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盛
王兴盛,1954年生于中宁县恩和乡,宁夏大学农学院毕业,硕士,研究员。他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知名的水稻育种专家,现任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所长。
人物信息
王兴盛,男,汉族,1954年生,宁夏中宁县恩和乡人,中共党员。宁夏农学院毕业,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硕士。宁夏知名水稻育种专家,硕士,研究员。现任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所长,兼宁夏王太科技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绿色食品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北方水稻协会理事、宁夏大学农学院兼职教授、宁夏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宁夏高级专家联合会常务理事与农业组主任委员,宁夏农林科学院一级学科带头人。
人物简介
1976年,王兴盛在中宁县恩和公社(今恩和镇)任农业技术推广专干。1978年考入宁夏大学农学院农学系,1982年毕业后,在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工作至今。在农作物研究所工作期间,曾先后参加扬州大学举办的“微型计算机硬件、软件及其应用”学习班和中国水稻研究所举办的“稻米品质育种”讲习班学习。1992年8月至1995年8月,在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在职学习“作物遗传育种”,获硕士学位。1999年11月赴泰国参加喜米品质培训及考察;2004年3月,参加由区党委组织部组织的“全区赴澳大利亚高级人才经济管理培训班”到澳大利亚考察学习。
26年来,王兴盛研究员凭着对农业科研事业的执着追求,一直战斗在农业科研第一线,从事以水稻育种为主的多项研究工作,并以优异的科研成绩为我区农业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我区知名水稻专家。先后主持和育成水稻品种19个(宁9号、12号、14号、17号、19号、23号、24号、28号、29号、33号、35号、37号、38号、40号、41号、宁稻216、宁糯3号、4号、6号),所育品种在宁夏得到大面积推广种植,实现了宁夏水稻品种的第5、6次更新换代。其中,宁粳16号的大面积种植,曾连创我区水稻单、总产历史高产记录,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宁粳19号在中国农垦北方稻作协会1996年组织的北方水稻新品种(组合)高产竞赛中以亩产893.79公斤获常规品种第一名;宁粳23号超高产品种产量较宁粳16号增产16%,不但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具高产潜力的品种,而且在全国北方水稻区域试验中产量也居第一;主持育成的宁粳24号优质品种在宁夏大米产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育成品种中有3个(宁粳16、23、宁稻216)先后获国家科技部、农业部“九五”和“十五”新品种后补助①,并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农业推广项目。育成水稻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800余万亩,增产稻谷4亿公斤以上,新增经济效益6亿元以上。
在水稻栽培研究方面,王兴盛研究员率先引进“移栽灵”、“特效抗枯灵”等新药剂应用于水稻育秧,解决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水稻育秧中极易发生立枯病造成弱苗、死苗的老大难问题,实现了宁夏水稻育秧史上的一次重要性技术改进,促进了水稻旱育稀植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省区。自1997年推广“移栽灵”新药剂以来,累积应用面积600万亩,占插秧稻面积的80%左右,增收节支总额达2亿元以上。王兴盛研究员还主持了宁夏大米优化栽培技术研究、优质米基地建设及配套技术示范、无公害水稻规范栽培技术研究、水稻超高产栽培研究与示范等项课题。提出“一多(床土配置多磷钾)、一低(低量用种)、一少(秧田管理少浇水)、两个坚持(坚持药剂浸种和药剂床土消毒)”的育壮苗技术、“减氮增磷”施肥技术、“两保两控”节水灌溉技术、“两早两稀”时控量控技术等,并在优质米选育中针对宁夏大米碾米品质中整精米率低和外观品质中垩白大的问题提出了许多具有独特见解的观点,为推动我区水稻生产和大米产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在成果转化方面,王兴盛研究员多年坚持到农村建立多点示范,宣传普及科学知识,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取得良好效果。同时,大力支持大米加工企业和农村专业协会工作,先后指导了黄河米业、金夏米业、塞外香米业等加工企业在品种种植引导、基地建设、优质稻谷收购以及引荐外来客商等方面,为重振宁夏大米雄风做出积极努力。2002年农科院体制改革后,原农作物研究所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公益性的研究所(现农作物研究所),一部分为非公益性的企业(现王太科技种业公司)。按照双方实际情况,制定了研究所和种子企业品种成果转化共享机制,实现了科研、企业双丰收。不但使种业公司种子的经营量和经营利润创历史最高,而且也加大了新品种成果的推广力度,还通过种业公司的经营实现了科研成果的利益回报,激励科研人员加快培育新品种的积极性。
作为水稻育种专家,王兴盛研究员始终注意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创新。他提出利用骨干亲本,以粳杂交、复合交为主的方法进行高产品种的选育,先后以宁粳9号及其姊妹系育成了宁粳19号、宁粳23号等高产品种;研究提出回交转育糯与非糯同型系育种方法并实践育成宁糯4号高产糯稻品种;在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提出宁夏回族自治区以三系杂交水稻研究为主,二系杂交稻研究为辅,一系杂交稻目前无融合生殖材料尚不具备优势利用条件的观点;针对地方科研条件和研究方向,提出宁夏当前水稻育种应以常规育种、花培育种、杂种优势利用三大实用方法为主要育种手段。目前,王兴盛研究员主持宁夏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优势粮食作物品种选育和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主攻三大作物品种选育和超高产栽培课题。他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和编写技术书(册)30余篇册。其中有4篇论文获农科院、自治区及国家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编著和参与编著的《宁夏高产优质水稻栽培技术》、《中国稻米品质区划及优质栽培》分别由宁夏人民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为指导育种实践、普及科学技术起到很好作用。
作为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所长和一级学科带头人的王兴盛研究员,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能言传身教,注重对同事科研道德、动手能力、观察思考与总结能力的培养,使之承前启后致力于水稻研究,使水稻新品种选育工作不断深入,新品种不断涌现。在他的带动和培养下,逐步建立起水稻学科梯队,有7名科技人员取得高级职称,其中4名获得硕士学位,2名成为自治区“313”人才,1名享受政府津贴。农作物所水稻研究团队2008年被自治区组织部、人事厅、科技厅确定为首批科技创新团队之一。
人们称王兴盛是“专家”,称他是“农民的儿子”。《宁夏日报》曾以《水稻育种的后起之秀——王兴盛》、《一粒丰收的种子》、《一粒种子能改变整个世界》,《宁夏科技报》曾以《把闪光的年华献给田野》、《大地的回报——记宁夏水稻育种专家王兴盛》,《朔方》杂志曾以《沃野流年——水稻育种专家王兴盛纪实》等为题报道了他的事迹。他先后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四等奖1项,农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1项,院、市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4项。199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313人才工程”确定他为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1998年获国家民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1998年享受国家特殊津贴。2000年荣获自治区和全国“国际劳动节”先进工作者称号,2000年度宁夏科技创新奖获得者,2001年被授予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自治区第八、第九、第十届党代会代表。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