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工兵铲

工兵铲

工兵铲,又称工兵锹,是步兵随身携带的一款武器装备。工兵铲起初是用来挖堑壕、扎帐篷用的,与普通民用铁锹没有什么区别。后来,随着装备技术日益发展,工兵铲无论是形状、功能、材质、用途都得到了拓展,是部队中的一件重要工程用具。

1869年,丹麦军官马德斯·利纳曼设计并获得了工兵铲发明专利。19世纪中期以后,战场火力增强,士兵们必须构筑战壕自我保护,便于土工作业的工兵铲由此真正登上战场。工兵铲诞生后,制造材质几经改革,外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最大的结构性改变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世纪50年代。2018年,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在经过长达两年的部队试验之后,接收了运用最新科技制造的折叠式工兵铲:其结构在一系列改进后更加紧凑,铲柄由高强度聚合材料制成,重量更轻。

现代工兵铲采用高碳钢制作而成,由锹体和木柄两部分构成,木柄中间细两头粗成流线状,便于手握。由于小巧灵活、便于携带,不管是构筑工事还是挖掘沟壕都非常方便快捷。此外,工兵铲除了是工具还是武器,铲一侧刃为刀,在战场上可做为武器使用。在野外生存时,还可以用来煎烤食物、测量距离等。

发展历程

发明

1871年开始,丹麦军官马德斯·利纳曼在奥地利组织生产工兵铲,获得了俄罗斯帝国一笔巨额订单。当时,沙俄军队工兵装备的是一种大工兵铲,长达110厘米,士兵使用时必须站直,使用起来多有不便。沙俄军方高层对利纳曼的这一发明评价甚高,大量采购装备部队。此后,利纳曼的工兵铲逐渐取代了沙俄军队笨重的大工兵铲。这一时期,其他国家的军队以利纳曼的发明创造为基础,对工兵铲做了少量改动,不久后便研制出新式工兵铲。1869年,丹麦军官马德斯·利纳曼设计并获得了工兵铲发明专利。

改良

随着枪炮技术的进步,19世纪中期以后,战场火力大大增强,士兵们必须构筑战壕自我保护,便于土工作业的工兵铲由此真正登上战场。在工兵铲利用方面,德国走在世界前列。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的工兵铲为方头形,前端尖锐,铲体两侧有较宽的刃口,可以减少阻力,近身使用时杀伤力较大。为防止工兵铲造成误伤,德国工兵铲还配有专门的铲套,士兵可以用束条将装入铲套中的工兵铲挂在身上。一战后,德国将工兵铲格斗技巧编入军事教材,并在部队中推广训练。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对工兵铲做了改良,推出圆头铲和可折叠铲。同期的美式工兵铲也为圆头,其铲头较宽、弧度较大,铲柄末端为T字形结构,更方便抓握,但作为武器使用则不太方便。

苏俄内战苏德战争期间,MPL-50工兵铲作为一种便携式工事挖掘器材,发挥了重要作用。苏联红军士兵用50厘米长的工兵铲可以伏卧作业,在不暴露自己的前提下,只用10分钟即可挖好掩体。在激烈的近战中,工兵铲由于尖端锋利,杀伤力颇大,其效果甚至不逊于苏军经常在肉搏战中使用的斧头。

1938年,苏联设计师米哈伊尔·季亚科诺夫依托工兵铲,以锹把为炮管,以铲头为座,研制出一款迫击炮并列装苏军部队。该炮口径37毫米,可发射500克重的炮弹,射程250米。不过,因为威力小、射程低,该款迫击炮最终于1942年退役。

工兵铲诞生后,制造材质几经改革,外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最大的结构性改变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世纪50年代。这时的工兵铲铲头呈五边形,用起来更加轻便,士兵在战斗期间开展挖掘作业也更加简单。

2018年,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在经过长达两年的部队试验之后,接收了运用最新科技制造的折叠式工兵铲:其结构在一系列改进后更加紧凑,铲柄由高强度聚合材料制成,重量更轻。士兵配备该装具后,不仅获得了工事挖掘工具,还相当于装备了一把铲子、一柄斧头、一把锯子,是埋雷挖障的利器。

构造

在手柄上,工兵铲通常为短柄,或者是折叠式的,更加易于携带。在折叠的关节上,又设计了许多卡扣、调节阀等部件,可以实现多功能使用。

在铲面上,新一代工兵铲都是双侧设计,一侧为刀的设计,非常锋利;另一侧是锯的设计,有的甚至能锯钢管;还有的是全开刃设计。

在原材料上,中国新一代工兵铲用的都是高科技合金钢,经过热处理工艺淬火,其硬度最高能够达到HRC47-53以上。并且,工兵铲材料没有严格规范,有的用高碳钢,有的用锰钢,还有的用去磁的高硬度铜合金,各个国家各不相同。

