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芦林会

芦林会

芦林会,潮剧,传统剧目。源出传奇《跃鲤记》的“芦林辩非”一折。描写穷秀才姜诗偏听母命,不顾夫妻情爱,错休妻子庞三娘。三娘被休后寄居尼庵,一日,为烹鲤孝敬婆婆到芦林采薪,恰与姜诗相遇,据理陈情,与之辨明冤枉。姜诗深受感动,有意重续旧好,但恐冒“顺妻逆母”之名,悲痛之余,难以自决,夫妻只得洒泪而别。

作品内容

演员表

姜 诗:黄映伟庞三娘:洪楚云林漫钗。

剧本分析

戏校历史上,《芦林会》记录本由三期演员学习班陈国隆、林少惠扮演;新本由许惠芳、纪树章扮演;1979年恢复这剧目由林洁、陈学希扮演,以后历届都教授这个教学剧目。加工修改本由正规班级排演,1960年4月参加汕头地区文艺汇演作观摩剧目交流演出,继而7月份参加首届青少年演员汇演获得好评。1961年拍成大型教学纪录影片《乳燕迎春》,是其中教学剧目之一,由许惠芳、纪树章扮演庞三娘、姜诗,发行海内外。

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1979年恢复传统戏曲剧目,戏校首次恢复《芦林会》,由林洁、陈学希扮演。林洁毕业后,由郑小霞扮演庞三娘与陈学希扮演姜诗配戏演出。

出处

《芦林会》是明代陈斋所写的传奇《跃鲤记》中的一折。《跃鲤记》的素材,取自《后汉书烈女传》。它将姜诗之妻庞三娘的事迹,按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观点,加以夸张和捏造,大大提高故事的反动思想,露骨地为封建说教,内容极为反动。

现在我们的《芦林会》是利用它的某些可以改造的因素,把它改变成揭露封建孝道的戏。让人们认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和罪恶性。

《芦林会》有昆曲林、潮剧本。其情节结构大致相同。例如昆曲《芦林会》中的“三不孝”、“三条路”、“三撇不下”等重要情节,在潮剧《芦林会》里全部吸收下来,同时,加强封建社会的压力,突出妇女的悲惨命运,加重了庞三娘的戏,丰富了她的瑞安鼓词,增强对封建礼教的控诉,强化戏剧的思想性。(《文学遗产》曾发表文章评论昆曲与潮剧本,评定结果是潮剧本改得较好。)

故事梗概

西汉时,一秀才名姜诗,偏从母命,把善良纯朴、毫无过错的妻子的妻子庞三娘休弃,三娘被休后,寄居尼庵中,闻婆婆有病思食江鲤,她以纺织所得换来江鲤,遂到芦林,采折枯枝烹煮孝敬婆婆。到了芦林恰与姜诗相遇,遂据理陈情,与之辩明冤屈(即芦林辩非),姜诗听后,知道三娘冤苦,但书呆子的姜诗认为“母命难违”、“覆水难收”,虽有悔恨之心,但又不敢有逆“母命”和“圣训”。后经三娘哀怨动人的肺腑倾诉,反复地劝夫说夫,在团圆不得,求死不能的痛苦境遇中,泣血问天、骂天,这时姜诗才深为感动,决心重续旧好,表示拼死回家,明冤枉,扫非议,争得一家骨肉再团圆。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通过姜诗偏听“母命”休妻,芦林巧遇,芦林辩非,三娘之辩冤,陈情劝夫,最后使姜诗思想转变的事件,揭露和鞭挞封建社会宗教伦理道德的虚伪性和残酷性。

我们的封建社会特别漫长。它因袭和发展了奴隶社会许多消极的东西,特别是“礼教”和“家长制”两条绳索逐渐形成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接着又派生了不少摧残女性的“王法”。如《大戴礼记本命篇》所载:封建社会“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谣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一言以蔽之,凡有不合封建家长心意的言行,都可作为休去妻子的“理由”。庞三娘悲剧的典型意义,就贵在于启发人们对封建制度的深恶痛绝,群起而攻之。

在向“四化”进军的新长征中,从理论上,一提封建制度,不再有人举手赞成的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是另一回事,由于封建毒素浸入至深,有些人总是留恋着“姜母”和“姜诗”的想法和做法。

《芦林会》给人以深刻启示,我们必须大力宣传、贯彻和执行“婚姻法”,让广大青年男女珍惜新社会、新制度,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感情基调

整个折子戏充满凄楚怨愤,哀婉缠绵的感情基调,属悲剧风格。

据说昆剧的的姜诗以丑行扮演。潮剧则以七分生三分丑融合体现姜诗的性格。当然各有根据和各有所长,但以生丑演姜诗,其迂腐、书呆气则表达得更淋漓尽致。不管行当如何,应掌握哀怨感情基调,不能随便插科打诨破坏剧情气氛。

《芦林会》段落、层次、要求

《芦林会》分作四个段落层次,每段须达到一定的目的要求。

1、芦林相遇;2、陈情辩冤;3、劝夫托夫;4、泣血问天

芦林相遇(从第一页开头……第五页六行“有话改日再说吧!”)

