间,最后选定了南京原华东军大所在地。此处位于南京紫金山麓,现成的房舍原系国民党政府国防部和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大院,面积宽阔,环境安静,具备办学和生活条件。学制,既考虑到人民解放军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长远需要,又考虑到抗美援朝前线急需人才,所以既设完成系(训练期限为三年),又设速成系(训练期限为一年),暂时以速成为主,决定先开办高级速成科、上级速成科、基本科、情报科(后均改为系)四个学员培训单位。接收军、师、团、营级干部入学深造。以团以上干部为主。训练方针与目的,“就是在人民解放军现有素质及军事思想的基础上,训练熟习与指挥现代化各技术兵种,组织与指挥协同动作,熟习参谋勤务与通信联络。以准备与美帝为首的侵略集团作战的指挥人员。这些指挥人员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完全忠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事业,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新英雄主义的精神、认识美帝为首的任何侵略阴谋,明确这一斗争方向,保卫祖国,保卫东亚,保卫世界和平。”

任职情况

1950年11月30日,中央军委任命刘伯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1951年2月兼任政治委员),陈士榘为训练部部长,陈伯钧、陶汉章为训练部副部长,钟期光为政治部主任兼干部管理部部长,刘忠为院务部部长。学院的领导机关和教员,军委从全军抽调了一批领导干部,以原华东军大和华北军大部分干部与教员为骨干,吸收一批具备教学条件的起义与俘虏的原国民党军官为教员,依托华东军区组建起军事学院的训练部、政治部、院务部、干部管理部和战役战术等15个教授会,以及学术研究室和翻译室。

全院共有在职干部1473名,其中排级干部676名,连级干部35l名,营级干部210名,团级干部158名,师级干部64名,军级干部9名,兵团级以上干部5名,另有薪金制教员39名。全院营级以上行政与教学单位设中共党委会15个、党的总支1个、党的支部59个,共有中共党员2813名,占全院总人数的35%。青年团的组织,全院成立了青年工作委员会,下属青年团支部27个,共有团员1625名。还成立了中共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10个,保密委员会9个。1951年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正式宣告成立。中央军委发来祝词:“兹值军事学院开学之际,特向你们致贺!望全院同志们努力学习,总结我军作战经验,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学习苏联的建军经验。掌握正规化现代化的军事科学与指挥艺术,根据马列主义的建军原则与毛泽东同志的建军思想,在我军现有基础上,为建设更强大的中国人民的国防军而奋斗!”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努力学习,保卫国防”;朱德总司令的亲笔题词是:“为建设近代化的强大国防军而奋斗。”

院部类型

军事学院设训练部、政治部、院务部、研究部,政治、战略、战役、战术、军兵种、外军、科学技术等教研室和电化教学中心。学员班分培训、轮训两种。培训班,学制 2年,高级指挥班主要招收陆、海、空军军以上军官,培养战役指挥员;指挥班主要招收师职、少数优秀团职指挥员和参谋,培养战役战术指挥员和高级参谋人员。军事理论班(1985年改为研究生班),招收军事指挥员和教员,培养军事理论人才。轮训班,学制1年以内,招收陆、海、空军军以上指挥员,重点研究战役课题。军事学院的教学工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中央军事委员会制定的战略方针为依据,研究外军的战略思想和作战特点,探讨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指导规律、武装力量的现代化建设和作战的组织指挥问题。学员主要学习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党史、外交政策、战争和战略理论、战役学、高级兵团战术、战史、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等。教学中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教学方法以研究为主。军事教学程序为学习理论,研究战例,进行沙盘、图上、野外作业和首长司令部演习。

该院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具有先进军事科学知识的高、中级指挥员和参谋人员,编写了大量战略、战役、战术、政治、科学技术教材,包括为全军编写的战役、战术教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1985年12月,根据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决定,军事学院和政治学院、后勤学院合并,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