代表型号

MPL-50

MPL-50工兵铲于苏俄内战苏德战争期间研制,是一种挖掘工事用的工具。全长50厘米,铲头长18厘米,宽15厘米,重约800克。

1939年式37mm工兵锹式迫击炮

1939年式37mm工兵锹式迫击炮由服役于叶卡捷琳堡第37步兵团的迈克尔・G研制,由三大部分组成,分别是锹柄塞组件(兼 迫击炮支腿)、锹柄组件(兼炮管)和锹头组件(兼迫击炮座板)。全质量为2.4kg,炮身全质量为1.5kg,炮管全长400mm,高低射界15~90°,方向射界±12°,炮弹初速65~70m/s,最小射程60m,最大射程250m,战斗射速约 30发/分。主要装备步兵分队,用于打击敌集群目标和压制敌方火力点。

50式工兵锹

中国50式工兵锹诞生于战场生存的实际需要,官兵们在使用军锹的过程中发现普通的铁锹木柄太长,不易携带,又容易暴露目标,于是自发将木柄锯短。后勤部门经过实地考察,对其外型做了进一步改进,从而诞生50式工兵锹,

205型工兵铲

中国205型工兵铲,整体长63厘米,锹头宽18厘米、长24厘米,可以拿它当尺子测量物体。

Q2工兵铲

中国Q2工兵铲,为可折叠一次的第二代工兵铲。手柄根据力学原理也改进为类三角流线型,更加便于携带。

Q3工兵铲

中国Q3工兵铲,为可折叠两次的第三代工兵铲,外形上可以变化为铲、镐、撬棍(刺)、锯、刀并具有相应功能。

功能

工兵铲起初是用来挖堑壕、扎帐蓬用的,与普通民用铁锹没有什么区别。后来,随着装备技术日益发展,工兵铲无论是形状、功能、材质、用途都得到了拓展。

在格斗场上,士兵可以拿着工兵铲作为手盾当武器使用;可以砍伐小树、劈柴火,制作帐篷桩,把帐篷桩钉进地下搭建帐篷;如需涉渡江河,它可以成为实用有效的划船工具;面对高墙时,将工兵铲拴上绳子可作飞锚使用;需要器材时也可用来砍伐树枝,野战生存时可以用来煎烤食物。若工兵铲出厂时锋利度不够,可以把它的一个边缘磨得足够尖锐,使之成为匕首等冷兵器;对司机来说,如果需要在软土地上更换轮胎,可以把千斤顶支在工兵铲上面形成一个硬支撑,然后安心完成更换作业;在武装破障上,它可以用来割断铁丝网、撬出钉子,还能用于测量、拧螺丝;在部队装载运输时,它可以当指示器,作为应急标识引导步战车快速穿越障碍。

主要特点

工兵铲多采用上好淬火高碳钢锻造以增加强度,达到抗磨损、抗腐蚀、耐高温性能,以满足部队的作战实践要求。手柄部分则常采用原木、高强度聚合材料等制成,既保证了握持的舒适度,又提高了耐用性。

现代工兵铲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便携性,多采用可折叠设计,折叠后体积小巧,便于携带。例如,三角折叠工兵铲在折叠后可以轻松放入背包或口袋中,不会占用过多空间。

许多工兵铲还配备了铲套等收纳工具,可以进一步保护铲体免受磨损和损坏,同时也便于携带和存放。

相关标准

工兵铲的相关标准是1998年发布的“装甲车辆随车随机工具及附件 工兵锹”,标准号为“WJ 504-1998”。

发展趋势

随着未来战争更加激烈残酷,战场上军人单兵携行装具日益增多、负重不断增大,工兵铲作为军人单兵携行装具中的一项重要工具,为应对多样化作战需求,为了减轻军人的负重,未来的工兵铲可能会采用更先进的材料,以确保在减轻重量的同时保持足够的强度和耐用性。并将融合侦察定位、信息获取、数据共享等功能,实现更加高效的作战能力。

参考资料

趣话工兵铲 - 中国国防报 - 中国军网.中国军网.2024-04-11

军事“神器”工兵锹神在哪儿.中青在线.2024-07-27

揭秘|军事“神器”工兵锹到底神在哪儿.中国军网微信公众号.2024-07-27

万能神器!工兵锹的“十八般武艺”,一文解锁.山东武警.2024-07-27

万能武器——兵工铲.兵事网.2024-07-27

WJ 504-1998 装甲车辆随车随机工具及附件 工兵锹.分析测试百科网.2024-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