三娘被弃,蒙垢偷生,寄居尼庵,到芦林拾柴烹鲤,想起身世遭遇,不禁悲泪涟涟。姜诗因母病问卜求医,经芦林不期与三娘相遇,这里展现旧社会受折磨、蒙垢、偷生妇女内心世界和迂腐、愚昧、可怜、可鄙的姜秀才“孝子”形象。

陈情辩冤

从五页六行“庞:姜郎!”……十一页倒数第三行“莫再言”

姜诗见三娘欲避走,可是,三娘为辩清不白之冤而拦阻姜诗。姜诗提出“三不孝”的不实之词一一为三娘驳倒,姜诗虽有感动,但他受封建伦理道德中毒太深,明知三娘委屈,仍不敢违抗“母命”、“圣训”,终认覆水难收。

这段申辩、倾诉。义正理直、婉转哀怨。(如一二罪累及孩子和邻右,都愿自爱,不累旁人,又如诉说临江汲水实情,理直怨诉。)

目的要求,刻画姜诗要体现迂腐愚昧,揭露封建社会“孝道”的虚伪性和野蛮性。

劝夫托夫

从十一页倒数第二行“姜郎慢走!”…十八页倒数第七行“忘恩负义”。

姜诗既以覆水难收拒绝,三娘又以九载夫妻,在家含辛茹苦和被休弃后给她难言之痛苦境况来劝姜诗回心转意。可是姜诗虽有所动,还是愚昧无知地以要维护“门楣”来推却。三娘在重圆绝望情况下只得跪求姜诗,望抚养好七岁孩子,殷殷嘱托。(这段要感情真挚,声泪俱下诉说,希望以九载夫妻过程,含辛茹苦,上奉婆婆,下抚孩子,外睦亲朋闾里,克尽妇道,以及被休后的处境,路人指衣划背的谤议来说服姜诗)。

从这里给我们清楚地看到封建宗法下的妇女含辛茹苦的可怜,家庭与社会舆论压力的可恨。更在姜诗身上看到封建礼教使他愚昧无知的可悲形象。(小高潮)

泣血问天

从十八页倒数第八行“姜:哎呀……剧终”

姜诗获知三娘来芦林,是采薪烹鲤,敬奉叫子休弃妻子的婆婆,又见三娘采枯枝被刺伤双手,血迹斑斑,大受感动,恍然大悟,才觉三娘“孝义俱全”,只叹自己心长力掘,因而提出几条去路,三娘认为条条去路尽阻塞,只有死路一道能通行,但又念亲老儿幼郎孤苦,三娘负屈未辩明,如今郎明冤枉援无力,负我苦心一片诚而悲痛欲绝,泣血问天,骂老天。因而促使姜诗思想真心转变,表示拼将一死归家去,明冤枉,扫非议,接妻回家转,一家骨肉再团圆的决心。

这段姜诗明知三娘的孝义,但仍慑于“母命”的压力,不敢有所反抗。仍羔羊似的屈服于旧伦理观念。三娘在求生不得,求死又不能的情况下悲愤控诉,泣血问天,揭露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虚伪、罪恶,道出了旧社会千万妇女的痛苦心声,悲惨气氛浓郁,从而促使姜诗思想的真觉醒,敢于表示,拼死回家去明冤枉,扫非议……

