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沐邑
汤沐邑,是古代的一种分封制度,起始于周代。表示诸侯朝见天子,天子赐以王畿以内的、供住宿和斋戒沐浴的封邑。汤沐邑是汉字文化圈古代贵族封地的一类,早期作为国君、皇太子的封地,后期则多为女性皇族如公主、郡主、翁主、皇后、皇太后、未被尊为皇太后的皇帝生母等的封地。汤,古指沸水。沐,古时专指洗发,后来表示“洗浴”。邑,表示小城镇。之后,汤沐邑渐渐演变成为最高封建统治集团的一种特权象征。到了汉代,汤沐邑也指帝、后、妃嫔、公主、王侯等把取赋税以资享用挥霍的私邑。贵族受封的汤沐邑,则是一种食邑制度。
起源与释义
根据《左传》《公羊传》,汤沐邑或朝宿邑是周代诸侯在泰山与京师驻留时的驻地,由周天子赐予。公羊传认为汤沐邑是仪式性的,是诸侯跟随天子巡狩泰山时仪轨的一部分。左传认为汤沐邑是功赏性的,赏赐给有功的诸侯。按礼记《王制》,公羊传的说法为准确。接近泰山或京师的国家,如鲁国与郑国,各于泰山和京师不设汤沐邑。古人称沐浴温水为“汤”,沐:濯发也。“沐者,去首垢也;洗去足垢;盥去手垢;浴去身垢;皆去一形之垢,其实等也。”――《论衡·讥日》古人称“沐”为洗头,“洗”为洗脚,“盥”为洗手,“浴”为洁身,但一般而言言其一即为全部,可以等同。邑:封地。“汤沐邑”这个词语源于周代的制度,是指诸侯朝见天子,天子赐以王以内的、供住宿和斋戒沐浴的封邑。
制度的演变
《礼记·王制》:“方伯为朝天子,皆有汤沐之邑於天子之县内。”郑玄注:“给齐戒自絜清之用。浴用汤,沐用潘。”孔希旦集解:“方伯汤沐之邑在天子之县内者,即《左氏》《公羊》所谓朝宿之邑也,《左氏》《公羊》以在京师者为朝宿之邑,在泰山下者为汤沐之邑,其实京师及泰山下之邑,皆为朝王而居宿,皆所以齐戒自洁清也。”后指国君、皇后、公主等受封者收取赋税的私邑。《史记·平准书》:“自天子以至于封君汤沐邑,皆各为私奉养焉。”唐·杨炯《泸州都督王湛神道碑》:“母常山公主,山西省有汤沐邑,因家焉。”清·龚自珍《答人问关内侯书》:“其人揖让乎汉天子之朝,其汤沐邑之入,稍稍厚乎汉相公卿。”亦省作“汤邑”。宋·文莹《湘山野录》卷上:“上曰:‘朕之诸妹皆厚赐汤邑,筑外馆以尚天姻,酬先帝之爱也,汝独愿出家可乎?’”
贵族受封的汤沐邑,是一种食邑制度,秦汉以前,卿、大夫在食邑内享有统治权利并对诸侯承担义务。秦汉推行郡县制,承受封者在其封邑内渐无统治权利,食禄已改为以征敛封邑内民户赋税。食邑随爵位黜升而损益,可以世袭。从官员等第上说,如果一个县成为汤沐邑,官员的级别可能会有变化,举例来说:刘志时以汝南郡阳安封给女儿为汤沐邑,于是该邑长称令,公主死后,阳安令复降为阳安长。令的级别略高于长。《后汉书·孝桓帝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