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央歌
《未央歌》是华裔作家吴讷孙的著名小说,1945年完成,直到1967年在台湾由商务印书馆发行,立刻引起轰动,争相购阅,新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
作品简介
小说以抗战时期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和昆明市的风光民俗为小说背景,故事的主角是一群天真年轻的大学生,伍宝笙、余孟勤、蔺燕梅、童孝贤 ……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在平静纯洁的象牙塔内,他们彼此引为至友、畏友,有爱有怨、有笑有泪,并交织发展出一段属于青春和校园的爱情故事。除这四大主角,作者还写了一群大学生和他们的老师。书中关于友谊的描述、爱情的铺陈以及对校园精神的探讨,表现了一代年轻学子对真善美的追求与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
故事背景
这部作品以抗战时代云南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为背景,描写了年轻学生的生活和理想的故事。书中人物个性鲜活,情节感人,风格清新、活泼,情调自信乐观。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真挚情感,谱成了一个真、善、美的永恒篇章。不以重大的题材,不以曲折的情节来吸引读者,而是以乐观的情调和亲和的哲理来感染读者,是《未央歌》重要的艺术成就,也是它的鲜明特色。台湾歌手黄舒骏曾以这部作品的故事题材写过同名歌曲。
描述人物
《未央歌》除主要四个主角外,还描写了一群大学生和他们的老师;这些人,或许有些许的小毛病,但全都是心地善良的好人。然而《未央歌》中所描述的美好桃花源,真的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真实景况吗?王德威在《小说中国》一书中以王蓝的《长夜》与《未央歌》对比,而《长夜》中的西南联大竟是国共利用学生恶斗的场所。
与其说《未央歌》描绘了抗战时代的青年生活,毋宁说《未央歌》满足了人们对民初那个时代浪漫的文化想像。文学史家司马长风把《未央歌》看做抗战期间长篇小说的“四大巨峰”之一,《未央歌》“尤使人神往”,“读来几乎无一字不悦目、无一句不赏心”。其他三部是:巴金的《人间三部曲》、沈从文的《长河》、无名氏的《无名书》。
作品影响
二十世纪中国最经典、最唯美的校园小说!说吴讷孙,话未央。
一本《未央歌》,让大陆读者翘首以盼20年,让大陆出版界“耿耿于怀”30年,被大陆文学界遗忘40年,然而,这本书在台湾,在海外华人界却被争相阅读超过50年!今天,迟到数十年的“鹿桥旋风”终于吹到了大陆此岸—— 于是,对读者来说,这是实现夙愿;对出版人来说,这是完成使命。对整个文化界来说,这是一次向历史致敬后的真诚回忆!
香港文学史家司马长风先生在他的《中国新文学史》中把鹿桥的《未央歌》看作抗日战争和战后期间长篇小说的“四大巨峰”之一。另外三部是:巴金的《人间三部曲》、沈从文的《长河》、无名氏的《无名书》。而《未央歌》“尤使人神往”,“读来几乎无一字不悦目、无一句不赏心”。
“40年来影响我们最深的书” 1990年,由台湾《中国时报》评选。吴讷孙的《未央歌》排名第一;“20世纪汉语故事100强” 2000年,由香港特别行政区《亚洲周刊》选评。包括余秋雨、王蒙等14位评选委员来自两岸三地、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北美,代表不同华人地域得文学界,年龄也从不惑之年到年近古稀。
《未央歌》在台港地区和海外华人中拥有大量的读者,数十年声名不堕。它曾连续十五年进入台湾“金石堂”的畅销排行榜。1990年,还被《中国时报》选为“四十年代影响我们最深的书”第一名。而就在近期,台湾导演李安执导电影《色,戒》时,还把《未央歌》指定为其主演的必读书目。迄今为止,《未央歌》在台湾先后九版重印逾50次,在海外累计销售逾200万册。《未央歌》在海外与《围城》齐名、被称为“海外华人的青春典籍和校园圣经”的作品。