发展历程

建院初期,学院机关设训练部、政治部、院务部等部门;教学科研机构和学员培训管理机构分设11个教授会和4个系。到1956年,发展为具有战役、战史、高级速成、高级函授、政治速成、基本、情报、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防化兵等12个系和战史、战役、政治经济、文化外语等50个教授会的综合性军事学府。不仅为全军培养了一批合格的军事指挥人才,还建设了一支具有现代军事知识的教研队伍,编写了一套体现现代条件下军队建设和作战需要的教材,建立了较完善的教学制度。1957~1959年,根据中央军委决定,以军事学院的有关系为基础,分别组建高等军事学院、军事学院和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等学院。高等军事学院设在北京,其任务是:训练全军陆海空军正师职以上现职军事、政治、后勤干部,高级参谋人员及军事理论人员。刘伯承为第一任院长兼政治委员,叶剑英、陈伯钧、李聚奎先后任院长,李志民任政治委员。军事学院仍设在南京,其任务是:培训全军团职及部分师职军事指挥干部。廖汉生、刘浩天、张震先后任院长,钟期光、王平先后任政治委员。海军、空军、炮兵和装甲兵等军兵种指挥院校主要培训本军兵种的团、营职指挥干部。至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形成了高、中级指挥院校教学体系。

毕业学员都颁发毕业证书、成绩单和毕业证章:

1966年10月起,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高等军事学院和南京军事学院停止了教学活动。1969年,高等军事学院、南京军事学院和政治学院、后勤学院被撤销,合并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1970年8月6日,军政大学在北京成立,黄永胜兼任校长,张秀川任政治委员。主要轮训团以上干部,只进行政治教育,取消了军事课教学。1972年5月,中央军委任命萧克为军政大学校长,唐亮为政治委员,开始治理“文化大革命”给学校造成的严重破坏,逐步建立起军事、政治、后勤3个系和所属的军事、政治、后勤教研室,恢复了军事、后勤课教学,初步改造了政治教学。

1977年12月,中央军委为加强军队中、高级干部培训,决定以军政大学军事系、政治系、后勤系为基础,分别组建军事、政治、后勤学院。1978年1月,军事学院重新成立,萧克任院长兼第一政治委员,段苏权、刘兴元任政治委员。下设训练部、政治部、院务部、研究部和政治、战略、战役、战术、军兵种、外军、科技等教研室及电化教学中心。学员学习分培训、轮训两类。培训班分高级指挥班、指挥班、军事理论班,学制2年。高级指挥班主要招收陆、海、空军军以上军官,培养战役指挥员;指挥班主要招收师职和少量优秀团职指挥员和参谋人员,培养战役战术指挥员和高级参谋人员;军事理论班招收军事指挥员和教员,培养军事理论人才。轮训班学制在1年之内,招收陆海空军军以上指挥员,重点研究战略和战役课题。

军事学院的教学工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中央军委制定的战略方针为依据,在总结人民解放军作战和建军经验的基础上,吸取外军现代化建设的优秀成果,探讨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指导规律、武装力量建设和作战的组织指挥问题。学员主要学习政治理论、外交政策、战争战略学说、战役学、高级兵团战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等课程。教学中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教学方法以研究为主。军事教学程序为学习理论,研究战例、沙盘,图上、野外作业和首长司令部演习。军事学院重新建立后的7年间,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具有先进军事科学知识的高、中级指挥员和参谋人员,编写了大量战略、战役、战术、政治和科学技术教材。包括为全军编写的战役、战术教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5年12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将军事学院和政治学院、后勤学院合并,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

功绩成就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卫社会主义建设的战斗洗礼中成长壮大。从最初的高级速成科、上级速成科、基本科、情报科(后改称系)逐渐发展,1951年底成立政治系;1952年下半年成立炮兵系、装甲兵系及函授系;1954年成立战役系;至1956年,战史系、化学兵系先后成立。学院成为一所既有陆军专业,又有海空军专业;既有军事系、又有政治系;既有速成,又有完成;既有面授,又有函授的全军最高综合性军事学府。这是军事学院发展的鼎盛时期。全院共有学员系12个,学员累计3125人。还培养了高级兵团战术、合同战术和军兵种战役战术等新中国第一批军事学研究生23人。毛泽东主席曾风趣地说:“孔子三千门徒就是军事学院”。这些学员大都是我军的主要高级干部,是全军的一代栋梁。为了适应军事科学的发展和人民解放军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急需训练大批高级、上级干部的新形势,军事学院党委曾多次研究人民解放军军事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问题,并向中央军委提出了建议。1953年3月,学院向军委建议创办高等军事学院,并具体起草了该院的简要章程呈报军委审批。

