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简称中国林科院)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直属的综合性、多学科、社会公益型国家级科研机构,主要从事林草应用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社会重大公益性研究、技术开发研究和软科学研究,着重解决我国林草发展和生态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综合性、关键性和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问题。截止2024年全院设有18个独立法人研究所、中心,14个非独立法人机构,28个共建机构,60余个业务挂靠机构,分布在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加快林草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林科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912年8月,中华民国政府农林部在北京天坛设立”林艺试验站“(翌年在北京西山设分场,名为西山造林苗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1年开始筹建中央林业部林业科学研究所(简称中林所)。1958年10月27日,宣布正式成立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简称,中国林科院。1984年成立森林调查及计算技术开发研究中心(1988年扩建并改名为资源信息研究所),1994年2月成立森林保护研究所。2012年10月,成立国家林业局盐碱地研究中心。

“十二五”期间,中国林科院新增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600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中国专利优秀奖3项;鉴定(认定)科技成果163项;获授权专利501项;授权林业植物新品种195种;制修订行业标准278项、国家标准128项、国际标准4项,实现了我国主导制定林业国际标准零的突破;出版科技专译著134部;发表科技论文4647篇(其中SCI/EI收录985篇)。

历史沿革

一、林科院的前身(1912年-1958年)

林科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912年8月,中华民国政府农林部在北京天坛设立”林艺试验站“(翌年在北京西山设分场,名为西山造林苗圃);1939年设立中央工业试验所木材试验馆(四川乐山),1941年在重庆成立中央林业实验所。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中央林业实验所迁至南京,并成立华北林业试验场等机构。这些机构在当时艰难条件下也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特别在野外考察、树木学、森林地理学、造林学、木材学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前,不仅林业科研机构不多,而且人员很少,科研人员总共不足200人;科研条件差,试验设备陈旧,实验室规模不到3000平米;经费严重不足,只能做些零星、分散的研究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1年开始筹建中央林业部林业科学研究所(简称中林所)。在华北林业试验场和中央工业试验所木材试验馆的基础上,1953年1月1日正式成立中林所(林业研究所前身)。1956年9月,中林所分为林业研究所(简称林研所)和森林工业研究所(简称森工所,木材工业研究所前身)。1958年初,林业部和森工部合并为林业部,在这种条件下,建立中国林科院的时机已经成熟。

二、初创与发展阶段(1958年-1966年)

1958年9月10日,林业部报请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要求成立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1958年10月20日,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函复林业部,同意成立中国林科研究院,并将林研所、森工所和筹建中的林业机械化研究所交由该院领导。1958年10月27日,宣布正式成立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简称,中国林科院。

1960年6月,成立南京林业研究所;在北京成立林业经济研究所(1995年归林业部领导);将森工所林业机械室扩建成林业机械研究所(1965年分为东北林机所——哈尔滨林机所前身和北京林机所);林化研究室与接收的上海林化室合并,在南京扩建成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森工所剩余的几个研究室改建成木材工业研究所;同年9月又成立了直属新技术应用研究室。

1962年6月,中国科学院云南紫胶工作站划归中国林科院领导后,扩建成紫胶研究所(资源昆虫研究所前身);同年8月,在海南岛成立热带林业试验站(热带林业研究所前身)。1963年12月,接收北京九龙山林场,扩建为中国林科院九龙山试验林场(华北林业实验中心前身)。1964年1月将南京林业研究所迁往富阳区改建成亚热带林业试验站(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前身);在哈尔滨市成立木材采伐运输研究所和木材工业分所。1964年3月,在原科技情报室的基础上成立林业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前身),1966年3月,林业所航空化学灭火室与中国科学院林土所防火室合并,迁往黑龙江省嫩江市扩建成中国林科院森林防火研究所。至此,中国林科院已拥有12个研究所(站、室),职工1600余人,其中科技人员1100多人。国家的投入逐年增加,建设规模逐步扩大。在此期间,中国林科院科技工作,一是依据国家计划承担重大的、关键的、有全国意义的林业研究课题,推广科技成果,培养科技干部。全院开展了“扩大森林资源、森林合理经营与利用等800项(年次)林业科研课题,平均每年100项。二是对全国林业科学研究工作统一规划,组织重大项目的协作。建院至1965年,中国林科院科研人员共提出研究报告600多篇。

