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辽史拾遗

辽史拾遗

《辽史拾遗》(《辽史拾遗》二十四卷)是由清乾隆时期厉鹗撰写的《辽史》补充和注释。

因元末时期编写的《辽史》存在很多遗漏和错误,这些问题一直受到历史学家们的批评。后来,厉鹗撰写了一部《辽史拾遗》共有二十四卷,成书于乾隆八年。《辽史拾遗》的特点在于其详尽的注释与补充。厉鹗摘录旧有文献作为框架,并参考多种书籍,将这些内容系统地罗列。他对于任何差异或不同点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考证,并附以自己的按语,使得整个《辽史拾遗》体例完备。

书名

该书是厉鹗为《辽史》做的补充和注释,故名《辽史拾遗》。

作者

厉鹗,字太鸿,号樊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卒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康熙时举人,乾隆元年召试博学鸿词科不遇,后归乡著述。厉鹗性嗜书,熟知碑刻及金鼎文字,以及宋辽史实。著有《宋诗纪事》、《南宋院画录》、《东城杂记》、《湖船录》、《樊榭山房文集》等。

成书

元末时期编写的《辽史》存在很多遗漏和错误,这些问题一直受到历史学家们的批评。不过,从清代开始,就有很多学者投入时间和精力,对这部史书进行了仔细的校对、修改和补充,以尽量弥补其中的不足。其中,在清乾隆年间,厉鹗撰写了一部《辽史拾遗》共有二十四卷,成书于乾隆八年。为《辽史》补充了大量文献资料。后杨复吉利用新出《永乐大典》辑本《旧五代史》,又补以《契丹国志》和《宋元通鉴》的若干记载,附益他书,得四百余条,撰为《辽史拾遗补》五卷。

内容

概要

《辽史拾遗》的特点在于它既有注释也有补充。厉鹗采用了摘录旧有文献作为纲要的方式,然后参考了其他书籍,将这些内容条理清晰地列在下面。每当遇到内容有差异或不同时,他都会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考证,并在后面附上自己的按语,使得整个著作的体例非常完备。

在撰写《辽史拾遗》的过程中,厉鹗广泛搜集并引用了三百多种书籍。他并没有直接引用这些书籍的主要内容,而是选取了一些看似旁枝末节、但在他看来能够提供线索的文本,通过参考这些文献来寻找和梳理历史的端绪。无论是年月日期还是历史事件,他都一一进行了详尽的钩稽。

结构

这本书的编撰充分展现了厉鹗的一贯风格,就是广泛收集各种书籍,采纳的资料非常丰富。查看《辽更拾遗抄撮群书目录》,会发现与艺术史相关的内容占了相当大的部分。在《辽史拾遗》这本书中,与艺术史相关的文本更是数不胜数。例如,厉鹗非常巧妙地利用画作的名字来解释《辽史》中的一些特定名词。比如,在卷二十三中,有一个“卓帐”的条目。为了解释这个词的含义,厉鹗选取了《宣和画谱》中胡璎的相关画作来进行解读。

后人增补

杨复吉使用了《永乐大典》中的《旧五代史》辑本,同时他还加入了《契丹国志》和《宋元通鉴》中的一些记载,并且附加了其他书籍的内容,总共增加了四百多条内容。基于这些材料,他撰写了五卷的《辽史拾遗补》。

相关评价

辽史》的拾遗补阙著作中,《辽史拾遗》24卷最为有名。(澎湃新闻 评)

参考资料

邱靖嘉评《辽史补注》︱辽史研究的丰碑.百家号.2024-06-13

回顾辽史研究:“辽史四大家”有何治学特点.澎湃新闻.2024-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