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人地关系论

人地关系论

人地关系论(英语:man-land relationship),又称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其各种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论。它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基础理论,同时也是其核心研究课题。人地关系论涉及人类如何适应并改变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如何影响人类活动,从而导致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的现象。

历史沿革

人地关系论的产生与发展历经漫长的历程。在中国古代,有人提出了神怪论和不可知论,同时也有人持朴素的人地相关思想,如“人定胜天,天定胜人”的观念。而在西方,既有视地球为人类家园的观点,也有神的干预和雅威主宰一切的思想。随着欧洲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学者们开始关注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8至19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地理学的发展,人地关系论逐渐系统化。A.von洪堡和C.卡尔·李特尔等人对这一领域的贡献尤为显著。亚历山大·冯·洪堡认为人是地球自然统一体的一部分,而李特尔则强调地理学应研究自然与人文现象的地域结合。这些思想对后世环境决定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F.弗里德里希·拉采尔等人进一步探讨了人口分布、迁移和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的依存关系,并将查尔斯·达尔文的进化论引入人文地理学。然而,这种思想后来被一些学者夸大,形成了环境决定论。20世纪初,法国地理学家P.维达尔-白兰士及其学生J.白吕纳等人提出了可能论,即自然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但最终取决于人类自身的条件。他们的观点被认为是人地关系论的重要发展。此外,还有适应论、生态调节论、文化景观论等多种观点,分别从不同角度研究人地关系。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地理学的数量化发展和技术革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更加深入到人地关系的微观层面,综合研究人文与自然的统一性。在此基础上,地理系统论强调了地理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的动态联系。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人地关系论的不同学说反映了这一认知进程。

观点争鸣

人地关系论在地理学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其中,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提出的“环境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了人类活动的特点;奥斯卡·佩舍尔的“二元论”则强调了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双重影响;法国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的“或然论”则认为自然环境只是提供了机会或障碍,而非必然性;美国地理学者卡尔·索尔的“文化景观论”则强调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塑造作用。这些不同的观点丰富了人地关系论的研究视角,推动了学科的发展。

参考资料

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2024-09-09

洪堡,A.von.中国科普博览.2024-09-09

人文地理学奠基者李特尔.百家号.2024-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