三、破坏停滞阶段(1966年-1978年)

“文革”开始后,科研工作几乎停顿。1969年9月,开始撤销机构,下方人员。将木材采运所、防火所、木工分所、林机所下放黑龙江省

1970年8月中国林科院与中国农科院合并,成立中国农林科学院。

1970年12月将木材所、热林站、亚林站、紫胶所下放给地方;林经所建制撤销,人员分散。1971年林研所下方河北省,就地解散;林化所也下放了一批人员。这样,从整体上看机构被解体,科研工作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院属各下放地方的研究所开展了力所能及的科研工作,留下的极少数科技人员组成科技服务队开展了林业科技普及和推广工作。

四、改革与创新阶段(1978年-至今)

1978年中国林科院恢复建制后,院、所各级领导认真进行调整、整顿工作。1984年成立森林调查及计算技术开发研究中心(1988年扩建并改名为资源信息研究所),1994年2月成立森林保护研究所,3月成立生态环境研究所。

2005年森林保护研究所与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所合并成立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同年11月成立林业新技术研究所。1992年12月和1995年12月由林业部科技司归口管理的林业部泡桐研究开发中心和桉树研究开发中心交由中国林科院归口管理。同年1月林业部竹子研究开发中心委托中国林科院管理。2010年11月,成立荒漠化研究所和湿地研究所。2012年10月,成立国家林业局盐碱地研究中心。在科研方面,重新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学术委员会,清理现有科研课题,集中力量,保证重点科研项目的完成。1978中国-中国1980年间,年平均开展课题研究110项,三年共鉴定成果63项。1981中国-中国1985年的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全院面向林业生产实际,承担国家科技攻关等重点课题任务,取得研究成果178项。许多科技人员参与了《中国树木志》、《中国森林》、《中国农业大百科全书中国·中国林业卷》的编写,为提高林业科技水平作出了贡献。1982年2月,由中国林科院主办创刊了《林业科学研究》等刊物,刊载中国林科院及全国林业科技人员的科研论文,对提升林业科学研究水平起到重要作用。“七五”期间,全院承担重点科研课题351项,其中,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攻关专题60项,林业部重点课题63项。取得科技成果306项,获得各种奖励137项次,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同时建立一批试验林、示范林、为持续出人才、出成果打下了良好基础。

“八五”、“九五”期间,中国林科院科研工作发展迅速。全院平均每年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200项。其中承担和参加“八五”科技攻关专题46项,占林业系统30%,“九五”科技攻关专题35项,占林业系统39%。1991中国-中国2000年共鉴定科技成果545项。成果质量有大的提高,累计取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250项次。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6项。

“十五”、“十一五”期间,中国林业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生态环境建设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林科院的研究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科研工作围绕六大林业工程,以生态建设为中心,合理安排三个层次的科研工作,制定科研发展规划,实施科研项目,取得显著成绩。“十五”期间,全院共获得纵向国家科研计划项目890项,获准课题合同经费近4.86亿元,科研总经费比“九五”增加55%。在国家科技攻关等项目领域持续保持优势地位,承担攻关计划课题、专题共34项。获准8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十五”期间,全院共有370项科研课题通过验收,190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有24项成果获得国家级、省级科技成果奖励,其中:国家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十一五”期间,组织实施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7项,参与组织实施项目10项,承担课题67项,承担973计划项目1项,863计划项目18项,公益性行业专项计划项目69项,948计划项目95项,国家基金项目130项,承担国家和部门成果推广类计划项目194项,承担国家和行业标准类项目187项,共鉴定(认定)科技成果528项;获授权专利299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97件;获得新品种授权60个,获批良种40个;出版科技专译著160部;发表科技论文5097篇,其中被SCI/EI收录544篇。全院获得国家级、省级科技成果奖励30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0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级1项。

