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两万里
《海底两万里》是一部1954年上映的美国科幻冒险片,由理查德·弗莱彻执导,詹姆斯·梅森和保罗·卢卡斯主演。该片改编自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海底两万里》,讲述了美国政府邀请阿龙纳斯教授及其仆人康赛尔加入考察队,以证明或反驳海怪存在的故事。船员之一荷兰是一位骄傲自大、精通鱼镖的船员。最终,他们发现水怪是人造的潜水艇,并将其摧毁。影片于1954年12月23日在美国上映。
剧情简介
本片讲述在1868年航运界传言南海中有海怪破坏船只,各国政府被迫派遣军舰维护航道安全,及调查海怪真伪。不料调查舰被不明怪物撞沉,只有阿洛亚斯教授、助手康索及鱼叉手尼德蓝被鹦鹉螺核子潜艇救起。该船由尼莫舰长指挥,对运载军火船舰均予击沉。尼莫敬重阿洛亚斯之成就,将其视为上宾。潜艇要返回瓦康尼亚基地,中途到深海探索海底世界,此处是该船粮食之主要来源。教授为其科技动力来自海底貂殖的技术惊叹不已,但尼德蓝一心想逃跑,却在荒岛中被食人族逐出。他又查出基地位置,用张康装信向外通知。到达瓦康尼岛时,军舰已围住该基地。尼莫破坏基地,引起核子爆炸,尼莫亦中弹命危,临死前将鹦鹉螺号驶入海底坟场加以破坏。
音乐原声
幕后制作
影片故事情节新颖,并加入了美苏冷战时的反核反战元素,保留了原著的精神。尼德·兰放荡不羁的天性,刚好跟尼摩船长封闭自我形成强烈对比,那逍遥冒险的水手生涯,在“AWhale of a Tale”(鲸目的传说)歌中可说显露无疑。而“AWhale of a Tale”也成为迪士尼公司名曲之一。
该电影投入高成本制作特效。场景丰富,画面刺激,让电影增色不少。其中有很多场景是在海底拍摄,当时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章鱼攻击的那段,华特·迪士尼看过初步结果后不满意,立即下令“加个暴风雨”,这句话就又让成本攀升25万美元,最后制作成本共4百万美元,然而票房也大放异彩,还拿下两座奥斯卡奖,分别是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与最佳特效,影片编辑也获提名,可说正式垫下迪斯尼电影工业筹拍真人影片的基础。影片最大的亮点还在于‘鹦鹉螺’号的潜艇设计。这由美国设计家哈珀·戈夫(Harper Goff)设计的经典‘鹦鹉螺’号造型成为当时许多美国人的喜爱。然而这是因为当时的资金和技术不允许该艇有儒勒·凡尔纳原著的那样大,并且导演希望该艇在银幕上能呈现出像原著在1867年时那样的冲击力和陌生感,于是才做个原创设计。当它在海面上浮出来冲向敌舰的时候,真的拍出了原著的“水怪”的感觉,并且将尼摩船长的愤怒与仇恨发泄得淋漓尽致;而当它在水下航过幽暗的深渊时,你会感到它变成了一条优雅的鱼。
依据哈珀·戈夫,尼摩船长使用海底沉船的铁来制造‘鹦鹉螺’号,并从其中获得家具、艺术品和管风琴。当尼摩船长弹奏着约翰·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管风琴声,那段十分经典,甚至哥特式建筑。另外从电影方面得知,‘鹦鹉螺’号上的水手共有25名。
影片的‘鹦鹉螺’号比儒勒·凡尔纳描述的要小,完整尺寸的长度为178 feet(=53.4m),造型立基于鳄鱼与鲨鱼的混合,以及维多利亚时代的铆接钢板,上面的铆钉数有着三万至三万五千个。它完美地把凡尔纳时代的蒸汽朋克风与一条巨大的自然风的“钢鱼”融合在了一起,达到了一种极致。
‘鹦鹉螺’号内景设计的灵感来源于美西战争的俄勒冈号战列舰,充满管状的景像来自苏格兰王国福斯桥的大桥悬臂。电影布置内景共花了25万美元,使用了绝缘密度板、玻璃钢和木头材料。‘鹦鹉螺’号鳍的设计还为现场的演员提供了安全装置,上面的齿状物则用螺钉安装。该潜艇是核动力,动力提供室中闪烁的装置是用带闪耀灯光的透明色拉碗做成。客厅中的窗口设计也不例外。这个窗口叫虹膜窗,据爱好者研究它大概由8个“P”字样的叶片组成。
‘鹦鹉螺’号的舵手室中的装置也有着奇异的色彩。潜艇有两个指示器,一个指示在竖直方向上的倾斜角度,另一个则是在水平方向上的倾斜角度。在它们位置之间有个原子计数器,它用以描绘潜艇的速度。依据哈珀·戈夫的想象是当‘鹦鹉螺’号引擎开动时,上面的小杠子就会来回摆动。当潜艇速度越大时,它的摆动会越厉害。当它上面的灯光闪烁时,并且小杠子触碰两旁的减震器时,表明潜艇速度达到最大值。在楼梯旁的深度管,它的工作原理来自勒内·笛卡尔的浮沉子实验。浮沉子是个玻璃制的小瓶体,其下端开有小孔,水通过小孔进出瓶体。把它放入高贮水筒中,并使之浮在水面上。用薄橡皮膜把筒口蒙住并扎紧,筒内的水和空气是在密闭的容器内。用手按橡皮膜,根据帕斯卡定律,浮沉子会下沉,反之,上浮。可是,一名收藏家通过放大视频截图指出,玻璃管并非装满水,而是中空的,里面的球也不会浮动,而是被管中上下移动的导线控制。这说明它很可能被当做电影道具来使用。
获得荣誉
播出信息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大众评分
截至2024年1月9日
参考资料
海底两万里 (豆瓣).豆瓣网.202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