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昶
刘永昶,高级农艺师,研究生学历,辽宁建昌县人,1955年出生。1976年来投身食用菌科研与推广事业30多年,1991年创办朝阳市食用菌研究所,2001年组建大连全禾菌业有限公司。现任全禾菌业董事长、辽宁省朝阳市食用菌研究所所长、中国食用菌协会常务理事,辽宁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被全国许多食用菌生产基地县(市)聘为科技顾问。是“塑料袋地栽黑木耳”发明人和“食用菌液体菌种培养器”及其标准化生产工艺发明应用第一人,多项成果被科技部列入国家级科技计划,已应用到全国各地和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1997年1月~1998年12月就读辽宁刊授党校经济管理专业理论班;
1998年10月~2000年10月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工作经历
1982年~1986年黑龙江省林口县古城镇政府食用菌中心任主任;
1986年~1988年在沈阳军区林口食用菌基地担任副主任;
1988年~1992年在哈尔滨市食用菌培训中心担任校长;
1992年~今朝阳市食用菌研究所担任所长;
2001年~今全禾菌业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
相关事件
一腔鸿鹄志 万难不屈创绝技
刘永昶出生在辽宁省朝阳市建昌县。他的求学阶段整个外在“文革”的十年浩劫中。高中毕业后,由于当时社会大气候的影响,他没有继续升学的选择,于是他决定只身一人闯天下。20世纪70年代,,他来到黑龙江省,在那里他伐过木、种过参,但他追求理想、实现自身价值的思想一刻都不曾停歇。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书上看到用玉米芯、木屑作原料种植蘑菇致富的消息,他管敏锐的认识到这是一条致富捷径。于是,刘永昶开始用木屑秸秆做原料,采用挂袋和地栽的方法研究木耳栽培新技术。经过5年的反复实践,在推翻传统理论、传统配方、更新菌中的基础上,木耳栽培史上的一次技术革新—塑料袋地栽黑木耳栽培方法在他手上诞生了。专家鉴定,他分离选育的黑木耳888号菌中,具有抗杂能力强、朵大、肉厚、色黑、产量高的优点。如今,黑木耳诉木段式栽培方法已被刘永昶发明的地栽方法所取代。塑料袋地栽黑木耳以农林废弃物为原料,每亩地可为国家节约700多立方米的木材。与木段栽培相比,黑木耳生长周期仅为原来的1/10,产量和经济效益却分别提高了7.9和24.6倍。用此方法栽培一亩地黑木耳,菇农年纯收入过万元。同时,这一方法还把黑木耳的栽培场地由大森林搬到了田间地头,从而摆脱了对客观环境的依赖。1994年,此项技术被国家科技部队和为重点项目向全国推广,为此,中外媒体送予他一个桂冠---“中国菌王”。
十载创业史 百尺竿头再进取
刘永昶 是个不甘于现状,时刻燃烧着激情的波特兰开拓者队。他说:“在当今中国,使千家万户发财最得人心。”为使广大菇农尽快脱贫致富,为把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生产力,1992年刘永昶在朝阳市创建了首家民营科研机构—朝阳市食用菌研究所,研究所的投入使用和研究所4000平方米的常年出耳示范场使得袋料地栽黑木耳技术向着大力引导栽培、科学推广的阶段发展,刘永昶每月定期在朝阳举办技术培训班,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使该技术寻事推广到全国,与此同时他还经常到全国各地的生产种植基地做技术指导,几年下来,他已免费为全国3000多个用户提供上门服务。经过刘永昶和朝阳食用菌研究所技术骨干的辛勤耕播,截至1995年上半年全国共有23个省、市、自治区采用他的技术栽培黑木耳,栽培总永数达到54,151户,总面积29,147.32亩,共产干黑木耳12,843,728千克,获得纯利润4.33亿元,而且由此带动了各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很大经济效益和粹效益。人们为人工袋料栽培黑木耳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而惊叹,同时更加钦佩刘永昶艺高不自私、富后更助人的高尚品德。
1998年,发生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一次食用菌大面积污染事件,使刘永昶坚定了改变国内食用菌菌种生产落后生产方式 的信念,为此他先后走访了日本、韩国、欧洲及我国台湾省等食用菌生产发达国家和地区,充分体会到当地采用液体菌种先进生产线“产量高、质量好、没污染”的好处,但国外的生产线都是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投资,在国内难以推广应用。于是回国后他组织科研人员把液体菌种做为主攻方向,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工厂化生产食用菌设备和生产线。2001年他在大连市成立了全禾菌业有限公司,投资建成全禾菌业科技园,同年7月14晶,历经三年多潜心研究的全禾液体菌中培养器及配套生产工艺经过了辽宁省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结论为“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对于食用菌产业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创造,是一个划时代的科研成果,它改变了中国一直沿用固体菌种栽培食用菌的历史,打破了我国一直以来认为液体菌种高深莫测、难作难用难推广的神话。截至2007年底,全禾液体菌种技术与设备已推广到全国除西藏自治区以外所有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并远销到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法国、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科技无止境 勇攀高峰锗菌魂