“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林业发展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林业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和地位上升到了新的高度,中国林科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改革,实施林业科技创新工程,加大科技成果供给,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各项工作成绩斐然。“十二五”期间,中国林科院新增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600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中国专利优秀奖3项;鉴定(认定)科技成果163项;获授权专利501项;授权林业植物新品种195种;制修订行业标准278项、国家标准128项、国际标准4项,实现了中国主导制定林业国际标准零的突破;出版科技专译著134部;发表科技论文4647篇(其中SCI/EI收录985篇)。“十三五”是中国林科院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提出了前瞻布局林业重大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重点攻克林木种业、林业资源培育与可持续经营、林业生态保护与修复、林业资源高效利用、林业装备等林业发展关键技术,深入开展林业战略、林业重大理论问题、林业重大政策与法律体系、林业管理体系与创新制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林业发展战略研究任务,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推进林业现代化发挥重要科技支撑作用。到目前为止,新增项目863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2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组织体系

机构设置

中国林科院设有18个独立法人研究所、中心,14个非独立法人机构,27个共建机构,分布在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构成了布局合理、体系完整、实力雄厚的国家级林业科技创新体系。按气候带部署有林业研究所、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热带林业研究所三个研究所及热带、亚热带、沙漠和华北四个林业实验中心;设有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资源信息、高原林业、生态保护与修复、科技信息、木材工业、林产化学工业、林业机械8个专门研究机构;针对泡桐及经济林、桉树、竹子等中国特有或重要树种分别建立了经济林研究所、速生树木研究所和竹子研究开发中心。

专家队伍

建院以来,中国林业科学院紧紧围绕服务林业重大科技需求,坚持人才优先战略,不断吸引、聚焦优秀林业科技人才,加强研究生培养教育,逐步调整、完善人才培养政策措施,强化人才培养机制,造就了一支学科专业比较齐全、高层次人才集中、人员结构优化、勇于开拓创新的科技人才队伍。

科学研究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是国家林业和草原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围绕中国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和战略决策咨询体系,编制了国家多个涉林科技发展规划和重大科研专项计划方案,牵头承担了系列国家重大林业科研项目。获批涉林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林业系统保持主体地位,在科技基础性条件平台工作专项等国家新增研究计划中也获得了重要位置。在主要用材和经济林遗传育种、速生丰产林高效培育、森林生态效益监测评估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荒漠化防治、主要森林病虫害预测与生物防控、森林资源综合监测、生物基材料开发与产业化、湿地保护与修复、林业发展战略与政策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建院以来,共获得科技成果计6256多项,重要科技奖项701项次。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48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科技发明二等奖4项;发表科技论文160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译著730余部。

人才培养

人才是强院之本。建院以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紧紧围绕服务林业和草原重大科技需求,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吸引、凝聚和培养林业和草原科技人才,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造就了一支学科门类齐全、高层次人才集中、人才结构优化、人员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

目前,全院在职职工3213人,其中科技人员2079人;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3人,享受政府特贴20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中国青年科技奖5人,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45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百千万人才工程省部级人选43人,林业和草原科技领军人才7人,林业和草原青年拔尖人才5人,林业和草原科技创新团队10个。

科学普及

2000年以来,先后与北京、天津市上海市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西省青海省浙江省甘肃省湖南省、安徽、四川省河南省贵州省海南省福建省吉林省云南省、湖北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河南省南阳市山东省滨州市、安徽省淮南市等地、县级人民政府签订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共建机构与示范基地20个。到目前为止,已实施了300多个合作项目,进一步扩大了科技服务领域和自我发展空间,有效地促进了林业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并通过“西部之光”等多种模式为地方政府和科研部门培养了一批科研骨干,先后派出科技特派员、博士服务团成员等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林科院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科技腾飞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地位”的讲话精神,积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要求,在努力创建世界一流科研院所的同时,围绕“普及林业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生态意识,支援地方生态建设”目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全院科普资源,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创新科普工作方法,丰富科普工作形式,充实科普工作内容。

2010年以来,开展了一系列中国林科院对外开放、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及林业科技服务和科普惠民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林业科普活动,研发了一批具有林业特色的科普著作、视频、展示等科普作品,组建了一支知识渊博、热心公益的科普讲座专家、咨询专家以及科普志愿者组成的科普工作团队。中国林科院连续多年被授予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先后荣获北京科技周活动优秀组织奖、第四届梁希科普活动奖、海淀区科普工作先进集体、优秀科普社区等多项荣誉。

