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闳
王俊(1972年生),又名王俊宏,新绛县三家店村人,山西青年报记者,国学学者。自1995年起,发表小说、散文、通讯、报告文学等作品共计2500余篇,约三百万字。
人物介绍
王俊闳,又名王俊宏,男,1972年生,山西省新县三家店村人。山西青年报记者,国学学者。自1995年起,先后发表小说、散文、通讯、报告文学等作品共计2500余篇,约三百万字。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王俊闳利用业余时间对传统文化经典《周易风水》等书籍进行过深入研读。近年来,受报社弘扬《弟子规》文化的影响,他又致力于对《弟子规》一书的研究。2007年,王俊闳以寻访的口吻发表了《三百年后,山西寻找“弟子规”作者》一文,被国内外媒体广泛转载,引起了国学界的关注。迄今为止,包括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新华网、中国新闻网、腾讯新闻客户端、山西日报在内的国内外六十余家权威媒体对其研究《弟子规》的成果及赴外讲学情况进行过报道。
其近作《弟子规密码》一书,是作者通过大量走访及考证,揭示“弟子规”作者李毓秀生平之谜和整体品读“弟子规”的力作。
新近作品
新作提要
《弟子规密码》内容提要
被誉为《弟子规》作者研究第一人的王俊闳,经过实地走访及史海捞针般的探索和潜心研究,用细腻的笔触揭示了《弟子规》作者李秀的生身之地、生卒时间、生活历程、家庭背景、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弟子规》的成书过程等一系列未解之谜,较为真实地还原了300年前的李毓秀,破解了国学界一道久悬未解的谜案。他还绕开《弟子规》诸多版本中“逐句逐段进行解析”的传统惯例,以整体品读并附以品读感言的方式,将《弟子规》全文分为七大部分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是天下为人父母和子女者不得不读的一本书。
新作简介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代康熙的国学生员李毓秀所作,成书至今已经三百多年的历史。该书以《论语·学而》第六章:“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方式编而成。是启蒙养正,教育弟子敦伦尽份,闭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国学经典。
《弟子规》一书在清朝后期极为盛行,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楷体金文三字经》。近年来,随着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浪此起彼伏,《弟子规》风靡国内诸省及东南亚等国家。学习《弟子规》在各地蔚成风气,俨然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然而,由于《弟子规》作者李毓秀的生活资料在史志上记载不详,该书的成书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成了一道待解的难题。在此情况下,王俊闳经过实地走访和严密的考证,形成了这本约十万字的《弟子规密码》。以客观的口吻,较为真实地还原了300年前的李毓秀。
王俊闳所在的单位——山西青年报社研究和传播国学经典的氛围十分浓厚。青年报社现任社长及总编辑对国学文化非常重视,2007年以来,该报开辟了《弟子规》文化教育专栏,并提出了“集结善的力量,传播首善山西省”的办报理念。在这个过程中,他开始静下心来认真审视《弟子规》一书,进而发现《弟子规》作者的生平在史志上是一个空白。而学习古籍时,如果对作者身世及成书的时代背景不清,则无法真正参透其内涵和思想。为此,他通过对史志考证以及对民间人士的大量走访和排他式的科学推理,对《弟子规》作者李毓秀的生身之地、生卒时间、生活历程、《弟子规》的成书过程、作者的家庭背景、作者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终于系统地揭开了与《弟子规》作者相关的一系列悬而未解的谜团。并以多年研究传统文化的扎实理论功底,用整体品读和附以品读感言的方式,绕开《弟子规》诸多版本中“逐句逐段进行解析的”传统惯例,用生动活泼、浅显易懂的语句对《弟子规》正文进行了讲解,最终促成了《弟子规密码》一书的付梓。
通过该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关于李毓秀的许多鲜为人知的生活经历。而对李毓秀众说纷纭的生卒时间,该书也以大量的考证结果证实:部分史志上所记载的其生于“康熙,卒于乾隆的说法以及其出生时间为1662年、卒于1722年的说法均不可信。其真实的出生时间应在顺治,去世时间应为雍正年间。
李毓秀作为山西人,其创作的《弟子规》一书,目前在国内外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其成书年代只有三百多年,因而成为了承上启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枢纽。《弟子规》在处理家庭内外的人际关系方面和在促进整个社会和谐进步等方面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弟子规密码》一书对李毓秀生平之谜的揭示和以整体方式对其内容进行的品读,使得该该书成为了一本与《弟子规》古本相辅相成的配套读物,是深入学习传统经典和对《弟子规》进行深入研究的必备参考书籍。
