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金村
遵金村位于贵州省播州区泮水镇,该村从2006年起,在党总支书记罗利鹏带领下,依靠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干部领办、党员示范发展西红柿产业为载体,通过帮助农民算,做给农民看,引着农民干,直到让农民自觉参与进来的方式,切实转变农民的种植观念,最大限度使农民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子。经过3年的努力,2009年该村西红柿春季种植面积达到1029亩,现代农业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村情概况
遵金村耕地面积4447亩,由于村民受传统的农耕思想禁,观念转变缓慢,加之近年来天旱少雨,农民收入增幅较小。2006年初,村党总支部组织部分党员干部前往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独山县、余庆县等地参观学习,返回后立即组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认真分析研究村情现状,民主协商研究村的发展思路。经过激烈讨论,大家初步达成共识,只有走出传统种植模式,实施土地流转,调整种植结构,实行规模化、规范化生产,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效益,真正实现增收致富。遵金村结合实际,确定了发展西红柿产业的思路,走现代农业发展的振兴之路。
发展思路确定后,村党总支部立即组织党员干部,发动群众,调整种植结构,大规模的改种优质西红柿。起初,村民担心西红柿种植投入太高,技术含量和风险也比较高,加上农民抗风险能力较弱,赚得起亏不起,都敢想但不敢做。村党总支部认真分析这一现状后,召开党员会议,动员党员干部带头办基地示范种植。通过帮助农民算,做给农民看,引着农民干,直到让农民自觉参与进来的方式,切实转变农民的种植观念,从而达到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目的。2007年初,村党总支部书记罗利鹏与本村两个农民党员合股,在遵金组租用农民土地建立起一个30亩的西红柿示范基地,带动周边部分群众跟着种植。流转农民土地后,聘请农民到基地打工,让农民既挣了钱又学到了种植西红柿的技术。当年,基地大获丰收,西红柿亩产达到12000斤,30亩产值达到23万元,纯利润12万元。基地的成功在当地群众中引起极大震动,四面八方赶来参观的群众络绎不绝,农民种植西红柿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充分调动起农民种植西红柿的积极性后,如何尽快让农民掌握种植技术成了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村党总支部与镇远教办、农技服务中心衔接,通过运用远程教育培训加农技人员指导的办法,为农民提供西红柿种植技术服务。村党总支部一方面组织集中培训,邀请农技人员集中授课,讲解种植技术要领,另一方面利用远程教育家庭播放点,发放大量西红柿种植课件,供村民观看学习。
在示范基地上,村总支部邀请了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种植大户担任技术顾问,技术人员精心地讲解、示范,使当地农民在基地打工的同时学习、掌握种植技术。示范基地的成功,不仅仅产生了丰厚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懂技术的党员干部和农民。示范基地成功后,村委组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进一步宣传发动,积极鼓励干部、党员和农民投入到西红柿种植中。同时,积极协调土地流转,引导镇上党员干部和种植大户到遵金村建立示范基地。2008年,在村委领导下,干部、党员和部分群众在遵金村建立起西红柿示范基地17个,加上部分散种户,仅春季西红柿种植就达到了1029亩。其中,村支“两委”成员罗利鹏、温光忠、赵帮河、郑连分等投资50万元领办示范基地4个140亩;泮水镇主任科员罗光英在遵金村领办200亩,煤管站长夏仁强领办100亩,计生办主任王正波领办50亩,统计干部邓永红领办150亩。
为了维护种植户的利益,使效益最大化,在总支部的号召下,由种植户推选,成立了西红柿种植协会。在协会的组织下,统一购买的种子、农药、架材等成本大大降低。协会及时掌握市场销售情况,引进有实力的收购商,保障了种植户的利益。有支部的领导,有协会作用的发挥,种植户的利益得到了最大的保障。
2008年,遵金村春季西红柿种植1029亩,亩产量13000斤,产值1070万元,纯利润550万元,农民土地流转金62万元,务工工资90万元。2008年,仅1029亩春季西红柿种植,遵金村人均纯收入将增加600元。西红柿种植,涉及16个村民组,覆盖1000户农户,影响4000余人,带动散种户120户种植250亩西红柿。吸引村民2000人到基地打工学技术,增加劳动力就业3万个。不少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乡参与到西红柿种植,纷纷表示要与种植西红柿实现创业致富。
示范基地的成功,改变了农民的种植、养殖观念,带动了全村种植、养殖业的全面发展。2008年,村委会主任温光忠领办日本沙梨基地1个40亩,党员杨培清领办葡萄基地1个60亩,党员王志伦领办杨梅基地1个50亩,村总支书记罗利鹏领办莲花白基地1个60亩,村委副主任赵帮河领办莲花白基地1个100亩,党员周志龙领办花卉基地1个20亩,带动起来的养殖大户有罗文辉、杨兴泽、杨清华、罗文广、易显辉等。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农民看到了幸福生活的曙光,正在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迈步前进。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43亩(其中:田6亩,地237亩),人均耕地1.08亩,主要种植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 6625亩,其中经济林果地225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10亩,主要种植泡核桃等经济林果;荒山荒地113亩,其他面积4100亩。
基础设施
该村截止2010年底,已实现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全村58户全部饮用井水。有58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58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55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0户;该村到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27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8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3辆,农用运输车2辆,摩托车10辆。全村装有太阳能农户2户;建有小水窖59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95亩,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95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87亩。到2010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2户居住在砖木结构房屋中,有54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有2户居住在其它结构的房屋中。
农村经济
该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81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51万元,占总收入的28.18%;畜牧业收入56万元,占总收入的30.94%(其中,年内出栏肉猪270头,肉牛43头,肉羊186头);林业收入70万元,占总收入的38.67%;第二、三产业收入4万元,占总收入的2.21%。农民人均纯收入295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畜牧业等为主。
特色产业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养殖业,主要销往省内。2010年畜牧业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56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30.94%。该村发展泡核桃特色产业,计划发展泡核桃产业。
人口卫生
该村有农户58户,乡村人口228人,其中男性126人,女性102人。其中农业人口225人,劳动力126人。该村以彝族为主,其中彝族206人,汉族22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92人,参合率84.96%;享受低保29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距离村委会卫生所17公里,距离镇卫生院35公里。人畜混居的农户1户,占农户总数的1.72%。
文化教育
该村小学生就读到十字口完小,中学生就读到龙街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18公里,距离中学35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33人,其中小学生17人,中学生16人。
村务公开
到2010年底,该村已签订农业承包合同50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234.69亩。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会议方式公开。
基层组织
该村设党小组1个,党员总数2人,党员中男党员2人,团员3人。
发展重点
该村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人畜饮水困难,道路基础差。学校基础设施差,教师生活和工作都非常艰苦。
该村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发展泡核桃特色产业,发展养殖业、采矿业,加大矿石探查和开采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