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春村
感德镇霞春村是产茶大村,把建设茶青市场纳入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项目之一。村民群众以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为主要经济来源。该村产的绿茶茶汤色泽青绿带黄,而且清澈透底,茶汤口感柔滑度极好,口感无任何苦涩,茶汤入喉后口香泛起,深受顾客青睐。霞春村正在走向繁荣的小康社会。
简介
福建安溪县感德镇霞春村
北与霞云村相邻,西与霞中村相邻,东为霞庭村现有人口5870人,2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289户。
概况
因位于感德溪下游,故名下村,雅化为霞川谐音成霞春。明清属金田乡感德里,民国三十五属乐德乡霞春 保,1952年属第十三区霞春乡,1958年成立感德公社霞春大队,1979年由霞春大队拆出,仍保留原名为霞春村。1984年改为感德乡霞春村委会。霞春村在感德镇驻地东北3.3公里处,石门尖山麓,海拔394米。下辖谢增、土楼、溪尾、登贤、英仔前、坑仔口、兜斗边、山坪尾8个居民小组,人口3100人。
行政区划
在镇政府驻地东北3.3公里处,石门尖山麓,海拔394米。村东有石狮崎山,险峰怪石,峰
石下为霞春溪出口,还有蛇仔仑、镜面湖、牛尾雕等山,北有茶林仑山,位于尖山峰右侧,故
有东北之山“狮蛇守水口”之说。因位于感德溪下游,故名下村,雅化为霞川,谐音称霞春。
村委会设在丁贤,辖两个自然村,废村小流山。境内有较丰富的煤矿、石灰石矿。
历史遗迹
安溪霞春汪氏祖宇,又称霞春鼎甲祖宇,霞春汪氏开基祖宇,坐落于感德镇霞庭村鼎甲角落。
元至正年间 (1341~1368年)始建,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嘉靖(1522~1566年)两
次翻建,清康熙九年(1670年)扩建落成。1998年重建。坐南向北,砖石结构,大式建筑,占
地面积595平方米。楹联:“鼎革后诗书礼乐犹存,无海滨望族;甲科中文物衣冠未艾,可
称闽峤名家”、“霞光先巡检之誉;春望裔青书于蓝”、 “鼎盛勋名,前人继后人承,共仰
祖宗厚泽;甲科赫奕,左为文右为武,方知地脉钟灵”、“鼎食钟鸣,念当年越国忠贞,代有
文章垂国史;甲第蝉联,观奕祀婺源县谟烈,家传诗礼溯源流”。
霞春汪氏
霞春汪氏族谱》称:“我祖十位公由泉抵霞,卜居于格头池之滨,蕃衍于鼎甲之上。”后裔尊汪
十位为霞春汪氏一世祖。霞春汪氏至今已繁衍三十一世,后裔衍播感德镇霞春、霞庭、霞中、
霞云、洪佑、龙通、洋山等村及剑斗镇剑斗村、御屏村。明嘉靖(1522~1566年),汪十位
安溪县汪氏分布
据2004年12月安溪县人口资料统计,安溪汪氏共11234人,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序的全县姓氏
中居第20位。主要定居于感德镇,具体分布如下:
凤城镇117人
其中:凤山居10人,北石居13人,朝阳居23人,南街居6人,祥云居9人,东北居38人,小东居
18人
感德镇10766人
其中:霞春村2793人,霞庭村3408人,霞云村2062人,霞中村2345人,洪佑村49人,龙通村
57人,洋山村52人
福田乡场前分场4人
桃舟乡桃舟村26人
白濑乡下镇村4人
霞春汪氏族谱
为安溪县感德镇霞春、霞庭、霞中、霞云、洪佑等村汪氏总谱。原由各房系自行分修,清
咸丰年间(1851~1861年)进士汪光严(克用)合修;光绪七年(1881年),汪霞溪主持二修;民国
26年 (1937年)汪贤所、汪贤祥、汪德良等主持重修。昭穆:
自八世起字行:仁义礼智世,子君道仕朝元廷,夫建家(辉)国(锡)有(光、孙)贤
(笃、枝)良(庆、挺),启(承、秀)济(其、长)时(祖、发)延(武、其)周(兹)命
(孝),在(存)鲁(善)圣(业)德(绩)同(流)天(芳)统(宗),系(规)贵(克)
盛(振)亿(展)万(志)斯(扬)年(标)。