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青城山常道观

青城山常道观

据文献记载,天师洞原址为黄帝祠,东汉张道陵曾在此修行,被奉为正一派的创始人,故称天师洞。隋大业年间(605-618年),改名延庆观。唐朝时改称常道观。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常道观一度被佛教占用,改为寺庙,李隆基手敕,令归还道士,观中现存有唐玄宗手诏碑。宋时曾称昭庆观,现仍延用唐名,俗称天师洞。

建设背景

天师洞现存建筑建于清康熙(1662一1722年)中叶,由住持陈清觉主持修建。1980年以来,青城山道教协会又筹资对天师殿、三清殿、黄帝殿、上茅庵及山门、道舍、斋堂等进行了全面维修,重塑神像,使千年古刹焕然一新;为青城山山水增色。

常道观的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8132.5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5749平方米。整个宫观依山势分布在白云溪与海棠溪之间的山坪上,庄严的殿堂与曲折环绕的外廊,随地形高低落,把殿宇楼阁连成一片,四周峭壁陡岩,群山拱揖,浮岚翠,真是“干崖迤逦藏幽胜,万树凝烟罩峰奇。”宫殿金碧辉的建筑与自然山水交相映衬,分外幽雅。

文化活动

传世名联

常道观中轴线上,分布着山门、三清殿、黄帝殿。山门在高高的陡坎上,左侧有青龙殿,右侧是白虎殿。山门正中悬“古常道观”金匾,两侧有蜀州李世瑛所撰对联:

胜地冠两川,放眼氓峨千派绕;

大名尊五岳,惊心风雨百灵朝。

山门之上,还有邓锡侯所题对联:

福地凝峒,传相石宣栖仙侣;

江源归节度,欲挽银河洗甲兵。

进入山门,一条长长的石级将人们引向幽静深远的宫内。石路两侧镶有石刻,上刻黄炎培、谢无量吴稚晖等人的诗文。

主要景观

三清殿

三清殿为主殿,建于1923年,是一座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殿前铺设通廊石阶9级,前檐排列大石圆柱6根,殿堂横列5间,三清殿中供奉的是道教至高无上的三位尊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

三皇殿

天师洞的另一座主要殿堂。殿内供奉伏羲、神农、黄帝石刻造像各1尊,高约1米,唐开元十一年(723)雕造,皆为坐像。道教以黄帝为始祖、老子为道祖,相传黄帝曾在青城山跟随仙人宁封子学道,宁封子还协助他打败了蚩尤。后来黄帝功德圆满,乘龙升天成仙,宁封子被封为青城山的主治神仙,黄帝在此山自然也有突出的地位。故而在青城山不仅三皇殿供奉黄帝,还单独为他修了一座黄帝祠。

黄帝祠

黄帝祠初建于隋朝,是天师洞最早的殿宇之一,故而宋代又曾以此来称呼天师洞。其正门横额上有于右任先生手书的“古黄帝祠”四个大字。

天师殿

(天师洞)

黄帝祠左侧有一洞,相传乃张道陵修炼之处,此即人们所说的天师洞。洞窟的最上层有一石,其中供奉着隋代雕刻的张天师石像。面有三目,神态威严。左手掌直伸向外,掌中握有天师镇山之宝“阳平治都功印”。洞外还有张道陵三十代孙、宋代张继先张继先的塑像

天师殿屋顶重檐飞脊,凌空欲飞,随山势而建,阶梯式递进。最上层建有雨篷和低栏,可俯视常道观全景。所以人们习惯上把整座常道观称天师洞。

参考资料

青城山.中国新闻网.2023-12-24

说一说咱都江堰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青城山古建筑群.都江堰市人民政府网站.202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