作者简介
吴讷孙,原名吴讷孙,英文名Nelson iKON Wu(Ikon是他的小名音译)。1919年6月9日生于北京,先后就学于燕京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及耶鲁大学,1954年在耶鲁大学取得美术史博士;此后在旧金山大学、耶鲁大学、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执教。2002年3月19日鹿桥病逝于波士顿,享年83岁。
鹿桥是一位左手写诗篇右手写论文的作家及学者,集学术理性与文学感性于一身;他不仅对中国艺术史卓有研究(这部分的著作多以英文出版),还著有《未央歌》《人子》《忏情书》等文学畅销作品。吴讷孙的笔名原为“鹿樵”,“鹿”字取名的灵感来自北京名媛、南开大学的校花——鹿笃桐。至于“桥”字,“原本是选‘樵夫’的‘樵’,因为这个字比较雅,但是明末清初的吴伟业(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有时自署鹿樵生)先用了,就只好改用‘桥’字了。”“未央”一词又何意?鹿桥1998年去台湾时曾被读者追问。他解释说,“未央宫”一词源于汉砖“千秋万世,长乐未央”,意为“过去的来源不知道,未来的结尾也不清楚”。
主要人物
蔺燕梅,就读外语系,出生富有家庭却能平等待人,个性天真、单纯,擅长舞蹈、歌唱。缺点是不太谦虚。曾在全校面前扮演修女,歌唱《玫瑰三愿》,在校园极具超人气。
童孝贤,就读生物系,诚恳活泼,很喜欢动物,总是能带给大家欢乐。
伍宝笙,就读生物系,温文尔雅,冷静、有脑筋,以姊姊的姿态守护蔺燕梅。
余孟勤,就读哲学系,正直刚毅,表现天行健的精神。是众人中公认最适合蔺燕梅的人选。
除四大主角外,书中还描绘通达敏慧的史宣文,勇敢坦荡的希慧,羸弱美丽的乔倩垠,刻苦向学的朱石樵,淡泊名利的宴取中,有明智的冯新衔,有平和的沈家姐妹,有随和的梁家姑娘,乃至聪敏佻躂的范宽怡,优渥自信的范宽湖,庸俗自卑的宋捷军,还有渊博的陆先生,旷达的金先生,幽然的顾先生和风趣的顾太太,慈祥而不失童心的女生舍监赵先生,以及社会上的众多各色善良的人物,构成一个战乱当头、异域相聚、患难与共的友爱世界。
人物原型
宛如乌托邦的《未央歌》,书中主角大余、小童、大宴、伍宝笙、蔺燕梅,到底有没有原型?一直是读者关心的问题。作者吴讷孙的侄女朴月说,事实上,《未央歌》是鹿桥以日记《忏情书》为基础,人物的原型多半来自他就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时的朋友。 “小童”便是鹿桥自己。
中学同学雷颖形容鹿桥“不失赤子之心,聪明而有智慧”、“永远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小男生”,吸引很多“干姐姐”照顾。宛如女神化身的伍宝笙,据说当年西南联大学生一看,马上能指认是鹿桥最敬爱的学姐祝宗岭。朴月还曾亲自前往大陆拜访这位真实版伍宝笙。“大宴”便是台湾前“经济部长”李达海。严肃、博学的“大余”则是一位姓李和姓徐学长的化身,李学长后来在北京大学任教,但与祝宗岭并无往来。至于“梦中情人”蔺燕梅是书中唯一全然虚构的主角,朴月透露,她的容貌是吴讷孙“女朋友们的综合体”,性情、风华、才艺、故事情节则出自鹿桥的想像。
大事年表
1937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于11月1日正式开学。次年,鹿桥进入该校文学院外文系学习,并在此度过了大学四年的美好生活;
1942年,刚毕业的鹿桥开始了《未央歌》的创作;
1945年,《未央歌》创作完成,但由于国内时局动荡,付梓无期;
1959年,《未央歌》在香港经人生出版社帮助,由鹿桥自费出版,在海外华人界引起反响;
1967年,《未央歌》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一时风靡校园,学子争相购阅,洛阳纸贵;