人物分析

庞三娘:是旧社会善良、温顺、合乎封建道德的“贤妻良母”的典型。是宗法、伦理、孝道下的牺牲者。她上奉婆婆,外睦闾里,克尽妇道,勤劳耕织,体贴丈夫,抚爱孩子……有感人肺腑贤慧的一面,但她又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而有与封建传统不相协调,刚烈反抗性格的另一面。这两种禀赋是浑然一体地结合着。她无辜被休弃,芦林相遇,渴望辩非重圆,委婉地摆事实,证明含冤负屈,是外柔中刚的表现,当丈夫对她仍然误解时,她宁愿蒙冤负屈,也不愿儿子邻居受累,这是崇高的情操、善良妇女的形象。当姜诗死抱“母命不可违”信念,对她的冤屈表示无能为力为她申辩时,她愤愤地责问:“你定欲置我死地,居心何在?”姜诗回答她“无非为着姜家门楣”,她进一步揭露“无故休妻这就是你姜家的好门楣。”真是一针见血,刺到姜诗心灵深处,狠狠揭穿他虚伪性。当她认为姜诗执迷难返,希望已绝时,只好跪下挥泪托夫……莫为无娘亏待小娇儿……要教她长大成人,做一个通情达理男儿汉,莫学那“薄幸书生忘恩负义”。这里既体现慈母爱子的一付热心肠,也给愚昧、迂腐的姜诗狠狠的讽刺。最后对三条出路的答复,简直是一篇对封建道德血泪交集的控诉,封建伦理道德的凶恶面孔暴露无遗。为古代含冤受屈的妇女,一倾不平之气,这些表现三娘的聪慧和刚强之处。

姜诗:长期受封建礼教的薰陶,具有顽固的封建道德观念,思想和精神面貌是迂腐、愚昧、僵化。随着事件的发展,又渐渐地觉得内心的矛盾与隐痛,而到某些程度的觉醒,最后终于转变倾向到三娘一边而也去向母亲跪求。他是一个受毒害又毒害别人,可恨、可怜、可非、甚至可笑的人物。

如对母病了迷信“求神问卜望指迷”。对三不孝问题庞三娘已辩明清楚,而姜诗还“孝”迷心窍说“母命怎违逆,圣训不可忘,休因柔情背孝道……覆水难收莫再言。”

及至再经三娘叙述当年在家含辛茹苦,被休弃后路人指背笑骂,无辜受辱的痛苦时,还认为“也是为了姜家门楣,不得不忍啊!”当三娘指出无故休妻,这就是你姜家好门楣的虚伪性时,姜诗思想上虽有所触动,可是还执迷不悟地说“为人子,言五伦,重孝道,孔孟有言,诗书有载,怨只怨你我命乖蹇。”又当三娘跪拜陈情时而姜诗惊愕地说:“此处乃是大路边,非比深山野谷无人来,知者怪我背母会妻叙离情,不知者责我枉读圣贤书,不达周公礼,芦林戏人妻,到那时我纵有百口也难分辩。”一付书呆子酸秀才迂腐、愚昧、无知、可怜的嘴脸,可恨可鄙的形象披露无遗。

直到三娘洒泪托儿,见其折枝烹鲤,血染双手时,还只是在封建道德观念上同情三娘是个“孝义俱全”,愿求“老娘心回转”,希望得到团圆。但又估计母亲的铁石心肠不能改变,只有表示:“长挑孤灯伴黄卷,犊护儿慰娇妻”的可怜可悲的打算。在对三条路的选择,三娘陈述“难道你妻还惜生?只为着亲老儿幼郎孤苦,三娘负屈未辩明……”姜诗恍然觉悟地说“原思郭嘉执礼,却落得忘恩负义”,最后终于勇敢地喊出“到如今拼将一死归家去,明冤枉,扫非议,定欲接妻回家转,俺一家骨肉再团圆。”它告诉我们封建伦理孝道如此尊严,不可动摇,实际却是空虚,经不起生活真情的冲击。具有顽固的封建道德观念的姜诗到最后终于觉醒,敢于向母亲说理去。实质上是对封建礼教的虚伪罪恶的觉悟,只有反抗斗争才能有个人家庭的幸福。

词句解释

共有28个词句的解释,这是要求学剧目者,首先要认真读剧本,懂得词意,才能唱出内心情感。

28个词:

孔孟有言;乖蹇;不达周公礼;薄幸书生;谆谆叮咛;妻荆;破镜难重圆;孤灯伴黄卷;再醮;无辜休弃;蒙垢偷生候明镜;甘旨;一片精诚谁鉴谅;安怡;弃路边;复水难收;言之凿凿;腼腆;跋涉艰难;圣训;茹苦含辛;闾里;胼手足;门楣;五伦;稍懈;孝悌;舐犊护儿。

作品评价

争鸣意见

《芦林会》揭露封建道德的虚伪性、罪恶性是成功的。

但有其难以克服的弱点,这就是在解决矛盾时,不是让他们根本否定封建孝道,而是让庞氏和姜诗仍在承认封建孝道的基础上统一起来,所以仍旧带有某些封建性的值得批判的东西。

写姜诗的性格随剧情的发展从消极转到积极,从服从母命转到与母亲说理就结束好呢?还是写他最终能为力,最后只能与三娘一起跪求苍天拯救或痛哭苍天无眼,从而唤起人们对三娘姜诗的同情,而对封建道德的憎恨好呢?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