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监测设备
在线监测技术是在被测设备处于运行的条件下,对设备的状况进行连续或定时的监测,通常是自动进行的。检测人可以通过该设备同步监视被监设备。
在线监测
在线监测技术是在被测设备处于运行的条件下,对设备的状况进行连续或定时的监测,通常是自动进行的。
发展概况
在线监测这一设想由来已久,早在1951年,美国西屋电气公司的约翰逊(John S.Johnson)针对运行中发电机因槽放电的加剧导致电机失效,提出并研制了运行条件下监测槽放电的装置,这可能是最早提出的在线监测思想。限于当时技术条件,无法抑制来自线路的干扰,只能在离线条件下进行检测,但是在线监测的基本思想则沿用至今。
20世纪60年代,美国最先开发监测和诊断技术,成立了庞大的故障研究机构,每年召开1~2次学术交流会议,例如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即已使用可燃性气体总量(TCG)检测装置,来测定变压器储油柜油面上的自由气体,以判断变压器的绝缘状态。但在潜伏性故障阶段,分散气体大部分溶于油中,故这种装置对潜伏性的故障无能为力。针对这一局限性,日本等国研究使用气相色谱仪,在分析自由气体的同时,分析油中溶解的气体,这有利于发现早期故障。
20世纪70年代中期,能使油中气体分离的高分子塑料渗透膜的发明和应用,解决了在线连续监测问题。气相色谱分析技术日趋成熟,并为长期的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检测和诊断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充油电气设备的检测,其局限性是气体的生成有一个发展过程,故对突发性故障不灵敏,这就要借助于局部放电的监测。局部放电的在线检测难度较大,数十年来,它的发展一直受到限制,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电子和光电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局部放电在线监测的灵敏度和抗干扰水平。
到了20世纪80年代,局部放电的监测技术已有较大发展。加拿大安大略省水电局研制了用于发电机的局部放电分析仪(PDA),并已成功地用于加拿大等国的水轮机发电机上。
日本在线监测技术起步并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1975年起,由基础研究进入开发研究阶段,并推广应用。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苏联的在线监测技术发展也很快,特别是断路器在线监测、温度在线监测和局部放电的在线监测。
技术发展
我国开展在线监测技术的开发应用已有十几年了,此项工作对提高设备的运行维护水平、及时发现故障隐患、减少事故和排放的发生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几十年来一直根据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的规定,对电力设备进行电气的停电试验、检修和维护。定期试验不能及时发现设备内部的故障隐患,而且停电试验施加低于运行电压的试验电压,对某些缺陷反映也不够灵敏。随着电力系统向高电压、大容量的方向发展,保证电力设备的安全运行越来越重要,停电事故给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和损失也越来越大,因此迫切需要对电力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实时或定时的在线监测,及时反映绝缘的优劣化程度,以便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停电事故发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在线监测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各单位相继研制了不同类型的监测装置,特别是各省电力部门,都研制了电容性设备的监测装置,主要监测电力设备的介质损耗、电容值、三相不平衡电流。电力部电力科学研究所、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分院和东北电力试验研究院等单位,出研究电容性设备的检测外,还研制各种类型的局部发电监测系统。电力科学研究院和西安交通大学还结合油中气体分析,开展了用于绝缘诊断的专家系统的研究工作。
发展趋势
⑴多功能多参数的综合监测和诊断,即同时监测能反映设备运行和排放的多个特征参数;
⑵对设备运行和排放实施集中监测和诊断,形成一套完整的分布式在线监测系统;
⑶不断提高监测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敏度;
⑷在不断积累监测数据和诊断经验的基础上,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人工神经网络和专家系统,实现诊断的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