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是关中地区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的聚落遗址,距今约6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系统的遗存。

半坡遗址位于浐河东岸的二级阶地上,东南倚白鹿原,附近河渠纵横,沃野连绵。遗址总面积约为50000平方米。整个遗址呈南北略长、东西略窄的不规则圆形。遗址可分为3个组成部分,分别是居住区、墓葬区和窑场区。居住区位于聚落的中心部分,外围环绕有长而深的起到防御作用的大围沟,沟北部为墓葬区,分布有氏族公共墓地及少量窖穴,沟的东边为窑场区。居住区规模最大,遗存也最为丰富,总面积约30000平方米,分布有房屋、储藏物品的窖穴、饲养家畜的圈栏,以及埋葬小孩的瓮棺葬群等。

半坡遗址出土了万余件石器、陶器、骨器等生产和生活用具等。其中,陶器以粗质和细泥的红色、红褐色陶为主,最为知名的是人面鱼纹彩陶盆,属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1957年,在半坡遗址建成中国第一座遗址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1961年国务院公布半坡遗址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0月,半坡遗址被评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遗址简介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市以东,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半坡遗址是1953年春在桥火力发电厂施工中偶然发现的。现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3个部分。发掘面积为1万平方米,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圈栏2座,储藏物品的地窖200多个,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瓮棺葬73座,烧陶窑址6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半坡遗址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五六千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半坡先民们的生产与生活情景。半坡居民大多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这种房屋冬暖夏凉。屋内有灶炕,供炊煮和取暖用。并且当时的半坡人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以及保留火种。建房时他们先在地上挖出一个圆形或方形的坑,在坑中埋设立柱,然后用树枝等材料沿炕壁建起围墙,有的还在内外抹上草泥,以增强牢固性,最后在立柱和围墙上架设屋顶。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他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白菜和芥菜。是最早种植芥菜的国家。半坡居民饲养猪、狗等动物,还会制作彩陶,纺线,织布,制衣,并且会骨制箭头、鱼叉、鱼钩打猎捕鱼1958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第一座遗址性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半坡博物馆现有2个陈列室和1个遗址大厅。第一展室主要展出在半坡遗址发现的生产工具,有石器、渔具、纺轮、骨针、鱼钩、鱼叉等,我们可以由此了解半坡人生产活动的各种场面及表明半坡人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第二展室展出的文物反映出半坡人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和各种发明创造。半坡博物馆曾在修复当中,已在2006年7月重新开馆。

在我国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发现了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原始农耕聚落遗址。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主要粮食作物是粟和蔬菜,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也是较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历史沿革

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年代为中原地区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遗留下的村落遗址,已有6000-6700多年历史。

1953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队在西安市东部浐河东岸的二级阶地上发现了半坡遗址;同年9月,中科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

1954年-1957年,由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主持,先后对半坡遗址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的发掘,先后参加发掘工作的有将近200人,总计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

2002年-2005年,配合半坡遗址保护大厅改造工程建设的随工清理中,发现了祭祀等重要遗迹和石砚等重要遗物。

遗址特点

半坡遗址分为居住区、墓葬区和制陶作坊区。居住区由一条大的人工壕沟围绕,区内被1条小沟分为2片,每片中心有1座大房子,周围是小居室。房屋形制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2种,房子之间有储藏东西的窖穴。房子周围还发现长方形家畜圈栏、小孩瓮棺葬和幼儿土坑墓。大沟外北边是公共墓地,东边是窑区。从出土的石斧、石、石铲、石刀、石碾等生产工具和陶罐、陶盆、小口尖底瓶等生活用具来看,半坡人过着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生活。他们具有较强的审美观念,在彩陶上绘着人面、鱼、鹿、植物等象生性花纹和三角形、圆点等几何图案,还用石、骨、陶、蚌制成耳饰、发饰等装饰品。

文物遗存

1954年-1957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对半坡遗址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的发掘,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共发掘出房屋45座、圈栏2处、200多个窖穴、陶窑遗址6座、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生产工具主要有石斧、石锛、石铲、石锄、矛头、箭头、鱼叉、鱼钩、纺轮、骨针等。还有石制研磨器(包括磨臼和磨石,是研磨颜料的工具),还发现了粟类等粮食作物。生活用具主要为彩陶器 种类有钵、碗、盆、盂、盘、杯、罐、缸、、釜、鼎、瓮等。在1只陶罐里还保存着炭化了的油菜籽,系属于白菜、芥菜一类的种子。在彩陶器上多绘有各种图形,器物表面多饰有绳纹、线纹,还绘有人面、鱼、鹿、植物等花纹,红底黑纹。在一些陶钵的口沿上还刻有各种符号,有20-30种之多,这些符号可能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研究价值

因半坡遗址的发掘,而有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之名,与同时期确立的庙底沟类型并驾齐驱,推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研究与发展,大面积揭露出半坡史前聚落的局部面貌,建立了遗址博物馆,对聚落形态和中国原始社会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获得荣誉

2021年10月,被评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保护措施

1958年4月28日,半坡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陈列展览面积约4500平方米。

1961年3月4日,半坡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6月9日,半坡遗址新保护大厅落成并正式向游人开放,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

2017年5月23日下午,西安市文物局组织在西安半坡博物馆召开《半坡遗址保护规划》方案讨论会,该方案由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规划设计。

历史文化

仰韶文化

半坡遗址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聚落遗址,是一处母系氏族公社聚落。遗址发掘的房屋有平面呈圆形或正方形、长方形等几种形制。方形房屋一般面积较小。圆形或长方形房屋的面积一般在20平方米左右,个别小的仅10平方米。在居住处的中心地点有1座面积相当大的长方形房屋,面积达160平方米左右,是氏族成员公共活动的场所。发掘约有200余座,说明半坡氏族公社已是一个相当大的集体和聚落。

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因最早发现于仰韶村遗址而得名。共发现遗址1000余处,经较大规模发掘的有10余处,其年代约为其年代为新石器时代(公元前4800年-公元前3000 年)间。

地理位置

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河东岸的二级阶地上,西距河床约800米。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4-08-03

半坡遗址.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2-18

半坡遗址.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2-18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揭晓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公布.国家文物局.2022-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