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暗色沙塘鳢

暗色沙塘鳢

暗色沙鳢学名:Odontobutis obscura),属于鲈形目虎鱼科亚目沙塘鳢科沙塘鳢属,又称沙塘鳢、沙鳢、蒲鱼、土布鱼、沙鳢、虎头鱼等。暗色沙塘鳢生活于湖泊、河沟的静水区或近岸浅水区,属底层肉食性小型鱼类,在中国南、北方均有分布。暗色沙塘鳢个体小,但含肉量高、肉质鲜嫩、营养价值较高,在江、浙、沪等地区历来被视为名贵鱼类。目前沙塘鳢在国内的大多数研究还处于生物学测定、苗种培育和人工养殖等阶段。

形态特征

沙塘鳢体粗壮,头大而阔,稍扁平,腹部浑圆,后部侧扁。口大,上位,斜裂达眼中心的下方。上下颌具细齿。犁骨无齿,眼小,突出。背鳍两个,各自分离,各鳍均无硬刺。胸鳍大,圆形,尾鳍后缘稍圆,无侧线。体呈黑褐色,带有黄色光彩,腹部淡黄,体侧有不规则的大块黑色斑纹,各鳍都有淡黄色与黑色相间的条纹。体延长,侧扁或粗壮,亚圆筒形。头平扁或侧扁,眼中大或小,不突出于头的背面, 无游离眼睑。下颌常突出。上下颌具细牙,颚骨常无牙。前鳃盖骨边缘具1弯向下前方小棘或无棘。体被栉鳞, 头部常被小圆鳞。无侧线。背鳍2个, 分离, 第一背鳍具6~8鳍棘, 第二背鳍具1鳍棘、8~10鳍条。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胸鳍大,基部不呈肌柄状。腹鳍胸位,具1鳍棘,5鳍条,左右两腹鳍相互靠近, 彼此分离,不形成吸盘,尾鳍圆形或稍尖。

分布范围

暗色沙塘鳢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至朝鲜、日本等西太平洋沿海各国以及长江珠江、台湾及东北地区等,多见于江河湖泊的浅水中以及栖息于卵石堆、岩缝、沙滩及溪湾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长崎。

生活习性

沙塘鳢喜生活于河沟及湖泊近岸多水草、瓦砾、石隙、泥沙的底层。游泳力弱。冬季潜伏在水层较深处或石块下越冬,以虾、小鱼为主要食物。

生长繁殖

沙鳢1龄鱼即达性成熟,4-6月初为产卵季节,产卵场多在背风的湖湾内。雄鱼于晴朗的夜间或中午先在水深1-2米的岸边石洞、破瓦罐及河蚌内营穴,发出“咕咕”叫声,引诱雌鱼入巢。产卵活动一般在早晨6-7时,水温约18-25℃时进行。卵整齐排列粘附于背角无齿蚌、瓦片或石块上。雌鱼产卵后即离去,雄鱼则守巢护卵,直至仔鱼孵出。

营养价值

沙塘鳢虽属肉食性鱼类,但其食物大多为小杂鱼和经济价值低的虾,池塘套养能明显抑制池中野杂鱼、虾的繁衍,有助于增加池塘综合效益。沙鳢历来被归在高档水产品行列,清明前后,菜花金黄,沙塘鳢体肥籽满,成为长三角地区餐桌上独特的佳肴。其含肉多、少刺、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8.39克、脂肪0.98克、钙0.42克,还含有磷、铁、维生素等。与螺肉、河虾、竹笋、春韭共称为江南五大春菜名鲜。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Odontobutis obscura.COL.2024-07-29

Odontobutis obscurus.IUCN.2024-08-09

物种详细信息- Odontobutis sinensis.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