最新作品
报告文学《大爱无言》,作家文库第二辑,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内容梗概
一个普通的团市委书记,怀着对贫困学子的拳拳爱心,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栉风沐雨,奔走呐喊,行程17万公里,历尽千辛万苦,筹集善款300余万元,帮助1000多名极端贫困的学生迈进了学校的门槛。本书以报告文学的手法,真实再现了以原共青团山西省运城市委书记张建元同志为代表的团干们,寻访和帮助贫困学生上学的艰难历程,热情讴歌了共青团干部情系百姓冷暖,不畏艰难困苦,为建设和谐社会而勇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写在《大爱无言》之前
2005年至2008年,河东大地掀起了一股资助贫困学生上学的热浪,掀浪者便是本书的主人公、时任山西省共青团运城市委书记的张建元。
这是一个不事张扬的中年汉子。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与一名贫困生不期而遇。从此,在以后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他便把自己的生活、喜怒哀乐和一个个学生的命运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这是一场特殊的“行动”,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开始了最大规模的一次“爱心之旅”。这段艰辛的旅程里,承载了他的光荣与梦想,遗憾和悲哀;他以一颗滚烫的心与贫困学生同行,与热心公益事业的人们携手并肩,同沐阳光、共浴风雨,在并不平坦的路上执着求索,以顽强的毅力维护着共青团组织和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应有的尊严。
为了一群曾经素不相识的孩子,他披着晨羲、踏着露水上路了。他所面对的是要开启一扇通向未来的大门。一次一次的努力,一遍一遍的呼唤,都将交汇于打开这扇门的那个闪光的瞬间。为了等待太阳的光芒从门外射进来的那灿烂一刻,所有失望无助的孩子都在翘首期盼……
为了这份期盼,他脚步匆匆,情意绵绵。1000多个日子里,他在贫瘠的山间和繁华的都市切换而行;他在不停地奔波行走,把泪光盈盈的孩子们的故事,一遍一遍地播散。“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对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陌生的是没有那种切肤的痛感。这些孩子当中,有的高中三年,一日三餐都是开水泡馍;有的一双布鞋从冬穿到夏;有的家徒四壁,栖身野外;有的父亡母病,衣食无着……那些对他来说,并不陌生的所在,那些所在之处触目惊心的贫困,模糊了他的眼睛,浸湿了他的衣衫……
17万公里的路程,3000名贫困学生。在这组看似寻常的数字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共青团干部最辉煌的一面。孩子们泪光涟涟时,他的心里激荡着痛苦和不平;孩子们露出笑脸时,他的脸上倾泻着欢快与笑容。在一步一步的前行中,他由一个人长成了一个“巨人”。他用自己的脚步,为贫困大学生叩响了命运之门的音符。泪水与汗水交织,激情与梦想共舞。张建元在一次次的寻访中,在一次次与贫困学生驱赶贫困的斗争中,在与一个个极端困难的家庭同呼吸、共命运的历程中,他用心血写就了生命里最华彩的篇章。
这里要感谢他的妻子。这个柔弱的女人,以博大的胸怀目送自己的丈夫一次次地远行,从无半点怨言。“去吧,不要为了家里的事而误了公家的事”。正是因为妻子的支持,才使张建元在寻找贫困学生的道路上义无反顾地前行;
这里要感谢与他同行的每一个人,要感谢团委和电视台所有参与此次活动的人。有了他们,他才显得并不孤单;有了他们,这项活动才开展得如此有声有色。可以说,每个孩子的笑容背后,都浸润着他们的汗水。
寻访,让张建元变得更加理性和成熟;寻访,让张建元感到了脚下土地的真实。他在一次次大悲大喜的情感交融中,愈发冷峻而清醒;资助,让张建元变得细腻而多情;资助,让张建元彻悟了人生。正是怀着这种清醒,这种彻悟,张建元和他的伙伴们,一同走过了难忘的四个年头。
为什么我们的眼睛里总是满含泪水?是那一个个贫困的家庭呈现出来的令人揪心的生活;是那一个个发现了他人的痛苦而帮助其驱赶痛苦的寻路人;是那一个个伸出爱心援手,乐与他人分享财富的智者…… 世间,什么能隽永?张建元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作者)
图 书 目 录
第一章 泪水与使命
1 面对不幸的孩子,团委书记的泪流了四载
2 忧由喜生的贫寒之家
3 寻访途中的“争论”
4 老校长的爱心
第二章 寻找贫因大学生与救助心灵特别行动
1 寒门“状元”之家的辛酸事
2 女大学生和她的赤贫之家
3 张华峰家的“贵客”
4 华峰获助
5 双胞胎姐妹的烦心事
6 大山深出的“金凤凰”
7 远来的客人
8 王玲的学费有了着落
9 告别困境的姐妹
10 贾小丽的大学梦
第三章 来自远方的书信
1 一封从京城发来的感谢信
2 第1700封书信背后的故事
第四章 行动,行动
1 新一轮救助
2 一场特殊的义卖
3 工地上的“大学生”
4 20个鸡蛋的故事
5 爱心在延续
第五章 小云潇的呼唤
1 面对绝症患儿,张建元再次流泪
2 凤城尽飘“黄丝带”
3 小云潇走了,张建元的心碎了
第六章“爱”没有休止符
附一:离开乔安山的日子(张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