1988年,台湾著名校园歌手黄舒骏创作同名歌曲《未央歌》,随之传唱海峡两岸;
1998年,吴讷孙回台湾短暂访问,轰动一时,万人空巷,“被索要签名者追到了机场”
2000年,多家电视台想把《未央歌》改编成电影或电视,被鹿桥婉拒;
2007年,著名导演李安执导《色,戒》,《未央歌》被指定为演员阅读书。
精彩片段
奏
献给 最亲爱的父亲母亲
愿能把这些年来离家的生活
及校中的友爱,寄回家去。
在学生生活才结束了不久的时候,那种又像诗篇又像论文似的日子所留的印象已经渐渐地黯淡下来了。虽然仍是生活在同一个学校里,只因为是做了先生、不再是学生的缘故,已无力挽住这行将退尽的梦潮了。
为了一向珍视那真的、曾经有过的生活,我很想把每一片段在我心上所创作的全留下来,不让他们一齐混进所谓分析过的生活经验里,而成了所谓锤炼过的思想。又为了过去的生活是那么特殊;一面热心地憧憬着本国先哲的思想学术,一面又注射着西方的文化,饱享着自由的读书空气,起居弦诵于美丽的昆明市及淳厚古朴的昆明人之中,所以现在记载时所采用的形式也是一样特殊的。
这精神甚至已跳出了故事,体例之外而泛滥于用字,选词和造句之中。看罢!为了记载那造形的印象,音响的节奏,和那些不成熟的思想生活,这叙述中是多么荒唐地把这些感觉托付给了词句了呵!以致弄成这么一种离奇的结构、腔调,甚至文法!最后为了懒,挑了个小说的外表,又在命题时莫名其妙地带了个“歌”字。“懒”也是那时的一位好友,现在已失去了,是实在值得纪念的。能够无所顾忌地,认真地懒是多么可骄傲呀!我们知道小说的外表往往只是一个为紫罗兰缠绕的花架子并不是花本身,又像是盛事物的器皿,而不是事物本身。所以这里所说的故事很可以是毫无所指的。
不过这么一来话就绕弯了;盛事物的器皿,和紫罗兰花的木架,是可见的。而事物本身,和那可爱的紫罗兰花却逃脱了我们的观察,这岂不是个大笑话吗?二十世纪的人是太忙了。没有工夫去读谈思想的书。可是却有空闲去读一本五六十万字的小说,再从那里淘炼出那一句半句带点哲学味儿的话来,岂不更是大笑话吗?
1943年12月16日于重庆郊外山洞
评价
陈平原 高唱着“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的校歌,走过八年抗战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生,对那段历史普遍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但落笔为文,难得有像《未央歌》那样充满激情与想像力的。以抗战中僻居昆明市的联大师生的日常生活为描写对象,借助四个“我”的成长历程,表现战争环境下仍然——或者说更加——多姿多彩的大学校园生活,对于作家鹿桥来说,目的是酝酿一种“氛围”,呈现一种“情调”。作者再三强调,《未央歌》不是爱情传奇,着力渲染的是同学间“友情之可爱”;不以情节取胜,而是一部以情调风格来谈人生理想的书。就像小说第八章所说的那样:“学生们有意无意地在课室里,在游戏里,在团体生活里,在独自深思里慢慢长大。慢慢被造就起来。一棵小树苗总要在苗圃里先养一个时期的。树苗们要经过风霜。这风霜正如雨雪一样重要。他们终久成为可以令人歇荫,令人放心的大木。”
作品影响
跟《围城》的随写随刊不同,《未央歌》完成十几年后,才分别于1959年和1967年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台北市两地刊行。对于60—80年代生活在台湾的大学生来说,此书深刻影响他们对于大学生活的体验与想像。以下这段描述,虽出自作者本人之口,却得到很多过来人的证实:“多少年来,台湾的同学爱用书中的人名给同学起外号。女生被推为伍宝笙的认为是无上光荣,并要从此更加努力,以副众望。男生被称为小童,立刻一方面得了同学爱护,一方面也被人好意地逗趣,说他不洗脸,穿破鞋,经常不穿袜子,种种无伤大雅的事。”
参考资料
未央歌 鹿桥.喜马拉雅.2023-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