鸻科
科(学名:Charadriidae),是鸟纲、鸻形目的一科,共有13属71种。包括麦鸡和鸻等,是小中型涉禽。
形态特征
鸻科有13属71种。包括麦鸡和鸻等。是小中型涉禽,在大多数属中,两性相似,两性之间很少发生两性异形。它们的体型大小范围从领鸻的26克和14厘米到白颈麦鸡368克和35 厘米。有长而尖的翅膀; 丰满的身体; 圆头; 和短脖子。多数种类嘴短而直,嘴端具隆起,呈膨胀状,尖端较坚硬,啄食有力;鼻孔通常位于鼻沟里;翼形大都短尖;初级飞羽11枚;尾羽较短小;跗较长,前、后缘均被网状鳞;脚一般为3趾,后趾缺或极细小。
嘴形细狭,尖端具隆起;鼻孔直裂,有鼻沟;跗蹠后侧具网状鳞,前缘亦常具网状鳞;趾不具瓣蹼;中爪不具栉缘。在湿地中常和鹬类混群在一起,与鹬类相比,鸻类嘴多短而直,尾短而眼睛较大,有些种类颜色较鲜艳,有些麦鸡还有凤冠或肉垂。
这些鸟类因物种而异,每一种都有不同的羽毛,有各种颜色和图案。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鸟相对较小,通常有浅色或深色的羽毛来搭配海滩或岩石。
栖息环境
该科的鸟类遍布世界各地,通常靠近水生活。栖息于沿海海滨、湖泊、河流、水塘岸边及其附近沼泽、草地、家口和耕地,喜结小群活动于海岸线、河口、盐田、稻田、草地、湖滨、河滩等处。也有例外,比如澳洲小嘴鸻,喜欢生活在澳大利亚中部和西部沙漠的石质土地上。
生活习性
通常生活在海滩和潮汐带。在高纬度繁殖的种为候鸟,其中有些种能迁徙到很远的地方。除繁殖季节,一般高度结群。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部分取食植物。日夜活动。中国有3属13种。常见的有灰鸻、金鸻、金眶鸻和蒙古沙鸻,多为冬候鸟或旅鸟。除南极洲外都有分布,是湿地的重要组成。该科鸟类通常活动于海滩、沼泽、湖泊、河流、水库、池塘等水域附近。迁徙时,喜结大群沿较大的河流、海岸线飞行。有时喜欢在一个混合的群体(麦鸡鸻类-鸥类)中觅食,实际是在利用其他鸟发现食物或报警。以小型软体动物门、昆虫及其幼虫为食。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世界各地。除了一些最极端的环境外,不同的物种几乎生活在世界各地。它们栖息在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各个地区,包括北部的极地地区。还生活在欧亚大陆、非洲、澳大利亚和周边岛屿的各个地区。
繁殖方式
绝大多数鸻科的物种具有社会性的一雌一雄制的交配系统。 一些,如欧金鸻,是一夫多妻的,其他的,如岩鸻,有一个快捷的多巢系统,可能伴随着连续的一雄多雌制。在欧亚大陆,雌性争夺雄性,雄性提供所有的父母的照顾。 在繁殖时,它们会通过高度可见的空中飞行展示来保卫自己的领地。
鸻科不集群营巢,通常是营巢在开阔的地面凹陷处,十分简单,严格说来无真正的巢窝,仅以卵石或杂草茎等铺成。产卵以4枚居多,偶见3或5枚卵,有斑点。孵化期为21-30天。通常雌雄鸟轮流孵卵。在父母双方孵化卵的物种中,雌性和雄性在物种内部和物种之间分担孵化职责的方式各不相同。在一些配对中,父母在早上和晚上在巢中交换,以便它们的孵化节奏遵循一天24小时的孵化节奏,有些物种,雌性和雄性每天交换多达20次。这些幼鸟在孵化后不久就会四处奔跑并陪伴自己的父母。
保护现状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2021年 ver 3.1:
极危(CR)——3种;濒危(EN)——2种;易危(VU)——2种;近危(NT)——8种;无危(LC)——55种,未评估(NE)——1种。
相关文化
生活在欧洲的金鸻在冰岛度过夏天,在冰岛的民间传说中,该国第一只鸟的出现意味着春天已经到来。冰岛媒体总是报道第一次看到的就是金鸻。冰岛夏季的预兆,金鸻,每年春天来到冰岛都受到欢迎。金鸻在冰岛人的心中占有非常特殊的位置,它是诗人和艺术家的缪斯。冰岛小学生用一首名为“Lóan er komin”的歌曲欢迎这只鸟,其中包括“千鸟来告别雪”。
相关报道
在南美国家厄瓜多尔南部的奥佐戈什(Ozogoche)潟湖,每年都有一种罕见的物种迁徙习性,发生在9-10月期间,数百只鸻(在该地区被称为“cuvivíes”)俯冲下来潜入泻湖的冰冷水域,这是一种自杀行为,它们会死于体温过低。
动物学史
英国动物学威廉·埃尔福德·利奇(William Elford Leach)在1820年出版的《大英博物馆藏品指南》中首次介绍了“鸻科”(Charadriidae)。该科的大多数成员都被称为鸻、麦鸡或小嘴鸻,这些术语在过去没有得到一致的应用。较大的物种通常被称为“plovers”(鸻),较小的被称作“lapwings”(麦鸡)或“dotterels”(小嘴鸻)。鸻科可以分为两个亚群:“Vanellinae”(麦鸡亚科)和“Charadriinae”(鸻亚科)。
下级分类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