1954年12月27日,刘伯承同志代表院党委向军委扩大会议报告,建议以军事学院为基础,在全军分建六个高级指挥学院,得到军委批准。分建学院的筹备工作,从1956年起步,在中央军委的统一规划部署和总部各军兵种的参与下,以军事学院为基础,并具体负责筹备工作,积极准备分建全军和各军兵种学院。经过一系列全面、深入和周密、细致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和物质准备,分建学院的任务先后完成:以军事学院海军系为基础,在南京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学院;以军事学院战役系、战史系为基础,在北京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以军事学院炮兵系为基础,在河北宣化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以军事学院装甲兵系为基础,在山西大同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学院;以军事学院空军系为基础,在北京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学院;军事学院剩下部分与南京总高级步校合并,在南京继续开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担负着培养合成军队中、上级指挥人员和参谋人员的任务。至此,刘伯承元帅等同志主持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发展成为全军六所高级军事指挥学院。

组建过程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毛泽东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到朝鲜战场,但仍不忘给刘伯承发了急电,称:“伯承同志,此间恩来、总司令、荣桓、荣臻和我,希望你速来京主持筹建陆大,你意如何?”可见,当时毛泽东对尽快创办陆军大学,储备与造就中高级指挥员的急切心情。

1950年10月27日,刘伯承接到毛主席电报后于从重庆乘飞机抵北京。同时毛泽东责成周恩来指导陆军大学筹建工作。11月上旬,周恩来先后3次召集刘伯承、陈士榘(时任华东军政大学副校长)等陆军大学筹委会成员开会,传达毛泽东对筹办陆军大学的指示,磋商陆军大学办学方针原则,学校编制,主要领导干部配备等事宜。他要求刘伯承召集筹委会成员,根据3次会议精神,写出一个创办军事学院的意见。

1950年11月13日,刘伯承、陈士榘草拟出《关于创办军事学院的意见》。经大家修改后的《意见》提出8个主要问题:

一是学校名称。为便于今后增设海军系、空军系,将原拟陆军大学正式定名为军事学院。

二是学院地址。暂设南京华东军政大学所在地,待条件成熟后再迁北京。

三是组织机构。设训练部、政治部、院务部、干部管理部。设立战史、战役战术、后方勤务、通信联络等15个教学组织,以及学术研究室和翻译室。

四是所需干部。除已决定调任学院领导干部的促其到职外,拟再从各大军区调25名军、师级,以及个别团级军政干部,担任各教学组织和各学员科领导。学院行政干部以及工作人员,从华东军政大学、华北军政大学选调。

五是学科设置。共设陆军本科、陆军速成科、空军速成科、海军速成科(暂缓成立)、情报参谋训练班、俄文训练班等6个学习单位,以及1个陆军函授科。

六是学习时间。陆军速成科、情报参谋训练班、俄文训练班均为1年,陆军函授科1年半,陆军本科2年,如形势变化,加速完成。

七是教授会构成。由我军有学识的老干部为骨干,以及政治上已经改造、具有军事知识的旧军官组成。各教授会在苏联顾问帮助下进行教授。

八是训练方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现有素质及军事思想的基础上,掌握现代各技术兵种知识,学会现代技术兵种的诸兵种协同动作知识,熟习参谋勤务与通信联络,以准备与美帝为首的侵略集团作战。

1950年11月16日晨,周恩来将《关于创办军事学院的意见》送毛泽东、朱德、刘少奇:“现将讨论后修改过的意见送阅。此意见可以批准。一百亿基金已先拨五十亿元(此处款额为人民币旧币)。刘伯承、陈士榘两同志先去上海与陈(陈毅,时任华东局第二书记、华东军区司令员)、饶(饶漱石,时任华东局第一书记、华东军区政治委员)一商在南京筹备事,然后刘去太湖休养一月,陈去南京筹备。如何,请批示。”(《周恩来军事文选》第4卷第98页)毛泽东对此表示同意,要求首先要把军事学院办好。并综合刘伯承建议,为了方便学校今后增设海军系和空军系,将原拟陆军大学的校名正式定名为军事学院,地址选定南京。

