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太平洋睡鲨

太平洋睡鲨

太平洋睡鲨(Somniosus pacificus)是一种大型软骨鱼纲鲨鱼,属于角鲨目睡鲨科。该鲨鱼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北部和东北部的温带寒带水域,从北纬70°至22°的大陆棚和坡地上,深度范围从表面至2000米(6,600英尺)。尽管有报告称太平洋睡鲨的长度可达4.4米(14英尺),但实际上可能超过7米(23英尺)。太平洋睡鲨是一种罕见的鲨鱼,其体型粗壮,生活于较深的水域。从吻部到第一背鳍的距离占体长的45%,不具臀鳍。体色呈暗黑色,背鳍小,第一背鳍与第二背鳍大小相近。尾鳍宽大。一般认为,太平洋睡鲨主要以鱼类、软体动物门甲壳亚门为食。它是一种卵胎生鲨鱼,肉中含有一种神经毒素

形态特征

身体肥硕,近圆桶形。吻圆钝,短且圆锥形。口前吻长相当于口宽,两背鳍基部的距离约占吻到第一鳃裂的距离的80%以上。上排牙齿细长,下排牙齿短,尖齿倾斜分布。侧边棘刺大,空间宽,从皮肤倾斜向上。第一背鳍插入点比胸鳍较接近腹鳍;两背鳍间距离占全长45-53%,背鳍小,无棘刺;第二背鳍与第一背鳍大小相当。第一背鳍的高约为尾鳍前长度3%胸鳍尖端圆宽,尾鳍不对称。上排齿37-48列,下排齿49-59列;总脊椎骨数36-38个,尾前脊椎骨数30-31个。鱼鳍成蓝黑色中带不均匀的灰粉红色;通常覆盖着栗色的黏膜;吻部下侧,上唇和嘴深色具有光泽。新鲜时,背部表面上可能具有小白点。太平洋睡鲨的下颚由于短而横向的形状,能够产生强大的咬合力。上颚牙齿呈尖状,而下颚牙齿呈斜角状,具有重叠的基部,这种排列方式可以抓住和锯开太大无法吞咽的食物。它们有着短的尾鳍,可以储存能量,以便快速而猛烈地发出能量来捕捉猎物。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北部高纬度地区,亦曾记录于南半球的澳洲地区。分布于南海,从智利、巴塔哥尼亚、阿根廷纳米比亚南非新西兰及次南极岛和澳洲。

栖息环境

生活在水深300-1440公尺的大陆棚及大陆斜坡区。高纬度地区的鳞睡鲨常出现在沿岸地区及潮间带。低纬度地区的睡鲨可能不会游到海面,而是潜入深海区。

生活习性

主要摄食底栖性生物例如鱼类、章鱼、墨鱼目甲壳亚门及螺贝类等。卵胎生,每次可产300仔鱼,初生幼体长度可达42公分。

由于生活在寒冷的深海中,睡鲨的鳕鱼肝油不含鲨烯,否则会凝固成致密的不浮力的团块。相反,睡鲨肝脏中的低密度化合物是二酰基甘油醚和三酸甘油脂,即使在最低温度下也能保持其流动性。此外,它们的皮肤中储存的尿素很少(像许多深海鲨鱼一样),但像其他软骨鱼类一样,它们的组织中尿素和氧化三甲胺(含氮废物)的浓度很高,用作渗透调节剂并增加它们的浮力。三甲胺氧化物还可以抵消尿素和压力对蛋白质的破坏性倾向。研究发现,它在软骨鱼硬骨鱼纲的组织中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加。由于深海底部食物相对稀缺,鳞睡鲨能够在宽敞的胃中储存食物。

用途

罕见大型深海鱼种,低经济价值,肉可在市场贩售。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Pacific sleeper shark - Somniosus pacificus.sharks.org.202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