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俨
楼俨(1669—1745),字敬思,号西浦,苏溪镇齐山楼人。工于辞章,勤政为民。官至提刑按察使致仕。以词食虫类于世。
人物简介
楼俨生于清康熙八年(1669)十月初二。其父楼宗圣,因贸易迁居松江云间,楼俨也随父同往,父常带楼俨往来于京师。
楼宗圣与余姚市名士徐绳武相交甚厚,常带楼俨去徐家玩。徐公见他天资聪颖,性嗜读书,博闻强记,胸有大志。偶与交谈,对答如流,遂与之结为姻亲。楼俨的生活因此安定。白天帮徐家佐理家务,夜间勤奋苦学,常废寝忘食。诸于百家、唐诗宋词无所不读,历代轶籍无不购备,且尤喜攻研词学。因回义乌原籍赴考不便,楼俨就援例在松江区入太学。
楼俨因长期生活在民间,对人民的辛劳疾苦感知甚多,因而写出了“国家本赋,首重农桑;百姓生全,厥惟衣食”、“小民力穑,最辛勤于较雨量睛,而红女鸣机,更拮据于晓风夜月”等反映农耕生活的胜灸人口的辞章。
康熙四十六年(1707),帝南巡于吴门行宫,楼俨以监生身份向康熙帝献上了《清平乐·织贝图诗词》10阕。因这组《清平乐》把江南棉农一年四季的劳作收获情况描写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康熙读后拍案叫绝,当即批为“钦取第一”。第二年,由学士孙致弥荐入京都词谱馆修辞谱。
楼俨专心致志地分辨剖析了自宋朝以来诸多词家原委,对当时浙西词派创始人朱彝尊的某些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先后著有《四声二十八调考略》、《白云词谱考略》、《词韵入声考略》、《吴江沈氏宫谱》等辞书,把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并驳正万树《词律》百余条,编成《群雅集》一书,成为一代词学名家。后又入直武英殿从事注释唐诗,纂修《方舆路程考略》等,名噪一时。
勤政为民
康熙五十六年(1717),楼俨出任广西桂林府灵川县知县。灵川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且多崇山峻岭,社会秩序较为混乱。背子岭一带流寇廖三聚众扰乱,百姓深受其害。楼俨赴任伊始即马不停蹄,亲自率领壮勇,跋涉岩丛林,直捣匪巢,擒获贼首,平定了骚乱,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大中丞(都御史)陈文简曾手书“有用书生”四字,制成匾额授以楼俨,以资褒奖。
灵川文化比较落后。楼俨赴任后,大力兴办学校,聘请名师,课训生童,并亲自为之考校,一时文风大盛。尔后,每科都有不少灵川籍生员被录取。有《灵川课士录》镌行于两粤。为了纪念楼俨之功绩,邑中士绅于义学之左建了“三贤洞”,楼俨与中丞陈元龙、观察孔旬共同入祠。
康熙五十八年(1719),由于楼俨在灵川任内政绩卓著,经两广总督杨宗仁上疏推荐提升为广州市理瑶同知。
雍正元年(1723),因功授奉政大夫。雍正四年(1726)又提升为广州知府。时值广州一带连年受灾,经济萧条,民生凋疲。楼俨赴任后,经过深入考察,采取了压平粮价,禁止私自酿酒出售,发动农民兴修水利,减轻税收以振兴商业等一系列施政措施,使经济得以复苏。
越两年,奉旨进京晋见,被留京待用。不久,中丞杨文干以惠州、潮州监司紧要,非廉能者不能胜任之由,奏请特授楼俨为惠州道,当时,潮属连年饥荒,朝廷同意潮惠道楼俨的请求,用公款就地籴粮备赈,运官和船户倚仗楼俨的权势,沿途盗卖官粮,掺杂糠或水分充数,各县碍于楼俨情面,不敢声张。蓝鼎元查明实情,将不法船户拘捕入狱,运官怂楼俨出面向蓝鼎元说情,蓝鼎元坚不答应。楼俨因此挟隙,串通藩、二司,诬告蓝鼎元6条罪状,其中第一条竟是蓝鼎元废除当地新官一上任,所有渔船必须各交银四两以换取新照的旧例,谓其“亏空公款千余两”。当地渔民闻此,竞相为蓝鼎元鸣冤,并争为蓝鼎元偿还官欠。虽然如此,蓝鼎元仍受革职回籍的处分。楼俨于粤有美誉,消息传来,两粤之民,颂声载道。雍正七年(1729),升任广东省提刑按察使。又因总督之奏,于次年夏奉旨入京晋见,调任江西省提刑按察使。因思念老母,楼俨欲于赴任途中,回松江区迎养。但行至浒墅关镇,惊闻老母逝世噩耗,遂奏请丁忧不允,奉旨在任守制。楼俨到江西以后,兢兢业业,勤政爱民,一如既往,深得江西黎民之爱戴。雍正十年(1732)夏,帝复召他进京,以京堂补用于京,直至致仕告归。
两袖清风
楼俨致仕后,流寓上海市十余年。闲时,常与当地名公巨卿诗酒论文,挥毫拈韵,笔耕不辍。每次回义乌祭扫祠墓,总是以忠孝勉励族人,以诗书教育后代。
乾隆十年(1745)十月初四,楼俨卒于松江。因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倾囊以殓尚且不能安葬,全赖松江乡贤和亲朋好友合力资助,葬于父母之旁。楼俨生前,族人曾劝他迁回原籍,以终老于祖墓之旁。唯因父母之墓在青浦区,感到生不能养,死不忍离,故未遂族人之望。
楼俨有自著《蓑笠轩仅存稿》刻版,携归义乌老家,得以传世。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