我国食用菌生产主体是农户,作坊生产,手工操作,药物熏蒸,激素刺激,坐等季节,靠天吃饭。生产与市场严重脱节,到了出菇季节,低质、污染超标产品堆积如山,价格也上不去;而过了出菇季节,市场又青黄不接。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后,他意识到食用菌生产的根本出路就是机械化、工厂化生产。为此,刘永昶调配资金、协调场地,组织科研人员刻苦攻关,经过以刘永昶为首的全禾人不懈努力,终于在2004年开发出以液体菌种为核心技术的食用菌工业化生产线—全禾菌种菌包厂、菇厂生产线等。
就是利用这条生产线,刘永昶带领全禾人创造了“标准化菌种菌包厂”和“全禾菇厂”两大生产模式。“标准化菌种菌包厂”快速大量地生产高质量的菌包,日产汽车公司几千袋至几万袋,菌种菌包达到绿色无污染,可带动千家万户简单快捷的生产栽培,走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司+农户”的产业化道路;“全禾菇厂”则适于城市黑边投资建设,天天出菇,新鲜绿色,既规避了国外菇厂大、洋、贵、单品种生产的弊端,又克服了传统生产小、土、差,效益无保证的缺憾,而投入仅为外同类菇厂的1/6,生产规模在是产鲜菇0.5吨~10吨,是目前国内外最先进、投资最少、最好的工业化标准化菇厂之一。全禾菌业的“食用菌工厂化开发与产业化研究”荣获了中国菌物学会“全国食用菌行业优秀科技成果”奖,列入了2006国家星火计划。
在躬身于食用菌科研的30多年里,刘永昶时刻以他燃烧着的激情,为中国信用菌产业带来阳光。面对过去,不论高山险阻,还是鲜花掌声,刘永昶始终保持理性的沉默。他的目标是彻底改变我国信用菌目前千家万户低水平徘徊的生产方式,把中国建成真正的世界菇厂,铺筑中国食用菌产业现代化的高速公路。
古有“夸父追日”的传说,夸父者向往光明,追逐太阳,历来是万难不屈、精神追求的形象。刘永昶,作为食用菌液体菌种领域的领军人物,他有着与夸父一样顽强进取的气质。《说文新附》解“昶:永日也。”永昶,有不懈追求光明,永远畅通之意。
刘永昶是辽宁朝阳人。朝阳区,朝向太阳,很有寓意的城市名字。他生长于斯,取名永昶,难道这仅仅是暗合。。。。。
余音:2007年底“全国塑料袋地栽黑木耳”栽培户达30万,年产25亿袋,占有黑木耳总产量的80%左右,年产值100多亿元;
2008年初:液体菌种在全国有5000多专业户和单位应用,“液体菌种菌包厂”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兴建,“菌包厂带农户”的模式在食用菌产区已经产生很大的反响。。。。(王德林)
社会评价
先后荣获黑龙江省省委省政府命名的“食用菌大王”、团中央“全国新长征突击手” 、中国菌协“全国食用菌行业先进工作者”与“十佳优秀科技人才”、“十大新闻人物”、团中央科技部全国青联“中国杰出青年科技创业奖“、中国地区开发促进会“中国特色产业基地贡献人才奖”,2003年被评为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新闻人物,2004年中国菌物学会“全国食用菌行业先进个人”,2次获得中国菌协“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优秀科技人才”,2009年“全国改革开放30年120名农村人物”,被中国菌协授予“袋栽黑木耳科研探索特殊贡献奖”。
社会影响
刘永昶历经20多年的艰苦探索、反复实践,发明了“塑料袋地栽黑木耳”专利技术、选育出高产抗杂的888黑木耳专利菌种。“塑料袋地栽黑木耳”以农林废弃物为原料,遵循野生黑木耳的生物特性,使黑木耳栽培源于大自然又回到大自然,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黑木耳生长对各种条件的需要,从根本上抑制了霉菌的滋生。黑木耳地栽不但扩大了黑木耳的生产区域,由原来的每年1个季节生产向多季节转化,为更多的农户创造经济效益,并益于保护生态,节约木材。据统计,截止2009年底,地栽黑木耳已推广到全国除西藏自治区、台湾以外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累计推广面积31.05万亩,平均亩产干耳445公斤,累计创产值500.16亿元,节约木材1.5亿立方米。该项科研成果经辽宁省科委主持专家鉴定,结论是:有“五大突破”、“六大技术改进”,“产量高、质量好”,“产量和经济效益 分别是木段栽培的7.9倍和24.6倍”。
主持开发和推广的“液体菌种生产技术与培养器设备”,利用液体深层发酵技术生产食用菌菌种,使生产周期缩短到过去的1/30,降低生产成本50%以上,获得2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外观设计专利,2001年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国内领先,国际先进”,2003年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同年列入国家星火计划,2005年或食用菌协会“全国食药用菌行业优秀科技成果”。该项技术使我国多年延用的固体菌种生产技术得以被先进的利用生物发酵工程的液体菌种生产技术所取代。
主持开“食用菌液体菌种机械化生产线” 2004年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5年获得市科技进步奖,列入国家星火计划,主要设备确立了8项企业标准。目前,该产品不仅推广到全国各地,还出口到韩国、日本、加拿大、美国、墨西哥、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乌克兰、俄罗斯、卡塔尔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