1950年11月21日晚,刘伯承乘火车赴南京,随即投入紧张的建院和教学准备工作。11月30日,中央军委正式任命时年59岁的刘伯承为军事学院院长。(1951年2月4日兼任政治委员),陈士榘为训练部部长,湖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陈伯钧、华北军政大学副教育长陶汉章为训练部副部长,华东军政大学副政治委员钟期光为政治部主任兼干部管理部部长,川西军区司令员刘忠为院务部部长。并调华东军政大学第一总队及华北军政大学一部分机构和人员组成学院管理机构。学院在职干部1420人,其中教员412人,苏联顾问22人。第一期学员分4个科(高级速成科、上级速成科、基本科、情报科),共758人。

1951年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在南京原国民党政府国防部大院举行成立典礼。毛泽东亲笔题词:“努力学习,保卫国防”;朱德题词:“为建设近代化的强大国防军而奋斗”    。中央军委发来祝词:“兹值军事学院开学之际,特向你们致贺!望全院同志们努力学习,总结我军作战经验,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学习苏联的建军经验。掌握正规化现代化的军事科学与指挥艺术,根据马列主义的建军原则与毛泽东同志的建军思想,在我军现有基础上,为建设更强大的中国人民的国防军而奋斗!”

学院机构

学院地址

军事学院校址,曾拟设在东北、北京等地,经反复实地勘察和科学论证,考虑到当时建国伊始,财政困难,又加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用人紧迫,为了节约经费开支和争取时间,最后选定了南京原华东军大所在地。此处位于南京紫金山麓,现成的房舍原系国民党政府国防部和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大院,面积宽阔,环境安静,具备办学和生活条件。

学制方针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成立之初题词

学员班分培训、轮训两种。

培训班,学制 2年。

高级指挥班主要招收陆、海、空军军以上军官,培养战役指挥员;指挥班主要招收师职、少数优秀团职指挥员和参谋,培养战役战术指挥员和高级参谋人员。

军事理论班(1985年改为研究生班),招收军事指挥员和教员,培养军事理论人才。

轮训班,学制1年以内,招收陆、海、空军军以上指挥员,重点研究战役课题。

军事学院的教学工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中央军事委员会制定的战略方针为依据,研究外军的战略思想和作战特点,探讨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指导规律、武装力量的现代化建设和作战的组织指挥问题。学员主要学习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党史、外交政策、战争和战略理论、战役学、高级兵团战术、战史、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等。教学中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教学方法以研究为主。军事教学程序为学习理论,研究战例,进行沙盘、图上、野外作业和首长司令部演习。

军事学院的学制,既考虑到人民解放军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长远需要,又考虑到抗美援朝前线急需人才,所以既设完成系(训练期限为三年),又设速成系(训练期限为一年),暂时以速成为主,决定先开办高级速成科、上级速成科、基本科、情报科(后均改为系)四个学员培训单位。接收军、师、团、营级干部入学深造。以团以上干部为主。

训练方针与目的,“就是在人民解放军现有素质及军事思想的基础上,训练熟习与指挥现代化各技术兵种,组织与指挥协同动作,熟习参谋勤务与通信联络。以准备与美帝为首的侵略集团作战的指挥人员。这些指挥人员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完全忠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事业,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新英雄主义的精神、认识美帝为首的任何侵略阴谋,明确这一斗争方向,保卫祖国,保卫东亚,保卫世界和平。”

人员组成

军事学院的领导机关和教员组成,中央军委从全军抽调了一批领导干部,以原华东军大和华北军大部分干部与教员为骨干,吸收一批具备教学条件的起义与俘虏的原国民党军官为教员,依托华东军区组建起军事学院的训练部、政治部、院务部、干部管理部和战役战术等15个教授会,以及学术研究室和翻译室。

军事学院成立时共有在职干部1473名,其中排级干部676名,连级干部35l名,营级干部210名,团级干部158名,师级干部64名,军级干部9名,兵团级以上干部5名,另有薪金制教员39名。全院营级以上行政与教学单位设中共党委会15个、党的总支1个、党的支部59个,共有中共党员2813名,占全院总人数的35%。青年团的组织,全院成立了青年工作委员会,下属青年团支部27个,共有团员1625名。

军事学院成立了中共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10个,保密委员会9个。

机构设置

军事学院设训练部、政治部、院务部、研究部,政治、战略、战役、战术、

军兵种、外军、科学技术等教研室和电化教学中心。

参考资料

重温刘伯承创办军事学院:下炮弹也要演习.中国军网.2023-01-26

国防大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中青在线.2023-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