创新文化

形象标识

• 院徽

院徽以绿色为主色调,显示林业科学研究的特色。

中间部分是一颗树,树的主干是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的英文“CAF”组成的图案,也形似“人”字的形状,寓意了院训和林科精神中的“科学树木、厚德树人”。树图案的右上方颜色为黄绿色,寓意了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文化精神

• 院训

科学树木、厚德树人

• 林科精神

脚踏实地,勇攀高峰;科学树木,厚德树人

十六个字,是几代林科人不懈奋斗的真实写照,是中国林科院全体职工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集中反映了中国林科院作为林业科研国家队的目标追求和责任担当,既包含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包含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林科精神”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扎根林区、沙区,深入林业生产第一线的艰苦奋斗精神;二是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持之以恒、潜心钻研的无私奉献精神;三是坚韧不拔、不达目标不罢休的攻坚克难精神;四是敢为人先、敢于超越,勇攀科学高峰的创新精神。前两点正是林业科研的特点——艰苦性和长期性的客观要求,用一个词来表现就是“脚踏实地”。后两点的知难而上、开拓创新精神也是科研工作永恒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勇攀高峰”。

从目标追求和责任担当看,中国林科院的第一要务是用一流的科研成果为林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其次就是为国家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管子·上篇·权修》曰:“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树木须用科学,树人以德为先。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坐标,是精神的动力,既沉淀了长期形成的科研风气,又彰显着鲜明的时代气息。“脚踏实地,勇攀高峰;科学树木,厚德树人”,前者体现了林科人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后者彰显了林科人的奋斗目标和光荣职责。脚踏实地是“立地”、勇攀高峰是“顶天”,科学树木是“育树”、厚德树人是“育人”。

脚踏实地,是林业科研的客观要求。它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艰苦奋斗、扎实深入的工作作风。林业科技工作者要深入林业生产第一线,了解基层科技需求,以此为导向确立科研主攻方向;要扎根林区、沙区开展调查研究和科学实验,抵制“闭门造车”式的研究和“空中楼阁”式的成果;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开展科技推广应用,将文章写在大地上。二是坚持不懈、潜心求索的奉献精神。林业科研周期长,培育一个新品种、验证一项新技术往往需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林业科研要出成果,就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要弃急于求成的功利思想,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潜心研究、严谨求证。

勇攀高峰,体现了林业科技工作者的永恒追求。中国林业科技只有实现由跟踪向赶超的跨越,才能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勇攀高峰”的林科精神也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抱定“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标不罢休”的信心和决心,知难而上,不离不弃,坚韧求索;二是要发扬敢为人先、敢于超越、锐意创新的精神,瞄准世界林业科技发展前沿,创一流科研院所,出一流科研成果。

科学树木,就是要用科技创新成果支撑引领林业发展,这是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作为林业科研国家队的职责。林科人要以梁希先生提出的“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为目标,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矢志献身林业科研事业,以科技创新成果为林业发展提供支撑,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国梦作出贡献。

厚德树人,就是要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广大职工和科技人员的头脑,培养和造就崇尚科学、热爱林业、甘于奉献的科技人才队伍。树木须固根,树人须固本。人才是立院之基、兴林之本,育人要以德为先。中国林科院要发挥科研项目优势、学科优势、专家优势和院所文化优势,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世界一流科研团队,为国家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林业科技人才,为实施科技兴林、人才强林战略提供保障。

获得荣誉

2011年12月,获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21年2月5日,被中国林学会命名为第五批全国林草科普基地,有效期为2021年~2024年。

参考资料

院情简介.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22-08-13

历史沿革.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22-08-13

机构设置.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22-08-13

专家队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22-08-13

科学研究.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22-08-13

人才教育.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22-08-13

科技服务.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22-08-13

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名单.中国文明网-湖北文明网.2022-08-13

中国林学会关于命名第五批全国林草科普基地的通知.科普部-中国林学会.2022-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