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濯
康濯(1920年-1991年),原名毛季常,湖南省湘阴县(今汨罗市)人,中国现代作家。曾任湖南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笔名水生、宣敏等。
人物介绍
人物生平
1920年2月出生在湘阴县城。在湘阴县立一高小读书时曾为《小朋友》杂志写稿。中学时参加长沙省立高中的文学研究会,经常在校办刊物和《通俗报》上发表洋溢爱国主义激情的诗歌、散文和小说。1935年冬组织长沙省立一中学生举行“一二九”学生运动示威游行,从此得到中共地下组织的教育和培养。1937年鼓动《湘阴民报》增办《文艺副刊》,率先发表散文《故乡琐记》,并经常在中共地下组织主办的《观察日报》上发表宣传抗日的文章。1938年10月,为寻求抗日救国真理,历尽艰险抵达延安市,就读鲁迅美术学院文学系第一期。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结业后随沙汀、何其芳奔赴八路军一二O师进行战地实习,任三五八旅宣传干事。1939年从部队回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路社文艺团体副主任。1940年,任文化界抗日联合会宣传部长、晋察冀边区抗日联合会秘书长,编辑《文化导报》、《工人日报》、《时代青年》,经常深入阜平县、平山县等农村参加减租、反霸、土改等运动。抗战胜利后,仍在晋察冀工作,主编《工人日报》、《时代青年》,兼区委副书记、土改工作和青年团负责人。
1948年在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宣传部参与编辑《人民文艺丛书》和《华北文艺》工作。1949年,在北京参与筹备全国第一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任全国文联研究室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创作员。1950年任中央文学讲习所副秘书长。1954年任《文艺报》常务编委、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创作委员会主任。
1958年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党组成员。1962年11月任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残酷迫害,从此病痛缠身。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复职。1979年任湖南省文联主席。参加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84年兼任《中篇小说选篇》顾问、优秀中篇小说评委主任,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和培养文化新人,作出了贡献。
1987年调北京,主持中国作协创联部工作,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10月在岳阳市召开了康灌创作50周年作品讨论会,对他的作品评价较高。1991年1月在北京病逝,终年71岁。
个人作品
写了《腊梅花》、《灾难的明天》、《抽地》等反映边区人民抗日斗争的短篇小说。公务虽繁,仍坚持创作,写有《初春》、《春种秋收》、《工人张飞虎》、《明暗约》等短篇小说。尤其是以歌颂农村妇女反对封建争取自由的《我的两家房东》等小说,具有广泛的影响,郭沫若誉之为"可以说已达到完善的地步"。他战胜病魔,迸发出更强烈的创作热情,写出反映民族性格与社会现实的《洞庭湖神话》、《十一年一聚》。著有描述农村斗争的中篇小说《水滴石穿》、长篇小说《东方红》,短篇小说《冬天里的早晨》、《公社秧苗》、《代理书记》等。写了《我在乡下》、《买牛记》、《第一个新年》、《前进》、《正月新春》等短篇小说。其间写作发表了一些理论文章,收入其《创作漫步》论文集。在50余年创作生涯中,共写有33部作品,计300余万字,部分作品先后被译成日、英、法、俄等外文版。尤以《水滴石穿》在国外影响深远。
其在1958年在《人民日报》发表的长篇通讯《徐水人民公社颂》最为出名,该通讯除了全面介绍了徐水全民皆兵、公社化、供给制、吃公共食堂等经验,还宣布了徐水将要发射的“高产卫星”:小麦亩产12万斤,白菜一棵500斤,皮棉亩产5000斤,山药亩产120万斤。
人物评价
1987年4月,他回罗红花乡毛家河寻祖,赋诗云:"四渴诗魂汨罗市屈原纪念馆,重瞻故里粥时居,毛家河上寻根处,不尽丰饶不尽诗。"并向汨罗市图书馆赠书600余册。党和人民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现代作家、杰出的文学工作组织者。
参考资料
康濯.中国作家网.2024-10-28
康濯 简历 - 名人简历.名人简历.202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